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2020-04-10李丹

大学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李丹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经历了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阶段之后,正进入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升级阶段,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一直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打造“三师”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三业”结合的教育内容体系、探索“三法”结合的教学方法等措施加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升级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4-0032-03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夠紧密。因此,研究探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的要求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其他多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报告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认为“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求职者的角色走向社会,还应该争取成为一名创造者,引领行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努力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社会创新创业的引领者。高等院校应当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回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

(二)这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水平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就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认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或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回应当前日益激烈的人才和创新能力竞争以及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事业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敏感度和认识深度,促进学生对人生及职业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创业素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克服缺乏创业意识、创造性,缺乏动手能力以及依赖性较强等缺点。

(三)这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的要求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要“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在国家“双创”政策的引导下,2016年后,全国各高校均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各方对于创业实践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向强烈。慕尼黑大学所做的2015全球创业报告显示,中国人的创业意愿达85%,远远高于全球55%以及亚洲76%的水平。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首份《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据统计,2016年登记的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61.5万人。然而,在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能够有效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对自己帮助非常大的比例还不到20%。这说明高校创业教育还要进一步深化和专业化,以真正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深度融合的主要表现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中专业课教师较少

据报道,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以省政府名义、11个省以教育部门名义制订并向社会公布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分省市高校普遍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一些地方和高校建设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基地,各地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赛事已达百余项。但是,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开展者,大多是思政课教师、学生处工作人员以及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等,专业课教师关注与参与的程度并不高,甚至有少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专业课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领路人角色。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今后从业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了解,这些信息的首要来源应当是专业课教师。

(二)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创新创业内容较少

课程是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大学教育中,学生所学课程的绝大多数是专业课,专门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并不多。因此,依托专业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规模性与经济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然而,当前高等院校的许多专业课程中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较少,存在着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学会了创新创业的方法,但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却缺乏专业指导,也很难敏锐捕捉到本专业领域的创业热点与机会。因此,在2015年6月2日举行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

(三)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近年来,高校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智慧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探索一直在进步。然而,就总体而言,许多专业课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着创新不足的情况,特别是体现创新创业要求的教学方法应用不足。一方面,对于既有的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与要求的探索与创新还有待深化;另一方面,符合创新创业要求,体现创新创业特色,结合专业课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的新的教学方法并不多见,更未形成成熟经验加以普遍推广。

三、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应当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打造“三师”结合的教育师资队伍

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着力打造“专业教师+创业教师+创业导师”“三师”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三师”结合并不仅指这三类教师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协调配合、有效互动,更是指鼓励专业教师能够同时承担起“专业教师+创业教师+创业导师”这三种角色,既能讲授好专业课,又能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同时还能够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打造“三师”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专业教师较少的情况,通过宣传、奖励、示范等方式,引导专业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意识,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战性特点,通过邀请、聘任等方式积极吸引校内外产业界,特别是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或者创业经验的人士走进高校课堂传授相关经验并担任创业实践导师,实现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课教师与创业实践导师的有效配合与协调互补。

三是针对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同时缺乏创业企业实践体验的情况,通过创业实训、企业挂职、参观考察等方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创业的能力。通过工作量和课酬奖励以及荣誉称号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通过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向“三师”型教师转变。

(二)构建“三业”结合的教育内容体系

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的过程中,在教育内容上要积极探索“专业+创业+产业”“三业”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补充创业知识和企业运营管理知识,从专业视角了解企业创办、管理和运营的基本技能,更符合现阶段的学生认知和社会需求。“专业”是指专业领域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创业”是指进行创业应了解和熟悉的创业知识、创业方法、国家创业政策法规、创业过程等专门知识;“产业”是指创业之后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手段、风险等特色知识。通过专业基础知识、创业专门知识和产业特色知识的有机结合,构建三位一体、立体化、全方位的专业教育内容体系。专业基础知识强调“懂”,创业专门知识强调“熟”,产业特色知识强调“练”。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积极推进教育内容建设:

一是鼓励在专业课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增加专业前沿和创业热点的介绍,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创业的信息与机会。

二是在高校已开设的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科为单位,通过修订培养计划、重构课程体系等方式开设面向同一学科、体现学科特色与发展趋势的学科创新创业课程。在开设面向不同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之后,再结合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与趋势,鼓励有关学科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交叉,形成“通识创业课程”“学科创业课程”“交叉创业课程”互通有无、有机互补的局面,以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发现更多的创业机会。

三是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增加创业企业运营管理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要增加企业创办、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市场风险规避以及企业成长获利等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创业之后运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三)探索“三法”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的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可以积极探索“创业计划法”“创业模拟法”“创业体验法”“三法”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业计划法”是指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指导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使学生在完成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培养创业意识,发现创业灵感,并全面熟悉创业的程序与要求等。例如,在笔者讲授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公共文化概说”中有一章是“文化市场管理”,这一部分涉及众多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笔者尝试在讲授这一章时利用“创业计划法”,引导学生撰写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创业计划书,积极寻找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创业热点。许多学生在创业计划书中提出了创办“声音博物馆”“立体化养生馆”“动漫体验馆”等创业灵感。在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之后,通过现场展示、答辩、全体学生匿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若干最受欢迎的创业灵感。

“创业模拟法”是指在撰写完成创业计划书之后进行模拟创业。这一阶段要全面熟悉创业的流程及国家相关的规定等。还以笔者在“公共文化概说”公开课的教学改革为例。学生们在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创业灵感之后,采取自愿组队的方式成立创业小分队,围绕这些创业灵感开展模拟创业,并通过表演小品的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模拟创业过程。在小品中,学生要全面展示创业需具备的条件,如资金、场地、企业名称等,还要展示创业申请的过程并介绍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中心以及增设实验室、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开展创业模拟,使学生初步了解创业要求,掌握創业基本技能。

“创业体验法”是指为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应用性,走出传统课堂,在实习实践基地、市场乃至企业现场进行创新创业教学,实现学生与生产线和客户线相衔接,在企业运营的实际环境中体验创业。“创业体验法”对于师资、教学条件等要求较高,是较为高级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创业体验法”对于增强学生创业的意愿和能力以及提高其创业成功率具有较大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

四、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完成了从零散到系统的初步发展阶段,正在经历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升级阶段。可以通过打造“三师”结合的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三业”结合的教育内容体系、探索“三法”结合的教学方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升级。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