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麻醉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研究

2020-04-15司丽静李瑞婷左友波杨宇焦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师应用型医学

司丽静,李瑞婷,左友波,杨宇焦,万 勇

(川北医学院麻醉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0)

疼痛是伴随着生物产生而同时存在的,麻醉的基本任务就是消除疼痛,自人类首次利用外物来减轻疼痛,麻醉的概念便懵懂而成[1]。酒精、草药、针刺等消除疼痛的方法在人类活动早期广为利用,《后汉书·华佗传》最早记载了用“麻沸散”来实施全身麻醉开展外科手术。1846年美国的Morton采用乙醚做麻醉药为一名患者切除了下颌包块,这标志着现代麻醉的开端。经过170多年的努力,麻醉学科在内涵上形成了以人体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调控为核心技术,集临床麻醉、疼痛诊疗、重症医学和体外循环,以及相关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二级学科。[2]

“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战略体系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们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3]。十九大报告还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卫生与健康事业而言,主要矛盾也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仅满足于看病、治病,而是希望享受更有效、更可及、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4]“在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全民健康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镇痛舒适化医疗的麻醉学科逐渐被推向前台,被赋予更多的责任”[5]。

要想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满足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快的发展需求,麻醉专业教育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川北医学院麻醉专业是四川省首批应用型示范型建设专业,围绕专业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突出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围术期超声等方面对麻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1 健康中国战略下麻醉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 我国麻醉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调查显示,当下中国麻醉医师群体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52%,专科学历占48%,这样的结构比例与国外麻醉医生群体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据有关专家表示,中国麻醉学科缺少的不仅是人才,更是人力,由于人力资源短缺,导致现有的工作人员超疲劳工作,这不仅影响麻醉医师自身的健康,也给临床医疗工作带来隐患。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对全国麻醉医师进行调查,全国麻醉医生只有8万人左右,相当于每万人只有0.5个麻醉医生。如果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配备2.4个的标准算,中国应该配备30万-50万名麻醉医生。由此算来,中国的麻醉医生缺口达到三四十万人。

1.2 新时期麻醉学将向围手术期医学转化,麻醉科医师将向围手术期医师转化

麻醉仅仅关注术中是不够的,麻醉医师不仅要保证临床麻醉安全有效,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而且要通过改变传统思维和传统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关注围术期,提高患者术后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因此未来的麻醉教育要培养麻醉和重症的两栖医师,调整重症监护室(ICU)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的管理,办好麻醉恢复室(PACU),随时做好PACU转为ICU,[6]这些都是麻醉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任务。

1.3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围术期死亡及出现各种并发症增多,麻醉安全和可控性需要不断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已跃居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首要疾病,术中病人合并有心血管、糖尿病等患者日益增多,围术期死亡及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形势严峻。据2018年7月19日新华社报道,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从1999年到2017年老年人口数净增1.1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7]以笔者所在的医院为例,2017年60岁以上的老年手术占全部手术量的1/4。随着医学的发展,一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要求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效果越好,如此则对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麻醉与镇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才能让人民享有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

目前,全世界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口遭受着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折磨,疼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不同程度影响着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麻醉医师掌握并理解疼痛机制和镇痛药物的合理应用,不但有助于其在临床麻醉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更有利于麻醉医生在疼痛诊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大量麻醉医生从事疼痛诊疗活动,开展疼痛基础研究,对手术后切口痛、腰腿痛等病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条件的一些医院成立了疼痛科,除隐形疼痛治疗和无痛诊疗业务外,还开展癌性疼痛、慢性疼痛、临终关怀等疼痛管理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舒适诊疗的新需求。

2 “健康中国”视野下麻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2.1 麻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

(1)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层,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临床麻醉学、重症医学、疼痛医学等专业医疗、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人才[8]。

