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4A”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2020-04-01

辽宁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熊猫批判性语篇

张 珍

(江苏省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所展现的能力和水平,是其他要素发展的动力。在英语学科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语言与文化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类和概括;通过分类、概括和归纳形成或者建构新的概念或新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基于语篇所承载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推断以及正确的评价,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要能够独立思考,体现出创新思维和多元思维。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上具有其他语言课型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阅读教学现状却并非如此。许多阅读课的教学局限于语篇表层信息的获取和零碎的主题判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阅读技巧,缺乏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推断和归纳,忽视对文本价值态度的感悟,更没有能够创设迁移情境,帮助学生内化所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这种碎片化的语言学习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导致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得不到锻炼和提升,抑制了其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4A”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

为了促进初中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笔者在多年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关注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四个核心关键词:激活思维、深层解读、赏析迁移、实践应用,并构建了“4A”阅读教学模式。4A分别代表Activate(激活)、Analyze(解读)、Appreciate(赏析)、Apply(应用)这四个环节,它们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其中激活是前提,解读是基础,赏析是铺垫,应用是成果。该模式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思维”的阅读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推进思维层次,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多元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并在迁移创新中提升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4A”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三、“4A”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

本文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5 Wild animals的Reading第一课时为例,展示该模式的具体运用方法及培养初中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一)Activate(激活):创设语境,激活思维激情

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思维能力等。教师具体可以采用师生问答、小组讨论、视频听说、看图猜测等方式,引导学生先在熟悉的话题和语言环境中,实施主题热身,形成学习任务的悬念;语言热身,复现已有的主题词语;情感热身,缩短师生心理差距,以便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在本课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关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多模态文本(图2),在听、看、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和感知等心智活动已经开启,便认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识是熊猫。教师在创设主题语境的同时,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发其对熊猫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思考,激发其的思维激情。

图2

(二)Analyze(解读):解读语篇,推进思维层次

教师应要深入研读语篇,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和分析语篇的主题意义、内容信息、价值取向等。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浏览和捕捉重要线索,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理解作者意图的立场,实现对篇章的深层解读,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更要指导学生能够根据语篇的结构和内容特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进评价性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通读——获取表层理解,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在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语篇,并思考三个问题:What’s name of the baby panda?What does the name mean?Does the baby panda live in the wild?How many pandas are there in the wild?学生带着问题在默读的过程中,快速提取语篇基本信息,并对语篇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细读——实现深层理解,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学生要想准确、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对文章的结构有所了解,把握住全完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思维导图(mind map)是以图的形式说明思维过程的视觉化学习工具,是基于可视化学习理论对思维过程的显性化描述,具有显著的过程性、生成性、逻辑性和经验性,既可显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又可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抓住文本的主线,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碎片知识结构化,帮助学生构建逻辑,实现对语篇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在理解Xi Wang成长的过程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获取的表层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从Xi Wang的体重、食物和外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绘制了括号图(如图3 所示);在帮助学生理解大熊猫所面临的问题时,教师又创新地使用了汽车式思维导图(如图4 所示),抓住“问题”这个主线,在培养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关联词的作用,理性分析语篇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

图3

图4

在总结语篇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用鱼骨图的思维图示概括出各部分的主旨大意,梳理了表意手段和说明方式,分析整合不同层次的内容,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与文本互动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建构语篇意义和文章脉络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思维的逻辑性得到一步步提升。(如图5)

图5

3.品读——促进评价性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文章并思考:Why we call the baby panda“Xi Wang”and try to find out the intention of the writer.学生思考“希望”这个名字的寓意,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和讨论中,他们意识到大熊猫面临生存威胁,但如果人们凝聚在一起,共同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中来,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一定会得到改善,这不仅意味着给大熊猫带来希望,这意味着给所有濒临危险的野生动物乃至大自然带来希望,学生也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和立场。这时,教师又发问:Are pandas still in danger?并展示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上的一篇题为“Giant panda no long endangered”的语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语篇中讲到大熊猫面临生存危险,而世界自然基金会又发布大熊猫不再濒临灭绝呢?大熊猫到底面临怎样的生存境况?世界自然基金会要求人们怎么做呢?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动已经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印证了自己在课本语篇中的归纳和推断;但还要继续关注大熊猫的生存栖息地,以确保大熊猫数量和质量的增长。

教师基于主题阅读,有目的性地增加与话题相关的课外阅读文本,不仅深化了对课本语篇的挖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加强了学生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批判性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是读者在完成了表层阅读和深层阅读后,对文本所涵盖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并发表意见的过程。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不茫然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地拒绝一种思想,通过正确的途径,求证事物的真假。因此,当课本语篇和拓展语篇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学生需要对信息源进行比较、判断和鉴别,在求证中提出自己的判断。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原则、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认真推理、积极评价,有理有据地表达意义和意图。

