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适才”校园 奠基幸福人生
——兴城市红崖子镇初级中学“适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04-01刘凤民

辽宁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科学校课程

刘凤民

(兴城市红崖子镇初级中学)

多年来,兴城市红崖子镇初级中学秉承“各美其美、人尽其才”的办学理念,创建“适才教育”多元课程体系,打造“适才教育”教师队伍,为实现“构建适才校园,奠基幸福人生”学校愿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校园文化为导向,创建“适所”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根基与灵魂,是学校师生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脉。我校的文化主旨是“适才教育”,即开展适合学生才德、才能、才情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育适才学生、塑造适教教师、创建适所学校。其中,培育“适才学生”是核心,塑造“适教教师”是保障,创建“适所学校”是载体。

“适才教育”核心理念是“各美其美,人尽其才”。“各美其美”,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特长,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并使之发扬光大。“人尽其才”就是每个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才华与能力。学生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将各自之美和他人之美融合在一起,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各美其美,人尽其才”的全新理念旨在尊重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优秀人格习惯的养成,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着眼于学生有效适才教育的求索,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

学校文化建构后,领导率先垂范,多次召开会议解读学校办学理念内涵,同时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内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达成一致的价值信念。经过不断努力,全校教师主动将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传承“自主自强笃实创新”精神,守住初心,诠释教育情怀。

学校加大力度打造环境文化,目前校区总体布局整齐,设施完善,主体建筑从容优雅、错落有致。甬道平直广阔,树木葱绿。春天,木槿、海棠、桃花争艳盛开;夏天,银杏、枫树绿叶成荫;秋天,银杏金黄灿烂、枫叶尽染;冬天,草木犹绿,环境文化润物无声。

厅廊文化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一楼主题:志高远,砺德行,奠基石;二楼主题:明目标,培育核心素养;三楼主题:善学习,探求自主发展;四楼主题:求发展,同享梦想成真。班级自主文化版块内容定期更换,由班级学生自主完成,彰显学生自主发展理念。置身于于厅廊之中,会情不自禁地引发思考,促其奋进。

学校先后建立了“理念文化”“主题文化”“环境文化”“厅廊文化”“制度文化”“自主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八大维度的校园文化体系,使“适才教育”文化更加鲜明、有特色。学校正在向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理想校园迈进。

二、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培育“适才”学生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适应各类人才发展,就必须集中精力做好课程建设。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育观念的基本载体。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决定了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只有当课程异彩纷呈,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生成。学校为学生提供开放、动态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017年,学校以“根植学校文化,聚力课程建设,培养适才学生”为思路,开展了课程文化建设行动。学校组建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深入梳理和解读学校文化内涵与育人目标,结合校情师情实际,全面审视学校所有课程,初步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支柱、校本课程为特色的符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三级互补”的课程体系(图1)。

图1 兴城市红崖子中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要策略,侧重于学科内容的优化与重组。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尊重个性差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彰显基础课程育人价值。

以语文学科为例,该学科的师资优势是年轻教师居多,教师学历高,学科底蕴丰厚。语文学科教师通过深入研读课标,立足学科本身的教育价值,将语文学科的目标分解、梳理,进行精要的提炼,并狠抓“5 个”素养(好习惯、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好口才)的落实。每一个“素养”都有具体的内涵指向,如“好习惯”的目标为“预习习惯、倾听习惯、质疑习惯、积累习惯、规范书写习惯和读书习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班主任监督评价导行。

学科拓展课程是各学科组在深入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依据教情学情,师生所需,对学科内容深度、宽度的适度拓展与延伸。拓展课程开发采取上下联动,多方引智的策略。目前,学校开发的学科拓展课程共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九年级中考优化复习备考开发的中考课程;一类是针对薄弱学科开发的启智育能课程;一类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的主题活动及社团活动课程,如体音美学科组开发的“魅力篮球”“阳光乒乓”“快乐足球”“聆听花开的声音”“用画笔探索三维世界”等。语文学科组着眼阅读训练整合编写了《一起阅读吧》及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主整合编写的《好口才,好人生》等校本教材。教材的整合与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参与相应的拓展学习活动,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最终实现各美其美。

跨学科间渗透式融合和多学科重构式整合是我校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中内容交叉部分由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融合;二是基于区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方面,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实现多领域重构式整合。

我校校本课程“追寻历史的足迹”,立足于红崖子满族镇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探寻红崖子满族镇15处历史古迹。编写的教材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文化、区域文化于一体,内容选择、设计编排、都充分展示了学校办学宗旨。学生可以走出校园,探寻家乡历史发展的变迁。开阔视野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设平台,更为学生获取多元化的知识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红崖子镇的花生及其生产和深加工闻名全国,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花生贸易集散地。为了能让学生熟知家乡、激发爱家乡情感、立志服务家乡,学校开发了特色课程“走进花生的世界”,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依靠花生产业,推动家乡经济贸易发展的卓越成就。学生走进乡镇、走进田野、走进企业,这些颇具特色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实现学生服务社会、历练才能、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培养适才学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以课堂改革为契机,塑造“适教”教师

“适教”就是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教师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以满足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需求。

(一)依托交流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开展教师队伍培训工作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学校以转变教师观念为关键点,以加快培养名教师和骨干教师为切入点,组织教师自主开展“三学习两交流一平台”活动。“三学习”,即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专家学习;“两交流”,即定期在学科组组织的论坛会上交流教学感悟与思考,定期在年部组织的阶段读书分享会上分享学习心得;“一平台”,即依托线上校本研修平台,积极参与平台组织的各项展示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教师在充实自我、思考实践的同时,努力成长为不断转变观念,积极进行自我专业发展,思维互动、智慧共享、展示自我,愿教、善教、乐教的“适教”教师。

(二)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所需,如何实现“适教”是教师所想。课堂改革是教师成长的最好平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成长的“金钥匙”。

我校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七步教学”模式,即“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训练检测—总结归纳—布置作业”,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而这种转变的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通过“问题化学习”教育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课堂教学要为实现学生的真实学习而服务。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学与导思的“双导”原则,引导学生向课本发问,向作者发问,向自己发问,向同学发问,向教师发问,向生活发问;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问,在合作学习中发问,在汇报展示中发问,还要在训练检测中发问。

“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知识结构,如从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到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等。在问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认知建构的方式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进行知识的碰撞,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校倡导“在自主学习环节中能解决的问题不求人,在合作学习环节中能解决的问题不问师”的教学理念,力求通过生生、师生、组组间的交流、争论、反馈来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推进学生深度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的前提下,着力培养愿学、会学、乐学的学生。

全方位的策划、精雕细琢的运筹和倾尽全力的打造,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让每一个学生都适应各类人才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适应自身发展,让学校适合每个学生健康发展”是红中人永不停歇的追求。

猜你喜欢

学科学校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