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高考卷“化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2020-04-13洪兹田陈女婷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试题分析备考策略优秀传统文化

洪兹田 陈女婷

摘 要: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化学试题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分析近5年全国高考卷传统文化试题考情的基础上,从考查特点、试题对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解题思维模型、考查视角等角度进行归纳和梳理,并预测未来该类试题的考查趋势,希望对高中生化学传统文化的复习提供帮助.

关键词:全国高考卷;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分析;备考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指出“在高考命題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课程内容要有机融入传统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因此,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化学试题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见表1).这类题目多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1 考情分析和考查形式

1.1 考情分析 见表1.

1.2 考查特点

大多数传统文化试题题型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少数以非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试题内容主要以古诗词,古文献,古代化学史,传统技术和工艺,传统生活习俗和艺术文化等为背景,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当然,也有部分试题背景素材与考查内容关联度不大,仅作传统文化教育之用.

2 试题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要求

2.1 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从古文献中截取文言文片段,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文言文通常陌生度高、表达较简练,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2.2 对汉语文字学有所了解

了解一些文字构造法,古籍中所述往往由于时间久远,背景陌生,易造成理解障碍.此时了解一些构字法,特别是形声字的特点甚为必要.对于形声字,左为意符,右为声符.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意符所代表的含义见表2.

2.3 具有一定的信息提取和推理能力

古文献中的文言文判断可能会有多句叙述,提供信息甚多.但只要抓住化学关键字、词、句,提取有效信息,推理验证,串成证据链,对照选项得出结论.

2.4 对古代化学特点有所了解

古代对化学研究和利用停留在实用层面,几乎不涉及化学理论或化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创造新物质,如陶瓷、钢铁、纸张、丹剂、酒、糖、硝、医药等;(2)能量利用,如燃烧煤炭和石油获得热能,火药爆炸开矿修路.

同时,受当时生产条件限制,古代化学应用到的操作简单、控制条件有限.大多涉及较简单的分离操作(如过滤、分液、蒸发、升华、蒸馏、冷凝等);加热反应仪器往往是炉、罐、釜(锅)、甄(蒸锅)、鼎(升炼丹药的反应器)等;燃料大多是木炭,后期出现煤炭;反应条件一般不涉及难度较高的放电、高压、超高温、绝氧、绝水等条件[1].

2.5 了解古代物质名称

古文中的物质名称与现在教材中所出现的物质名称可能不一致.将古文献中的物质名称与现代化学教材中的物质名称联系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献.根据古代化学史著作,结合高中教学实际,以下物质需学生重点了解(见表3).

3 解题思维模型

传统文化试题虽然情境素材陌生,但考查的落脚点在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元素化合物性质等.答题过程中既要有学科必备知识储备,又要有基本文学素养.解题思维模型如图1所示 [2].

4 考查视角

4.1 考查物质的变化类型

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见表4,其中从化学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解析:考查古文或谚语隐含的化学知识或原理.“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涉及焰色反应(某些金属或其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的颜色),故A正确.“粉身碎骨全不怕”涉及CaO+H2O=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涉及Ca(OH)2+CO2=CaCO3↓+H2O,从类型上均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不用风吹,麝香的香味就会感受得到,从化学角度解释是麝香分子在不停运动,故C正确.“一场雷雨一场肥”是指在打雷闪电时发生如下反应:N2+O2放电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硝酸随雨水进入土壤并和土壤中的盐类生成硝酸盐.此过程在自然界的雷电条件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变为化合态的氮,故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故D正确.答案:B.

4.2 考查化学反应类型

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主要成分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鍮石金是Cu-Zn合金

B.此过程包含置换和分解反应

C.可用稀盐酸鉴别鍮石金与黄金

D.此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混合加热至800℃时,发生如下反应:ZnCO3高温ZnO+CO2↑(分解反应)、2ZnO+C高温Zn+CO2(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2Cu2O+C高温4Cu +CO2(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CO2+C高温2CO(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获得的铜锌合金即为鍮石金的主要成分.故A、B正确,D错误.黄金中的金不与稀盐酸反应,鍮石金中的锌可与稀HCl反应而部分溶解,据此可用稀HCl鉴别鍮石金与黄金,故C正确.答案:D.

