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贤思齐补己短,闻过即改学人长

2020-04-10刘旭隅

教师·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

刘旭隅

摘 要:终于上完研讨课了,但笔者似乎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坐在回学校的乡间巴士上,车子在起伏的道路上左摇右晃、停停走走,笔者百感交集,迫不及待地想要记录这次成长的过程。这次参加“国培计划”湖南省中小学“送陪到县”培训项目,配合专家上研讨课,虽然留下不少遗憾,但收获更多。

关键词:见贤思齐;闻过即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1-0059-02

一、反思教学设想

(一)反思教学目标

在理解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编排体系的基础上,试图以古诗词“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由课内向课外的有效迁移和拓展,打通课内外古诗词的教学壁垒是笔者的出发点。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笔者认为“新课标”的“新”,应该是对听说读写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现在不少语文课堂上,教师们都很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可能有的教师认为组织这些教学活动会拖慢课堂教学进度,但如果课堂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是听不到琅琅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必要的分析见解,那么语文课似乎也就失了它的本真了。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诵读诗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②引导学生从理解关键词句、知晓作者背景、品味写作技巧等方面深入鉴赏诗歌的内涵,并归纳古诗词的学习步骤和方法。③在类诗探读时,运用教读所习得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朗读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古代游子的思乡与失意之情。三个目标的设定,由易到难,相互渗透。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课堂训练反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还是基本与预设吻合的。

(二)反思设计思路

笔者是按照“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品技巧”的流程来设计教学环节的。第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诗歌风格,由其横溢的才华、不羁的性格,引出另一位令他心服口服的诗人崔颢。再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自然引出“黄鹤楼”这个题目。接着提出“这首让李白都自愧不如的诗,到底好在哪儿?”的问题,进入课题。第二个环节是读诗文,即让学生感知文本,学会诵读诗歌。先听音频范读,解决生难字的问题;再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然后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范读,要求学生感悟老师是怎样通过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再请学生单独展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最后分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环节设计了多种读的形式,每一次诵读,都有不同的要求,为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感知诗歌的情感和艺术手法。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和点拨,学生的诵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接着进入重点,引导学生解读诗歌。先是明大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歌的大致意思,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且说明理由。大部分学生可以很顺畅地说出诗歌大意,部分学生也很乐于展示自己的感悟,即使是同一句诗,也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赏析,这是这堂课里笔者很惊喜的部分。接着是悟诗情,通过“诗人表达是一种什么心境?为何而愁?如何表达愁”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感悟诗歌的情感。因为有读做铺垫,学生能迅速顺利地找到“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表现诗人心境的关键词——“愁”,再通过“乡关”一词即可感知诗人的思乡之愁,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愁”意。学生们比较难悟出的是作者宦海沉浮、终不得志的失意之愁,这是就需要教师补充扩展崔颢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解决“诗人为何而愁”的问题。第三个环节,是要在理解诗歌大意以及情感基础上,解决“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这个问题,也就是品技巧。这个环节是笔者感觉最为干涩的环节,但也是因为有了这个环节,学生在进行类诗探读时,才能有道可寻。在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要完成两首诗歌的讲解,本身容量就很大。如果还想要做到面面俱到,那所有的内容的呈现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所以笔者的设想是,在精讲第一首诗歌的时候,就只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写作技法来总结,并且这里总结出的技法,要能够在类诗探读的环节得以运用。《黄鹤楼》中,笔者选取的就是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这两个表现手法。其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在类诗——元稹的《远望》中也能够体现,并且也能够通过找关键词、了解作者背景等方法感悟诗人的情感。所以类诗《远望》,笔者没有设计详细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预设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有了前诗打底,类诗探读环节还算轻车熟路,可以达到预设目标。

二、反思教学亮点

总的来说,在处理教材上,没有选择传统的方式——“题解—作者—文本—特色”的模式来讲,而是将黄鹤楼的传说、作者介绍等插入教学中,与文本的解读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扩展延伸,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些还算比较成功。另外,能立足于教材,实现学习积累,重视教给学生方法。我们要利用好每一堂课的资源,巧妙地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记忆有规律可循,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采用朗读式教学方法,最贴近古诗词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堂课预设进行多次朗读活动,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中,学生从读准字音开始,到读出节奏,到读出诗人的感情,最后读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反思教学不足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活动性还不足,基本上还是在教师牵引下领会诗歌。在预设上,也有明显不足,如类诗探读中诗人运用的比喻手法,学生很难通过自主感悟得出。学生找不到“漳水”“碧波”与“思乡泪”之间的联系,导致最后又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尽管已经有所取舍,但整堂课的容量还是太大,每个环节的内容都不够深入。尤其后兩个环节难度较大,导致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结尾部分显得非常匆忙。通过这次研讨课,笔者发现自身的引导能力有待提高。好的教师应该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让学生回答没有太多价值的选择性问题,夺走学生的话语权和主体地位。笔者想,如果再来一次,笔者会和学生一道穿越时光隧道,走入唐朝,走进崔颢的心灵,真实体验诗人崔浩19岁考上进士的得意,以及后来怀才不遇的苦闷,宦海浮沉的伤痛,寄情山水的无奈,漂泊他乡的惆怅。教学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还显生硬,模式化太明显。如果能重来,笔者憧憬自己的课堂能跌宕有韵,又一气呵成;能有模有样,又不显山露水;能酣畅淋漓,又不喧宾夺主;能实现预设,又有更多的生成。

对于从教仅两年的笔者而言,尽管表现得并不专业也并不完美,但鉴于勇气可嘉,也获得了鼓励。井外方觉天地大,山巅才晓自身微。见贤思齐补己短,闻过即改学人长。通过这次教学实践的尝试,笔者收获颇丰,并暗下决心,要刻苦努力。

参考文献:

[1]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2016(19):152.

[2]王金霞.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渗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J]. 亚太教育,2016(36):75.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
感受溶液“生长”的历程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