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开放教育宪法课程教学的重构与实践

2020-04-13黄江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导学宪法思政

黄江虹

(郴州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郴州 423000)

一、宪法教学重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时代共鸣呼唤“四个自信”的新诠释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第一条,正是“四个自信”在宪法中的彰显。“四个自信”为宪法教育在理论、思想上奠定了正面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和普世价值思潮侵蚀的底气。面对思想领域的困惑及对社会矛盾的错误解读,宪法课程的教与学应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客观事实批驳错误观点,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宪法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的关键。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思政课堂,向综合素养课、专业课辐射,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课程思政的提出意味着高校教育理念的革新,本质上更是对教育根本的回归,消弭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分离。宪法课程思政要求宪法课程围绕法律人才的培养,在传授法学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三)开放教育贯彻“三全育人”的新探索

开放教育正在围绕网络着力构建核心课程和教学团队,实现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3]。 开放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探索构建了育人新模式,是提升教师导学能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新生态的有力举措。对于宪法教学而言,在面授课程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必须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使宪法教学向参与式、互动式和情景体验式转变,让学生的知识获得由“传授”向“自生长”转变[4]。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强化宪法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热点与宪法实践,坚定政治站位、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仅要敢于带领学生剖析现实问题,还要能结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法治进程和社会发展,深入浅出地说透问题根源、追索问题答案,把宪法学习置于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让宪法教学真正鲜活起来。

(四)开放教育回应个性发展的新目标

开放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中相对封闭的办学环境,面对的学生年龄相对偏大,其社会经验丰富而理论水平不足,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与知识的实践性成正相关,对于纯理论性的知识有天然的抵触心理。开放教育远程学习模式即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按各自的学习习惯、方法和节奏完成课程学习,师生围绕其学习行为进行合作互动。个体化的学习目标带来了个性化、适用性强的教学要求。宪法教学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用宪法知识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宪法信仰。同时积极回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诉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让宪法精神与时代脉搏相呼应,把知识外化为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

二、开放教育宪法课程教学重构的路径

(一)构建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习者结合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网络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深度学习中去,才能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5]。宪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正是要基于建构主义理念,以鲜活的话语表达和富有说服力的案例事实,围绕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讲好宪法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6]。

一是要解决好宪法现有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有效兼容的问题。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宪法教学应当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突破原有课程目标的局限性,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和思政育人的导向要求,树立宪法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专业理论与国情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观念,从课程内容、教材编排、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各个领域整合学科资源,创设开放互动的学习模式和具象化、可参与的学习场景,使得两套话语有效兼容,学生可以同时得到宪法和思政两种视角下的思考体验。专业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坚定思政意识与协同育人理念,履行思政工作职责,勇于探索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使二者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

二是构建多元化的形成性课程考核模式。开放教育考核体系中“一考定绩”的科目正在逐年减少,网络学习等形成性考核模式逐渐普及。但在现有的形成性考核中,考题固化、老化的问题较多,学生在线搜索答案、请他人代答的情况未能杜绝,难以达到促学的目的;教师在学生形成性考核中的参与度过低,也导致课程思政难以实施,言传、身教两头落空。因此在考核内容上,要充分发掘本土的宪法基因,结合宪法热点问题和当地、当时发生的社会事件,考核学生以法律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考核形式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多次、定期的在线学习交流活动,有条件地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在合作交流中设置学习任务、记录学习过程,让考核正向促进学习,真实反映学习成效。

(二)发掘宪法课程教学脉络中的思政因素

宪法是政治理论成果、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在法律中的集中体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性。我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赢得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系列胜利的历史性成就和成功经验的总结,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理念,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宪法教学融合思政因素,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宪法课程中关于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法治等内容的中国特色之所在,把宪法理论放入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中,以中国方案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具体而言,思政因素一是体现在宪法的历史维度上。宪法的诞生与发展源于保障基本人权的价值追求,这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是相吻合的。剖析我国历次宪法制定及修订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理论基础,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如何影响着我国法治进程,宪法又是如何反作用于中国社会发展。二是体现在宪法的基本架构维度上。主权在民、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生产资料公有制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体现在宪法中关于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经济制度及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等章节,并由此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保障我国社会向着宪政文明平稳前进。三是体现在宪法的实践维度上。由此维度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矛盾对宪法的运行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党和政府如何创新理论,从而在宪法的框架内缓解矛盾、解决问题,确定宪法实践的方向。

(三)准永久性分离状态下导学策略的创新

由于师生长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开展导学是远程教育的必然。开放教育很早就开始了对导学的研究与实践[7],各地的开放大学都对导学进行了不同实践,不同地方导学的标准和成效各不相同。部分教师所谓的导学课只限于在半天或一天时间内根据教材编排,将课程体系、要点大线条梳理一遍,导学效果非常有限,也无法适应课程思政的要求。本文所认为的导学,是针对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由专业课教师提供一系列学习支持服务,包括组织线上、实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解析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对专业问题答疑解惑等。具体而言,导学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前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课堂;课中以一个知识点或一条知识线为突破口,做好导学设计,带领学生打开学科的大门,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给予其信心和兴趣作自我探索和拓展;课后及时将信息化的授课资源整理、推送给学生,给学生回顾和提高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取更多课程资源、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参与其他教学活动,逐步完成整个课程板块的学习。宪法课程导学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宪法课程导学步骤