4.3 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

《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

A.CuSO4·5H2OB.FeSO4·7H2O

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

解析 (1)读题——找化学关键字词【绿色(本身颜色为绿色)、烧之赤色(灼烧得到红色固体)】;(2)析题——用关键字词窜成证据链(绿色固体灼烧后得到红色固体);(3)答题——对照选项,得出结论:“青矾”为FeSO4·7H2O.答案:B.

4.4 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

《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解析 (1)读题——找与化学操作与现象相关的关键字词【生砒(固态)、精制、火(加热)、烟飞(固态变气态)、凝结(气态变固态)】;(2)析题——用关键字词窜成证据链(生砒受热变成气态,遇到器皿凝结成固态,从而达到精制砒霜之目的);(3)答题——对照选项,得出结论:操作方法为升华.答案:B.

4.5 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文中“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 ).

A.氢氟酸、食盐水 B.氨水、碘酒

C.石灰水、硝酸D.稀硫酸、食醋

解析 (1)读题——找化学关键字词【贮以玻璃瓶(不与玻璃反应)、紧塞其口(易挥发),气甚辛烈(刺激性气味)、敛合如故(杀菌消毒,促伤口愈合)】;(2)析题——用关键字词窜成证据链(“鼻冲水”易挥发且有刺激性气味,保存在玻璃瓶;“刀创水”能杀菌消毒,促进伤口愈合);(3)答题——对照选项,得出结论:“鼻冲水”为氨水,“刀创水”为碘酒.答案:B.

4.6 考查化学反应原理

《本草纲目》曾记载利尿剂甘汞(Hg2Cl2)制法:“用水银一两,白矾[KA1(SO4)2·12H2O]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盘口,以炭打二柱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则粉升于盆上矣”涉及的分离方法是升华

B.甘汞(Hg2Cl2)的化学键类型主要为离子键

C.“同研”所需的仪器是研钵,在实验室中该操作应在通风橱内完成

D.甘汞(Hg2Cl2)制备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分别Hg、O2

解析 由“则粉升于盆上矣”可知,该转化过程中固态甘汞直接变为气态,该过程所涉及的分离方法是升华;甘汞(Hg2Cl2)易升华,属于分子晶体,所含化学键类型主要为共价键.故A正确、B错误.“同研”涉及研磨操作,所需仪器是研钵;Hg蒸汽有毒,该操作应在实验室里的通风橱内完成,故C正确.由“用水银一两,白矾[KA1(SO4)2]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以炭打二柱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可推出制备甘汞(Hg2Cl2)的反应为Hg+ KA1(SO4)2+NaCl+O2→Hg2Cl2+K2SO4+Na2SO4+ A12O3.其中,还原剂为Hg,氧化剂为空气中的O2,故D正确.答案:B.

4.7 考查上述类型的组合

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對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组成成分、物质的分离提纯操作.谷物中的淀粉在酿造中发生水解反应得到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发生分解得到乙醇(酒的主要成分)和二氧化碳.乙醇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乙醛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酸(醋的主要成分),故A错误.后(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青铜是Cu-Sn合金,故B正确.陶瓷的制造原料为黏土,故C合理.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属于萃取操作,故D正确.答案:A.

5 未来考查趋势预测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全国高考卷及各省市自主命题将继续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的比例.预测在今年的全国高考卷中,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试题应引起足够重视.试题的考查可能以选择题形式为主,试题可能会继续保持起点和立意较高,但落点适中的特点.考查角度可能会集中在:物质变化类型、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组成成分、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反应原理等.

参考文献:

[1] 陈磊磊.全国高考Ⅰ卷中化学与传统文化题的分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05):9-11.

[2] 洪兹田,陈女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化学试题攻略[J].教学考试,2018(14):29-31.

(收稿日期:2020-01-17)

猜你喜欢

试题分析备考策略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选择题试题分析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2015年盐城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聚焦热点:高考中与病毒有关的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