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谟对传统时空观的批判

2020-04-07张鹏举

新一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时空观休谟时间

张鹏举

摘 要:休谟的时空观是其观念论在时空问题上的应用。本文对休谟《人性论》中相关部分进行文本解读,旨在把握其构建时空观的论证过程,梳理其对经典时空观批判的基本思路,阐明其时空观与观念论的内在逻辑联系,并且发现其时空观的基本矛盾和困难。

关键词:休谟;时空观;时间;空间

休谟是近代哲学中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将人的认识范围限制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以内。在这一理论前提下,对传统的时空观进行了集中地批判,从而建立了经验主义的时空观。

一、休谟观念论视角下的时空观

休谟的时空观是以其观念论为依托的。他并不对“时间”或“空间”进行本体论上的定义,而是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的来源和在观念上的性质对其展开经验主义的描述。他的基本思路是在其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框架下,找到时空观念的相应的印象,从而发掘时空观念的性质。概括地讲,休谟的时空观有以下要点:(1)时间和空间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的,根本没有绝对的时间和绝对的空间;(2)空间观念是由视觉和触觉所感知到的色点(特殊印象)的排列组合得来;时间观念是一系列知觉的接续中得来的。

休谟在《人性论》的第一卷的第二章第三节详细讨阐述了他的时空观。首先,他通过一系列的推理(色点印象的排列方式、相互类似、抽象、一般名词),指出空间观念只是关于一些按照某种方式排列的色点的印象的抽象观念。其次,休谟指出时间观念是依据观念和印象的持续而形成的,总是由于可变的对象的某种可以知觉的连续而被发现的。接着,他根据分离-差异的平行原理(时间不能分离,不可分离则无差异),指出时间观念并非由一个特殊印象而来,而是由一些印象按照一种特殊的方式发生的。最后,他深入地讨论了广袤观念的性质来确证广袤观念的存在的基础。广袤观念是可分的,由许多不可分的部分组成;而这些部分则不具有广袤性(不具有可分性),它们是具有颜色和坚固性的原子的印象。因为这些印象能保存对象的可感性质,所以它们具有现实性,于是广袤观念就具有现实性。

同时,休谟根据上述推理指出构成时间的“刹那”也同样具有现实性,时间观念也因而具有存在的基础。总之,组成时空观念的不可分的部分总有与之相应的可以被感知的对象存在,所以它具有现实性。由此可见,休謨时空观根植于其观念论,即“印象”是认识的基本单位,因而作为实体的“时间”和“空间”在休谟的哲学里是不可能存在的。

二、批判时空观念的无限可分性

休谟首先对时空观念的无限可分性的展开了批判,其批判的逻辑思路可以表述为一个三段论的范式:知觉不是无限可分的,时空观念是一种知觉,那么时空观念也就不是无限可分的。由此可见,休谟的观念论是其进行哲学批判并构建经验主义理论的基础。

具体说来,休谟的观念论在这一问题上的应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认识局限于感觉的范围以内;另一方面,观念根源于感觉印象。他指出,“心灵的能力是有限的,永远不能得到一个充分和恰当的‘无限概念”,那么“在否认心灵具有无限能力的同时,我们就假设了心灵分割它的观念是有止境的”。首先,他举“沙粒”的例子来说明想象观念的有限性。如果能将“沙粒”的观念(A)进行分割,那么所得到的“沙粒”的子观念(A′)仍与“沙粒”观念(A)同属一种性质的观念,即都表征“沙粒”。因此,观念是不可无限分割的。接着,休谟推论,既然想象观念不具有无限可分性,那么作为观念来源的感觉印象也是应当是有限的。由此,他得出结论时空观念不具有无限可分性,或者说,时空在观念上不存在无限可分性。

仅仅在观念的层面批判时空的无限可分性是不够的,休谟还力图说明时空本身的有限可分性。在这里,休谟面临一个巨大的困难,即如何从观念上的可能过渡到事实上的可能。换言之,他必须解决观念和事实的同一性问题。但是,有上述可知,他认为人的心灵是有缺陷的,那么他在观念与事实的联系问题上就显得模棱两可了。

三、批判时空的无限可分性

休谟指出广袤(空间)不是无限可分的。他的论证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如果有限的广袤观念是无限可分的,则其包含有无数的部分,而部分的总和就应当是无限的广袤观念,这在逻辑上是相悖的。第二,“〔无数的部分〕的观念和无限的广袤观念原是同一个的观念;任何有限的广袤都不能包含无数的部分,因此任何有限的广袤都不不是无限可分的”。接着,他又附加一个关于存在与数字(无限可分)、单位(非无限可分)的关系的讨论来论证这一点。正是基于上述论证的逻辑,他进一步批判时间的无限可分性。他认为,时间的各个部分相互连续又不能共存,因而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表明时间不是无限可分)。