在导学过程中,应确立三个教学理念。一是大团队教学理念。如法学教研团队集体备课,共同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搜集和解析。思政专业教师参与教研,以专业的视角解读宪法课程的重点内容和核心问题,指导宪法课程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为宪法课向思政的延伸提供理论支持,甚至直接参与教学环节,形成良性的学科互动。二是课程资源自开发理念。在现有宪法学教材无法满足课程思政要求的情况下,要打开知识获取渠道,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诉求作好信息导流。三是课程信息化理念。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导学辅助,开发教学平台,完成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让好的教学设计发展为教学模板,使高质量的导学视频成为永久性的学习资料。

三、宪法导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随着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的边界和权利的保障交织着民众对于制度的最高关切,这种关切在几次教学调查结果中均有体现,因此“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成为宪法课程导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郴州分校开展宪法导学课程思政实践的首批内容之一。笔者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主题导学为例,展示宪法课程思政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过程。

(一)教学设计

导学分为公民的内涵、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三个篇章。导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保障,同时从中华文化、法治实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提供多重视角,探讨如何以中国方案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路自信。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教学设计确定后,教师提前一周将导学可能用到的材料推送给学生,包括法律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等,新闻案例《小煤窑的生存和毁灭之道》、云南省首例政府控告辍学案、周一超案、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乙肝歧视案等,并提示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计入考核成绩,请学生作好发言准备。课堂设助教一名,负责导学全过程的录像并根据学生对课堂的基本参与度和主动贡献度进行打分,同时协助导学教师针对未尽之话题和知识点补充新资料,整理录像和其他素材,完成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并及时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随时回顾。

表1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主题导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二)话题讨论思路

导学中,针对倍受学生关注的“我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实践”这一话题,围绕近期香港问题中部分西方国家的横加干涉与不实指责,进行集体讨论及多角度解析。一是针对部分港独分子借民主政治之名扰乱香港治安、破坏公私财产甚至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明确基本权利是有内在界限的,即基本权利的行使不应侵害其他主体的基本权利或公共利益[10]。香港暴徒所谓对于民主权利的追求实际上是在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对宪法和法治的践踏。二是就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一事探讨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剖析现代西式民主的虚伪性以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打着人权旗号干涉他国内政带来的系列问题。三是对于多年来西方社会对我国人权问题的指责,我们不回避我国公民权利保障曾经出现的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但更要明确指出在我国传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影响下,社会对西方个人价值的认可是渐进式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权保护都遵循着与其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规律,国家要真正实现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涉及到立法、机构、政策、程序等多层次的行动[11],要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权状况显著提高的事实。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一个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促进公民权利的尊重与保障上作出了诸多努力,明确将“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构建和完善,在保障公民经济和社会权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2]。从导学的课堂效果看,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参与到导学的每个互动环节,尤其对实际案例的讨论热情较高,个别学生能做到结合教材积极主动发言,甚至引导话题的开展。

(三)线上学习辅助与拓展:点菜式导学方案

线下主题导学课只有4~7个课时,是引领学生进入宪法学习的一把钥匙,启发学生以宪法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导学服务还应向课后延伸,并把主题导学的内容拓展到宪法学的其他知识板块。鉴于远程导学服务对象学习时间、进度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导学采取“点菜”式,由两块内容构成:少量需要全员合作交流的内容作为“主菜”,即定期举办半小时学习会议、读书分享会、主题讨论等,要求在学生完成材料精读的前提下有准备地进行,结果作为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大量碎片化、个性化的内容作为“小菜”,即将“互联网+”融入导学工作,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提高信息供应密集度,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格局,包括提供读书清单、网络视频资源、相关论述、宪法学例题、案例趣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选择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切入学习,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与老师交流讨论。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可以升级为多人讨论或者加入定期讨论,发现明显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资源,也可以适当增加资源比例,推送给更多学生。

宪法课程的线上导学全过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一是在推荐的课程资源中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党的理论著述和政府的重要文件等内容。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文本建构知识联系点,实现文本的交叉互证,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二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对西方法学理论的借鉴与批判[13],尤其是在宪法规范主义语境下,引导学生养成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分析研判复杂问题的思维习惯,正确看待宪法范式与本土化的冲突与发展,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三是在交流讨论中发挥好“隐性教育”的力量,以德立身,以服务学生的发展为追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规律,真诚沟通、平等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法律信仰的力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推动宪法课程教学朝着与社会主义理论、国情实践、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宪法课程教学在传播法治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践行者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使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开放教育的宪法课程思政教学更应体现其开放性、引领性与实践性,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引领课程思政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的系统性实践,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法律专业人才作贡献。

猜你喜欢

导学宪法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宪法伴我们成长》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