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read within the lines,而是已经能够read between the lines,甚至read beyond the text。学生从表层理解的到深层理解再到批判性理解,他们在感受到心灵触动的同时,能够根据自己的观点对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行评价和判断,其思维得到层层推进。

(三)Appreciate(赏析):赏析语言,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多重思维的综合表现,是指个体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心理语言学家指出二语学习者是在尝试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语际语,他们不断假设、尝试、验证,逐渐接近目标语,根据信息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语音、词语,这就是一种创新。虽然会充满着种种错误,但整个过程其实是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语言实践的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项赏析语言的任务,并在赏析后进行仿写。在赏析中,学生发现“We do believe where there is Xi Wang ,there is hope.”是借用英文中“Where there is will , there is a way.”的谚语改编而来,教师借此机会基于主题设计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用“Where there is..., there is....”的结构来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想一个标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独特、新颖的思维灵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学生在一番的思维风暴中,提出了丰富多彩的标语,如:“Where there is protection, there is better wildlife.”“Where there is love for nature, there is love from nature.”“Where there is satisfactory habitat for animals, there is desirable home for human beings.”本环节基于主题语境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搭建了创新的支架,激发了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领悟语篇的育人价值。

(四)Apply(应用):应用素材,提升多元思维

教师在设计读后活动时应紧扣阅读材料,充分挖掘教材的原生价值,创设情境,对话题进行拓展和延伸,并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开放性,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读后环节,教师对话题再一次进行拓展和延伸,先引导学生观看熊猫宝宝的生活片段,熊猫宝宝憨态可掬,在饲养员的照料下生活无忧无虑,让学生加深对Xi Wang 的喜爱之情;接着,教师播放竹林被破坏、家园被摧毁、大熊猫的食物来源难以为继的视频,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对比。面对愈发恶劣的野外生存环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熊猫宝宝长大后能否适应野外生活?学生三人一组,讨论并写出观点,最后进行班级汇报。

学生与文本深入互动,同时又站在更高的角度,结合视频、自身经历和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碰撞精彩纷呈,如:“When Xi Wang grows up, she herself will be stronger and nature will turn greener.”“Like human beings, if we do not have enough food to eat and places to live, how can we survive for a long time?Can you?”“Only if we human beings give a helping hand to protect the wildlife and nature can Xi Wang survive in the long run.”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将阅读体验与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用语言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生生辩论的过程也是思维的深度挖掘和拷问的过程,学生针对所获取的观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辨析、判断观点和思想的价值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这个环节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夯实并内化语言,还让学生跳出文本,将所学内容迁移于新的情境中,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语言的应用,更加创造性地阐述观点、情感和态度,用语言做事,学用结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英语思维习惯,在听说读看写中提升其多元思维。

四、“4A”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Activate(激发)要让思维“活”起来

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让课堂伊始就产生“热度”。教师导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或是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知识,让学生在温故中诱发知新;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不由自主的代入角色;或是时下热点话题,夺人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教师一个恰当情境的创设,能够诱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学生如此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Analyze(解读)要有层次递进

教师要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解读,挖掘语篇的意义和价值,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表层理解—深层理解—评价性理解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并进一步地理解、评价作者的态度以及语篇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价值态度,让语言教育能够基于学科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比较、批判、评价、鉴别。学生在参与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的过程中,理解其内涵,比较其异同,判断其价值,汲取其精华,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提升文化修养,构建积极的情感态度,并从中提取文化精华,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观点,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情感和态度。

(三)Appreciate(赏析)要有体验感

学生对英语的感悟需在大量的语言接触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说教式的讲解英语,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在语言赏析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体验英语的用词和表现手法,发现语言特点,比较中英文语言及其文化的异同,迁移并建构英语的新概念,弥补单一语言带来的思维局限,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

(四)Apply(应用)要基于主题语境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也要求学生能够语言知识做事。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脱离语境的语言知识学习和应用,而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融入主题与语境当中,在语境中围绕主题来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训练。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理解和赏析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系列活动适当拓展,如角色扮演、新闻采访、小组汇报、读写深化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理解、交往应用、提高能力。

“4A”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四个模块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完整统一、相辅相成的,其中的模块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变化而灵活调整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该模式时,要综合考虑文本的题材、主题、结构特点、语言特点、学生水平等因素,设计出有助于学生理解、挖掘、内化知识的教学活动,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大熊猫批判性语篇
我们都爱大熊猫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大熊猫也消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