休谟批判时空本身的无限可分性的基本思路反映出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困境。他认为,既然观念来自印象,那么观念就与印象具有同一性,因而“当观念是对象恰当的表象时,这些观念之间的关系、矛盾和一致,都可以应用于它们的对象之上”。从这一论断中可以发现休谟哲学的一个显著的矛盾,即对观念的可能和事实的可能的混淆。从经验主义的原则来看,人的认识范围仅仅囿于感觉经验,对于事实或事物本身应当保持存疑的态度。因此,即使从经验主义自身的理论来看,简单地将认识范围以内的结论直接用于关乎对象本身的说明的这一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四、批判真空观念和伪时间观念

休谟将矛头直指真空观念,认为空间观念是“分布于某种秩序中的可见的点或可触的点的观念”,因而真空观念(不包含可见的或可触的点的空间观念)是不存在的。首先,休谟指明了产生真空观念的原因。他认为,“那种运动和黑暗对于可见的和可触的对象的实在广袤或组合具有一种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两个分离的对象所形成的距离“都以同一的方式刺激感官”;第二,第二种距离能够接纳第一种距离;第三,两种距离有相同的功能,都有“同样减弱每一种性质的力量”。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心灵就容易误认它们”。

其次,休谟进一步考察关于真空观念产生的根源,发现了“人性科学的第一原理”,心灵会因为对象的相似性产生观念的偏差,将一种观念误认为另一种观念。心灵能够随意刺激起任何观念,每当它把元气送到大脑储存观念的那片区域时,如果元气能够流入适当的大脑痕迹,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那个观念。但是,元气的运动往往是间接的,而且有偏差,会流入邻接的大脑痕迹中,于是不能显现那个我们本来所需要的观念,而显现出其他关联的观念。

最后,根据以上关于我们心灵的缺陷,休谟对关于真空观念存在的三种证明予以驳斥。第一,因为心灵会欺骗我们,总会将一个类似的观念呈现出来,引起我们判断的错误,所以关于真空观念的争论并不能证明真空观念本身的真实性。第二,当一个原本充实的空间内的每样东西都被消灭了,其内部“只是那不成为感官的对象的空气”,这给予视觉和触觉以“虚构的距离”而形成一种类似于空间的观念。第三,物体运动所处的真空只是我们的一种设想。

此外,休谟批判了“有一个不包含任何变化的存在物的时间的观念”(认为不变的对象存在变化)这一观点。他首先断言这种观念是虚构的,因为不能说明其对应的印象的存在。同时,他指出了我们对一个不变对象有一种持续观念的原因。我们心中存在一种持续的知觉,所以时间观念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当我们把时间观念运用于分阶段屡次出现的对象时,就会误认为这个对象区分了每一个刹那。我们以为那个对象这次出现和下次出现同知觉的接续一样发生着持续的变化。换言之,我们误认为那个对象前后出现之间的间隔存在一种持续的变化,这种虚设的变化类似于“感官所明顯地看到的那种接续”,于是我们对这个不变的对象产生了一种时间或持续的观念。

五、结语

休谟的时空观根本上反映了他的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将时间和空间观念化,指出时空是印象的排列组合的呈现状态。以此次为前提,休谟对传统的时空观展开了批判,分别揭露了时空的无限可分性、真空观念和伪时间观念产生的理论根源。本质上,传统的时空观存在的“谬误”是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本身造成的。由于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印象,而从印象形成观念的过程中,人类会因为对象的相似性而出现观念上的混淆。具体说来,关于时空的无限可分性的证明都是基于观念的假设,真空观念和伪时间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心灵的缺陷。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休谟站在经验论的立场讨论时空问题,其研究仅仅限于经验或观念,而对时间或空间本身的考察就难免自圆其说。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他在批判时空的无限可分性的题目上,即混淆了事实的可能和观念的可能。这一矛盾或困难在根本上也反映了认识论上主体与客体的矛盾问题,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也将哲学推向了哲学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时空观休谟时间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不信教者”大卫·休谟:死如其生
休谟自然主义的两个面向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浅谈高考历史学科的整合与长效复习模型——新时空观的构建与运用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新休谟及其实在论的因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