(2)业务培养要求: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本专业业务培养要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工作方针,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围术期管理的知识和实际能力、可从事现代麻醉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2.2 构建麻醉应用型示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为用人单位培养适合岗位所需的专业人才。用人单位招聘的首要条件不一定是具备了多么扎实的理论知识,最看重的倒是很快就能顶岗做事[9]。为此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必须结合就业工作,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川北医学院麻醉学系依据十余年麻醉教学经验,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实验教学体系、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教学、技能比赛和开放性实验三部分。实验课教学由相应部分理论课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总负责人,并由其指导年轻教师实验课教学内容、时间分配等[10],避免实验课与理论讲授内容脱节或重复,统一标准。以赛促学,通过麻醉学基础知识比赛、心肺复苏技能大赛、多站式技能比赛(包括麻醉前访视、硬膜外穿刺术、围术期超声定位和气管插管等项目),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以开放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临床见习采用早期接触临床的方式组织实施,大二、大三学生在寒暑假、周末到附属医院麻醉科接受为期两周的麻醉短期教学,四年级学生课间分组到ICU见习。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范围,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尽早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激情。

60%的学生实习训练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的,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质量主要在于指导教师的个人把握,可控程度低,甚至出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改变的情况。为此,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为专业负责人和各实习基地麻醉科负责人,工作组设秘书一名。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实习培养计划、监控实习教学完成情况、反馈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达到实习效果同质化的要求。

2.3 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出发点,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服务,将麻醉超声引入本科教学,培养麻醉本科应用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麻醉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无痛、安全,微创甚至无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设备的集成化和小型化,以及高频率超声在人体浅表组织的应用,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检查、诊断和穿刺引导的手段,引起的无创性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11]超声因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弥补了麻醉领域的不足,它已经成为麻醉医生的“第三只眼睛”[12],在围手术期麻醉、重症监护、疼痛诊疗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但超声设备昂贵,麻醉医师掌握的超声技术有限,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还没有普及。要实现“健康中国”,让人民群众远离疼痛,享有舒适化医疗,作为麻醉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学科,有必要紧贴社会需求和医疗发展趋势,进行麻醉超声平台建设。

(1)添置超声教学设备,进行麻醉超声平台硬件建设。2017年通过中央支持地方财政项目购买彩色多普勒超声5台,经食管超声模拟教学及临床技能培训系统2套,可以进行本科教学和针对临床不同层次的医师进行培训。在附属医院拥有便携式索诺声超声1台,拥有临床技术人员和充足的病人资源做保障,教学与临床相互促进。

(2)外出学习与内部培训相结合,加强麻醉超声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医学应用型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仅在我国各大三甲医院中开展,县级等医院依然缺乏超声设备以及能够应用超声的麻醉医师,还需要麻醉医师不断学习以及更广泛地将先进的超声技术推广应用于临床麻醉[1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国内较早开展围术期超声转化医学研究的单位,在国内首创经食管超声模拟教学系统,该系统不仅为广大青年麻醉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平台,而且使学员的操作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强化了其临床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为患者带来福音。2013年至今,麻醉专业每年都派青年教师2~3人到华西医院进行麻醉超声专项学习,学习回来后组成超声项目小组,进行临床、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和提升,现在这些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校麻醉专业围术期超声教学的骨干力量。

(3)医教结合,开设麻醉超声开放性实验课程。开放课程包括超声引导下的上肢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下肢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躯干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血管穿刺置管、经食道心脏超声(TEE)、心血管超声、超声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7个板块。学生通过培训,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应用型技术,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形成可视化麻醉超声平台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整合我市各大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广泛承担在职医务人员临床技能实践培训工作,满足我市乃至全省培养高素质医学麻醉人才的需要。

3 “健康中国”视野下麻醉本科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需注重的问题

3.1 建章立制,科学管理

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对麻醉学科建设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涉及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学校和实习单位、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教师,还涉及校内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人,向管理要效率。

3.2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参与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视野是关系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教师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学习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主要目标;不断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总之,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只有教师符合“教、知、行”的统一,才能促使学生在自觉践行中,完成实现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目标。

3.3 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麻醉专业教育之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疗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仅仅只是科学精神的弘扬,还包括人文精神的引领与滋养。医学教育的关键性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医学人文精神,使其对生命更加的珍视和敬畏,并能在临床实践中保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核心的理念[14]。因此,需要营造浓郁的医学人文环境,让未来的麻醉医生从患者角度去分析问题,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猜你喜欢

医师应用型医学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医学的进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