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0-04-13颜志蓉李思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图谱领域文学

颜志蓉,李思佳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一、引言

叙事是记录人类基本生存活动、传递信息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在西方产生,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时间维度,涉及空间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直到“空间叙事转向”这一概念在20世纪末被提出后,空间问题在叙事中才得以凸显。学术界逐渐从时间研究转向空间研究,揭示了空间的权利意识和意识形态,空间从静态地理学的概念发展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被赋予了新的解释。

国内的文学空间批评以及空间叙事学研究起始于21世纪初。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故事的地域即空间和发生环境常常被等同起来,空间本身的丰富意义和空间的叙事建构功能却常常被忽视[1]。改革开放以后,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移民、外出务工以及回乡创业等情况屡见不鲜,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日渐凸显。空间的转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人们性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文学家和批评家们逐渐感受到空间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近些年来,国内文学界对空间叙事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整体上较为琐碎,很难直观地分析空间叙事在我国总体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

为了弥补传统文献分析的不足,本文借助陈超美研发的CiteSpace软件,以知识图谱可视化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出大数据背后国内空间叙事理论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该软件是以Java计算程序为基础,对科学文献揭示出的新趋势与新动态进行多元、分时、动态可视化识别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分析领域中居于国际领先水平[2]。

图1 空间叙事理论研究文献量的变动趋势

二、数据来源及统计

本文所使用的文献来自中国知网,我们将主题设为“空间叙事理论”,时间跨度选择“所有年份”,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进行高级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470篇。通过人工判读文献标题的方法剔除了研究主题与空间叙事理论没有密切相关性的文献,最后得到相关文献1020篇。

(一)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的时间与发文量分析

由图1可见,国内空间叙事的研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1996—2006年)、攀升期(2007—2012年)、高峰期(2013年至今)。其中在萌芽期的十年中发文量几乎每年都是个位数,发表论文数量较少,无显著变化;在攀升期,论文总量突破100篇,增长近10倍,发文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在高峰期,相关论文总数达到730篇,2018年达到160篇,此后仍呈上升趋势。

(二)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以CiteSpace进行统计,空间叙事理论研究共出现了115个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频次进行排序(保留前26位),确定了空间叙事的主要研究主题和内容(见表1)。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中最核心的词语,它不仅表明文章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高频关键词可以代表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方向,但这并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我们还需要挖掘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如果几个关键词在不同论文中出现的频次较高,表示这些关键词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能体现空间叙事理论研究主题的热点分布。

在CiteSpace界面中我们选择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空间类型有社会空间、叙事空间和地志空间等;空间形式有地理空间、文本空间以及电影叙事等;空间影响有空间建构、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文化等。说明空间叙事理论涉及领域有电影、文学以及建筑等。

2.关键词时序分析

表1 空间叙事理论研究高频关键词

图2 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3 空间叙事理论研究关键词时序分析结果

空间叙事理论的关键词时序分析结果可展现不同关键词在不同时间出现的情况。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选择“Time Zone”,时间跨度为“1996—2018”年,我们得到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的关键词时序图谱。从图 3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叙事理论研究中涌现了新的关键词,新的研究热点也逐渐呈现。2006年之前,空间叙事的主要切入点为空间和叙事两个方面,研究的视角相对模糊和笼统。2006年之后,空间研究中逐渐出现心理空间、社会空间、文本空间、物理空间和地志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空间的概念和范围更加具体和精确;同时,叙事方面出现了聚焦叙事学、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等更加细致的研究方向,叙事和空间这两个概念随着时间的推进演变得更加丰富和具体。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对空间和叙事这两个概念的进一步细分和深入挖掘,不同类型的空间形式和不同形式的叙事结构都将对研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空间这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力,空间叙事研究在电影类和建筑类期刊的发文量近年来增长迅速,但目前发表在文学类期刊的空间叙事研究论文仍占多数。在文学作品中,空间充斥于作品的社会大环境、人物的生长环境和故事的发生环境,不同的空间环境是否与人物的心理塑造、人物性格的形成、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着某种联系?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对文学作品中空间的作用及其影响的探讨。

图4 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三、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的研究热点与演化进程

20世纪末,文学领域的空间叙事研究开始出现,其发展主要是在21世纪初。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时间十分明显,如语言的线性安排,事件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另一方面,当时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实体的物理空间。到了20世纪末,空间转向出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叙事学也将研究方向逐渐转向空间角度。尤其是《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文发表以后,学术界对文学中的叙事空间越来越重视,各种新的空间隐喻和术语不断出现[3]。

