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分析的地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20-04-15黎丽郑愿华陈晓锐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大学

黎丽,郑愿华,陈晓锐

(滨州医学院 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学界对大学英语应是“EGP”定位还是“ESP”定位尚存有争议(蔡基刚,2012;王守仁,2013),但随着2017 年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出台,以满足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中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得到了普遍共识。新的教学指南首次把学术英语(EA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纳入了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内容。它的指导意见不仅表明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开始发生变化,同时也给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提出了新问题: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院校如何建设具有院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

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强和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语言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水平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医学教育与医疗服务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但是,目前单一化和应试化的地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本研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在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对医学院校毕业生语言素质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确定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普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立体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实践。

一、大学生对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随着大学入学新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高校公共基础英语课时不断被压缩,开设基于“ESP”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后续课程?后续课程体系中的通识人文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应该分别占多大的比重?医学生和医学生的就业工作岗位对大学英语学习又有哪些特定的需求?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课题组在前期文献研读和医学院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后续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和医学英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本调查主要依据需求分析理论设计,在初测和经相关专家指导后,形成最终调查问卷。

1.调查对象。调研对象为山东省东部一所地方性医学院校大三、大四学生107 人,已毕业从事医疗岗位的毕业生75 人。对在校生的调查采用线下问卷调查,对毕业生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小组又分别组织了在校大二、大三学生、已就业学生、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专业教师共计10 人就后续课程设置的需求和教学问题进行了访谈。

2.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医学院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英语学习项目需求、目标需求、学习态度、动机以及对后续课程设置的意见等。与以往调查研究相比,本调查的突出特点是对从事医疗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进行了英语需求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背景信息、对英语能力的自我评测以及对英语能力在工作和专业深造方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需求。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实施了深度访谈,访谈主要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在线访谈,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问卷中难以反映的问题。

3.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软件的计算,结果发现,有高达87.5%的被调查者认同英语后续课程学习的必要性。有83.6%的被调查者也认同专业用途英语(ESP)对医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对后续英语课程学习内容需求调查中,在校大学生对四、六级和考研词汇、英美报刊阅读、四、六级和考研听力、四、六级和考研写作、翻译等仍然有很高的学习需求。有92.8%、94.2%和89.7%的被调查在校大学生对四、六级和考研词汇、写作和翻译项目表达了学习需求。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地方医学院校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阶段仍然希望加强通用英语的学习,满足自身考研和学校普遍存在的四级过级要求。相比,已经就业并从事医疗岗位的毕业生除了在专业学术论文写作、专业讲座和报告听力理解以及日常口语交流的需求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有了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在校大学生在四、六级和考研词汇、医学专业词汇知识、医学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与翻译、授课方式和授课教师方面以及学术会议交流的需求与已经就业毕业生的学习需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还显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对医学词汇知识的需求都是最高的,达到95.5%和94.6%,而对学术会议交流的需求是最低的,分别为38.6%和41.8%。通过后期的访谈,也了解到已经就业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也仍然对四、六级和考研词汇及写作的高需求的原因。在医疗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仍然存在较高的学历提升要求,因此,毕业生仍然想通过四、六级词汇的学习和写作的提高来增加高学历提升的机会,详见表1。

二、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构建

需求分析是系统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步骤,构建后续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职业发展对他们的要求基础上(陈冰冰,2009)。2017 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明确提出“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因此,根据《指南》指导精神和院校学科特色以及学习者水平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把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以及它们的衔接课程都融入大学英语后期教学的课程体系。形成了EGMP(English for General Medical Purpose),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和ESMP(English for Specific Medical Purposes)三个大的课程模块。

表1 后续英语课程学习需求调查结果(n=182)

