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主题情境 助力深度学习
——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0-04-01沈丽琴

辽宁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公平道德与法治

沈丽琴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分浅层的学习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伤害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与法治课同样需要深度学习。情境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情境课堂中就存在着浅层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情境枯燥——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引用数个案例创设情境,每个案例只是很粗略地把事件陈述一下,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打动人心的细节,不利于学生真正进入情境去深度理解;问题浅显——是非善恶指向明确,学生找找书本就能得到答案,或只要往“真善美”的方向说就能说对答案,不利于他们的深度探究;知识零散——知识点多而杂,虽然每个知识点教师都可能会透彻深入地讲解,但零散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建构;运用虚假——诸如“小明小红该怎么办”的虚构问题的创设,难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深度问题的能力。

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深度学习。

一、助力深度理解

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情境,用一个主情境串起了整个课堂。这不仅要求教师对情境内容的挖掘要深和细,同时还要理顺情境的顺序,把握情境的内在逻辑,充分地梳理好情境线。事实证明,线索清晰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以人教版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为例,我设置了“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的主题情境,从头到尾只引用了“电梯抽烟致死案”一个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层层剖析、细致分析后,设置了四个具体情境:“电梯里抽烟”“猝死的老人”“最初的审判”“最后的审判”。

“电梯里抽烟”这个情境是起因,通过这个情境,学生明白了违反公共秩序的危害及公民具有公共意识,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猝死的老人”这个情境是“劝阻”的“不良后果”,明明做了好事,却遭遇了坏的结果。通过这个情境,学生了解到并不是做了正义的事情就一定会马上得到正面的回报,由此,可能还会产生“要不要做好事”的困惑。这是正常的,道德与法治并不是虚假的说教,深度理解需要“真实”面对。

“最初的审判”这个情境是“起诉”的结果,也是“劝阻”的不良后果。虽然法院还了杨欢“公道”,认为他没有过错,但仍需补偿。此时,学生心里肯定是困惑的,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我国司法程序的基础。

“最终的审判”这个情境是整个事件的最后结果。至此,学生不仅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司法的程序,也深刻地明白了法律最终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的道理。

这样的情境学习,有因有果、真实可靠、不回避问题、不刻意说理,但道理却在学生自觉的理解中更加深刻。

二、助力深度探究

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不仅要求情境的编制主题化、细节化、逻辑化,也要求问题的设置系列化、层次化。也就是说,问题是紧扣主题、紧扣情境,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思维发展顺序由浅入深、从知到行。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得到答案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深化、思维不断拓展的过程,是一种深度探究的过程。

在“公平正义的守护”这一课中,笔者对每个具体情境设置的问题都是不同层次的。

“电梯里抽烟”的情境中,笔者设置的问题分别是:该如何评价老人在电梯里抽烟的行为?如果不劝,会产生什么后果?杨欢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吗?他的行为有什么意义?杨欢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如果你是杨欢,你会劝阻这位老人吗?

这些问题主要是从知的层面让学生明白违反公共秩序的危害,在情的层面认识到公民有义务维护公共利益。在“电梯里抽烟”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明白这个道理,同时,也能说出“向杨欢学习”这样的决心来。

“猝死的老人”情境中,笔者设置的问题是:面对老人家属40 万元的索赔,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为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困惑“做好事被讹诈了,该怎么办”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情感的层面体会到法律是维护“好人”的利益的,是维护正义、体现公平的。让学生来当小法官,更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共鸣,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心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最初的审判”情境中,笔者设置的问题是:你觉得一审判决公不公平?如果你是杨欢,你赔不赔,为什么?如果不赔,你会怎么办?这些问题主要是从情的层面引导学生理智对待生活中的不公正,激发学生用正确方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愿,并从行的层面让学生有清晰的行为导向。

“最后的审判”情境中,笔者设置的问题是:有媒体评论:二审的判决体现了司法担当和法治精神,你怎么理解?杨欢说,他并不恨老人一家,并很同情他们失去了亲人,他说,他会给老人家属进行一定的经济上的捐赠。杨欢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是对整个课文的总结和深化,在情感上,学生感到很欣慰,因为最终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是值得信赖的,同时,学生也会被杨欢的宽容、仁爱所感动,最终,在行为上他们会选择守护公平正义,关爱他人。

这样的情境探究,学生由知到行、由浅入深,不为提问而提问、不为探究而探究,但探究却在层层递进中更加深入。

三、助力深度建构

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无论是情境的编制,还是问题的设置,都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也就是说,知识是情境和问题的依托。但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点的罗列,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呈现,知识是有关联、有逻辑地呈现的。

本课我设置的主题情境是“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其四个具体情境相依托的知识都是“如何守护公平正义”。

“电梯里抽烟”的情境,对应的知识是公民守护正义。通过这个情境,学生理解了公民应该具有公共意识,维护社会正义。“猝死的老人”情境,对应的知识是制度守护公平。通过这个情境,学生明白了制度公平的重要性。“最初的审判”这个情境,对应的知识是守护公平。通过这个情境,学生了解了公民应该主动同不公平的行为作斗争。“最终的审判”这个情境,对应的知识是司法守护正义。通过这个情境,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正义可能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体会到司法这道防线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

知识都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逻辑层次清楚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深度的建构。在以上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清楚地建构出这样的知识逻辑:看到社会上的非正义行为,我们要具有公共意识,主动维护公共利益。维护正义,有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有可能承受“不能承受之痛”,得到不公平的结果,但我们不必害怕,不要消极,要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属于自己的公平。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一定会还我们公平,守护正义。

这样的建构,有背景有依托、有层次有逻辑,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不是单纯的道理叠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在学生的自主思考中完成深度的建构。

四、助力深度运用

主题情境探究教学除了上述情境、问题、知识的系列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线:学生线。学生线是以上所有线索的最终归宿,也就是说,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有些课堂虚构的知识运用不同,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真实运用。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结构不良的,并没有完美的条件,如上述情境,简单一个劝阻的动作,竟引发了这么多的事情。

在正式学习之前,我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请学生写一件自己经历或看到的不公正的事情,并写出当时你的想法和做法。这个调查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也是学生的认识起点。从起点开始,教师通过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在后续的教学中,这个调查一直贯穿始终。

“电梯里抽烟”情境,回归调查的内容是:从学生课前调查中,我选取两类同学进行交流,一类是在遇到非正义事情时选择反抗、劝阻的,交流当时的具体做法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一类是在遇到非正义的事情时选择忍气吞声或熟视无睹的,交流如果回到当时,是不是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并说明理由。第一类,学生的做法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他们会很自豪,坚定了他们的选择。第二类,无论是不是同样的选择,都体现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是教师进一步引导的依据。

“猝死的老人”情境,回归调查的内容是:从学生课前调查中选取典型事例,如“评选市三好学生,老师让她去,不让我去,但明明我们成绩都差不多啊”进行分析,探讨制定怎样的制度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引导学生在探究了情境中的法律制度后,在现实生活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最初的审判”情境,回归调查的内容是:从学生课前调查中选取自己遇到不公平的事情,选择勇于说不的同学和忍气吞声的同学进行交流,前者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后者说说如果回到当时,还会这样做吗?情境探究到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可能会选择勇于维权,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护公平。这是在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自觉的结果。

“最后的审判”情境,回归调查的内容是:回到学生的课前调查,与同伴交流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这是在前者学习基础之上的拓展,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维护公平正义不仅仅靠法律,也不仅仅是依靠公民个人的力量,可能还有其他方法。

这样的运用,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直面真实问题、解决真实困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运用。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公平道德与法治
公平对抗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公平比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