(一)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的研究热点

在知网中以“文学”和“空间叙事”为主题进行模糊检索,剔除无关文献后最终得到697篇文献。将这697篇文献导入CiteSpace中,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共现图谱充分体现了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研究的热点分布。

(二)演化进程

在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选择 “Time Zone”,时间跨度为“1996—2018”年,绘制出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研究的关键词时序图谱,从而列出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见表2)。中介中心性大于0.1说明该热点词出现频次较高,是研究热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节点出现在2007年、2012年以及2017年,我们根据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转化将1998—2018年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由此反映我国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的嬗变历程。

第一阶段:注重运用文学批评视角。1998—2010年的热点词是公共空间、建筑、文学批评以及民间文学,其中以公共空间和文学批评最为突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空间批评在文学领域的研究增多,从当时的发文数量看已占有文学研究的一席之地。此时国内学者对文学领域的空间批评实践理论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空间批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概念和研究视角。19世纪初,国家文化和公共空间还是分割的概念,如今国家文化和公共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还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渗透、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公共空间在城市的故事叙述和文学作品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也在文学作品中和人物一起展现了作品主题和文化力量。

表2 文学领域空间叙事高频关键词列表(部分)

第二阶段:注重文学空间和社会发展。2011—2015年的热点词有文学空间、农民工、莫言和地理空间,其中以文学空间和农民工最为显著。有些著作结合叙事理论,专门研究了叙事作品中的空间问题。空间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空间是文学内容的载体,文学内容丰富了空间内容。不同的关系在文学空间中得到体现,不同主题的文学内容在空间的框架内演绎。空间不仅是文学书写的对象,还是文学的重要主题;文学不仅反映世界,还是复杂的空间网络的一部分[4]。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空间中的地域描写越来越吸引学者的目光,文学空间也包括了自然空间、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乡文化空间的摩擦,人群穿梭于两种不同的地理空间,两种不同的空间文化心理在社会中发展,带来了城乡愁绪的共生。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空间的共存和复杂关系为城市文学提供了不同的素材。文学在城乡空间之中穿梭,描写着时代发展中的空间转变和精神动荡,再现了两种空间转变中人们压抑的心理意识,这是对城乡空间转变的深层发问。

第三阶段:注重网络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2016年至今的热点词有中国形象、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文学和城市生态批评,其中网络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较为突出。网络文学在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成为了文学市场的生力军。网络空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同时也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种虚拟空间,在这种虚拟空间中人们用键盘表达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交换知识、信息和文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陈平原曾说:“有学者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动力来源问题上提出,有必要引入第三种发展的动力,那就是中国境内多民族文化的对话与互动。”[5]近年来,随着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响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号召,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环境越来越吸引着学者去探究,其中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学及空间对比研究的发展尤为显著。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在越来越强调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形象也是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华文化的输出,国际社会对生活在这个空间之中的人群将了解得更加深入,这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可。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也伴随中国文化形象“走出去”。学者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帮助中国文化形象在外空间的构建,实现外空间和内空间的平视,缩小差异空间。

四、结论

国内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的话题较为广泛,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学科较多。本研究利用CiteSpace整理了国内空间叙事理论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及其在文学领域的发展情况,有以下几点发现和启示:

一是国内空间叙事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关注的焦点逐渐从早期的文学方向走向电影方向,之后又涉及到美术领域和建筑领域,涉及范围不断扩大。空间叙事理论不局限于理论研究,还包括建筑物的空间设计如博物馆、城镇街道的空间设计等方面。相关研究涉及艺术、文学、文化等众多学科知识,未来可能会更多地推广到公共建筑物的设计之中。

二是国内空间叙事的研究内容从空间和叙事两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不断细化为地志空间、文本空间、地理空间等较小的范围,从叙事这种大结构逐渐细化为叙事结构、叙事建构和叙事空间等相对较小的方面。随着叙事空间结构的不断细化,空间叙事在文学作品中和人物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人物的生活生长空间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的发展越来越密不可分。

三是目前国内空间叙事理论研究在文学领域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和框架。空间叙事理论是由加布里尔·左伦和亨利·列斐伏尔提出来的。我们更多的是借鉴西方盛行的空间叙事理论研究本国的文学作品,研究方向随着西方空间叙事理论的转变而不断变化。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历史之间的关联,这有利于空间研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四是空间叙事理论在文学领域的发展由偏向于纯理论和文学相结合的研究,到后来将人们生活的空间领域和文学研究相结合,使得文学研究更接地气,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文学研究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及社会热点话题紧密联系,从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图谱领域文学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我们需要文学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绘一张成长图谱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