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创作和生活情感之关系

2020-04-07高敏

艺术评鉴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

高敏

摘要:本文针对当代缺乏生活情感,绘画创作作品提出异议,从“生活情感与创作”这个话题入手,强调生活情感与中国画创作关系的重要性,从内容方面来说,研究两个典型的中国画艺术家的平生与绘画中完成论证。

关键词:中国画   创作   生活情感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049-02

一、中国画的创作源于生活情感

(一) 创作源于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社会生活是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句话从绘画的角度来看,亦同样适用,画家和创作脱离生活,都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论从那个方面说起,这都是成立的命题。那么如何进行创作?茅盾的回答是“充实生活”“丰富生活经历”。画家拿起创作的笔,无论是想表现写实或者表现复杂的情感,都是在生活的影响下进行的。

生活和创作有着如此重要的联系,深入生活激发创作也自然成为不可避免事。而宽、广、全面的认知和深度分析的能力在深入生活中至关重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人,善于捕捉生活中不一样的方面而不会过于固执眼前的局限。另一方面,从生活的发出者人作为出发点,人的精神、情感、思想、生活环境等都在创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与人的沟通交流也往往是开启新发现的钥匙。

(二)生活情感作用下的中国画创作

生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而艺术作品是在生活、情感、专业技巧等作用下的产物,情感的作用是人区别于照相机的本质所在。从根本意义上来看,生活决定中国画创作,但是如果一味的照搬生活,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扼杀中国画创作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若过分强调主观能动,减少客观生活的决定作用,创作的作品或多或少缺乏灵魂的支撑,失去绘画语言,变得空洞无力。这就说明,在简单的复制重复生活与社会经历下产生的作品,不能等同于艺术作品,只有经过实践体验和观察并经过情感的凝练和升华下创作的作品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从魏晋顾恺之“传神”到南齐谢赫六法的以“气韵生动”为始以“传移模写”为末,重点强调写神的重要性,认为绘出对象的精气神是比照搬复制对象更有意义也更难做到,这种观点被各个时代的画家所认同直至现在,影响深远。到唐代画家张璪出的“外师造化内得心源”,反映了艺术创作来源于大自然,在学习自然的同时艺术家的情思和构想亦不可或缺,再到蒋兆和先生的“为人生而艺术”,这一系列的转变发展完善都说明中国画的创作从来不是简单的照搬生活,而是需要情感的投入与升华。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就是生活情感的外化,化无形为有形的实体化过程,画作本身就是其具体的体现。

二、典型画家分析

(一)朱耷

朱耷,号八大山人,一生颠沛流离,晚年孤寂贫寒直到离世。“哭之笑之”这充满复杂、矛盾、极端,说是癫狂也不为过的称号来源于他常在画作上的落款“八大山人”,这个用草书连起来写字形上像哭之又像笑之的名号。说是巧合亦或者说是故意为之?不禁令人心声叹息。这样曲折的一生,惟有画作使他解脱,以人生遭遇入画,震慑心魂。朱耷在书法、诗跋、篆刻等方面颇有成就,绘画写意花鸟最甚,画面中的鱼、鸟常常以“白眼视人”,残山断水,枯树枯草表达出自己国破家亡的凄凉、无奈和对清朝的仇怨不满。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道出了朱耷隐忍、哀怨的一生。九月三日, 是李自成攻占北京的日子,亦是朱耷失去国家的日子。《鹌鹑游鱼图》也正是这一时候的作品,细细品味这幅画作,雄性鹌鹑好斗,而且鹌鹑本身又居无定所,这些无疑让朱耷回忆起自己的不幸经历,拿鹌鹑来比喻自己。画面中,鹌鹑在寒秋时节企图用石头御寒的同時蔑视般看着水里抢夺食物的小鱼,即使自己可能也早已食不果腹,也不能让它低下骄傲的头颅,残酷的环境磨灭不了它不屈的意志,亦如南宋遗民郑思肖画兰花从来不画泥土让根露在外面一样,“土为蕃人夺,忍著耶?”朱耷画的鸟也都从来单脚站立,这是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国家灭亡的无奈且不愿意踏在仇敌土地的傲骨之情。画面中三分之二的空白,“哭之笑之”的字样赫然于眼前,表达着自己的心情,亡国痛无奈而又凄凉,引观者深思,引发无限遐想。