在三大课程模块中,EGMP 模块包含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衔接课程群,它们主要为通用英语的提高类课程和医学通识类课程,这类衔接性课程需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当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生源特点决定了多数地方性高校不能盲目照搬国内知名大学的一些做法,还不能完全排除通用英语技能的提高和训练,因为衔接课程群的设计既满足了部分大学生过级和考研的需求,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主体课程群(医学专门用途课程)打下语言基础。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模块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群,这部分课程是后续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医学英语阅读、临床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视听等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中医英语、口腔英语、护理英语等选修课程。这个模块体现了院校学科特点,体现了课程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服务的要求。ESMP模块为医学专业学术提高类课程群,主要包括学术阅读、学术写作等提高学生专业学术素养类课程。这类课程虽不是主干课程,但也满足了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学科创新研究需求和未来高学历提升需求,并且根据学生水平和需求也需实现动态化发展。除了常规的线下课堂学习课程外,各模块还集合了由本校优秀师资打造的自建在线课程(SPOC)以及中国大学MOOC 平台提供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线上网络公开学习课程。医学专门用途课程群和线上SPOC 课程群是基于普通医科高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建设的,这些课程体现了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实现特定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的课程设计理念,也符合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渐进性特点。三大课程模块分别开设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等,供学生进行选择和个性化组合。开课形式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化学习环境下,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需求,最终使课堂教学和基于网络的学习融为一体,形成了层次化和立体化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优化对策与建议

在新课程体系实施一年后,通过学生座谈集中反馈,学习者普遍认可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和渐进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不同动机和学习水平的个性化需求。三大课程模块既能保证学生升学深造的英语学习需求,又满足学习者专业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但新的课程体系对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下面提出两点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和建议,以完善具有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建设。

1.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使课程体系更具院校特色。由于地方高校在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内重点高校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盲目取消通用英语和衔接类课程或照搬重点高校的ESP 课程都是不可取的。由于地方医学院校具有医科专业特色,在大学英语后期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要加强校本特色专业课程的建设。在专业相关语言课程群中,根据医学学科分类,可增设康复英语、麻醉英语、影像英语、医学伦理英语、医事法学英语、预防医学英语等课程,使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更紧密融合,拓宽更为精准的专业语言素养培养途径。教育管理部门要改变以往按年级和专业选课的“一刀切”方式,要允许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层次学习者根据自身语言学习需求进行课程模块的自由组合,采取更为灵活的选课机制,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习者“各取所需”。语言水平较高而且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可直接进入与专业学科相关的语言课程学习阶段;语言水平不高但又有升学深造需求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衔接类课程选修的学时;对有明确升学深造需求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课程深度和挑战度,鼓励学生积极选修专业学术英语模块课程群的专业学术素养提升类课程。

2.加快大学英语教师的ESP 转型,使教学师资更加多元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主体课程为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因此,高素质ESP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体系实施的成败。目前,各类高校依然普遍存在ESP 师资匮乏问题,地方医学院校也同样面临ESP 师资短缺的窘境。为了促进大学英语EGP 教师向ESP 教师的顺利转型,实现ESP 教师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需采取措施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转型的动力和拓宽他们专业学科知识学习的途径。和绝大多数高校一样,笔者所在高校的主体EMP(医学用途英语)课程模块教学任务主要由大学英语教师承担。但是由于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背景多为语言学和文化,具有专业学科知识内容的EMP 课程对于他们仍然是很大的挑战。因此,进行医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加快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转型已是当务之急。笔者所在学校首先根据不同课程模块建立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师专长界定角色,分别成立了基础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中医英语、护理英语教学团队,各教学团队分工协作,集体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并帮助教学者树立EMP 课程教学信心。学校除了制定政策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学习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外,还引导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建跨学科教学共同体。部分专业英语课程由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这种语言和内容互补的授课模式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跨学科教学共同体中专业教师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EMP 课程专业学科知识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大学英语教师协助专业教师解决专业英语课程中语言问题。因此,除教师主动通过专业进修来实现角色转换外,课程教学团队和跨学科教学共同体也为后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大学英语教师的ESP 转型提供了可靠的实践路径。

地方医学院校在校生人数庞大,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语言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关系到我国医学教育在新时期发展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是一个功能不断重新定位、内涵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课程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科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立足校本特色,探索符合医学院校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新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对地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和高校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