《孤禽图》是朱耷晚年的一幅作品,也是最能表现他独特艺术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一只孤禽单脚站立,“白眼视人”气势孤傲独立,蜷缩的脖子供起的后背让人感觉不怒自威, 桀骜不驯,画面构图内容精简,意境空旷却气势雄壮,落墨大气奔放,造型奇特简练夸张, 笔墨造型表达出强烈的傲见不群的姿态把借物予情发挥的淋漓尽致,别具风格。齐白石大师曾自叹生不逢时,不能与朱耷相见,愿死后常服侍朱耷身边,为其端茶磨墨,以表崇敬,这是白石老人发自内心的话语,亦从侧面反应朱耷的艺术造诣之高以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波折的人生,非凡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美术史添上浓重的一笔,分析他留世的墨宝,不能确切的说他孤傲的灵魂来自何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不平凡的一生一定是占比重最大的源头。

(二)蒋兆和先生和《流民图》

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一代宗师蒋兆和先生,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受家庭影象,擅长绘画,艺术天赋颇高。家庭的贫困使先生与贫困苦难的百姓有了一丝精神上的联系,也因贫困先生趁着打工潮流涌入城市,碳精粉的熟练使用成为他闯荡城市,谋得生存的一技之长。眼界的开阔,新的人文思想的冲击, 使他不满足于现状,加奋学习不断进步,直到遇到亦师亦友的徐悲鸿先生,成功的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混乱时代下的中国生活苦不堪言,蒋先生因自身和苦难大众相似的生活情感经历,提出不应该“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把画笔对准人民大众。《流民图》便是蒋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创造出来。为了绘这幅尺寸巨大的民族灾难题材的作品,蒋兆和亲自去上海体验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 ,此图是先生对国家危难现状人民苦难的诠释,也是先生对自己艺术与灵魂的总结。巨大的画面中绘了100多名因战争迫害流离失所甚至丧失性命的老百姓,悲剧此起彼伏,直击观者内心。

生活在那个水生火热的动乱年代,先生勇敢的承担起画家的社会责任、在自身苦难、绝望的同时不停的思考,以自己画笔之力表达战争的丑恶。从“为艺术而艺术”到“为人生而艺术”的转变,蒋先生在某些方面无疑是幸运的,他出生在战乱年代,经历了苦难,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同样见证了中国崛起,即使如此,先生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画家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使命。他上山下乡,坚持走到人民中去,同人民大众共同生活,体会他们的生活情感,用于艺术创作,如《领到土地证》《回乡》等一系列经典的艺术作品。先生是一个倔强勇敢的人,勇于批判现实,敢于揭露不公,不忘初心,认真坚持的履行着自己的使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结语

除了朱耷和蒋兆和这两位在艺术方面有着非凡成就的前辈,还有无数卓越的艺术家前辈,从他们平生的生活情感和艺术成就这两点来分析,不外乎与生活情感赋予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成为生活情感的最好的表达,这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王烟生.茅盾论生活与创作[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3):42-46.

[2]刘海平. 情感艺术与艺术情感——中国画的情感因素分析[J].散文百家·学术百家,2011,(06):62.

[3]曹桂生.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作用[J].文藝研究,2005,(03):151-153.

[4]尚丽娟.浅析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J].晋中学院学报,2006,(04):61.

[5]张道兴.也谈生活与创作[J].美术,1998,(08):8-9.

[6]宋志敏.论朱耷花鸟画中独特的艺术表现[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02):68-70.

[7]张珺.明四僧的绘画艺术(二)——明皇室后裔朱耷的艺术人生[J].艺术市场,2006,(11):62-63.

[8]刘小清.无声的呐喊──蒋兆和与他的《流民图》[J].炎黄春秋,1997,(02):64-68.

[9]刘曦林.蒋兆和与《流民图》[J].新文化史料,1998,(05):50.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书画名人汇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