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书法品评标准的流变

2020-03-30杨友鹏邹凌雁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流变美学

杨友鹏 邹凌雁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一千多年来,中国书法品评标准的流变。从比拟标准、主观标准、客观标准到综括标准,不单纯是书法内在美学的演进规律的变动,它与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更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 古代书法;品评标准;流变;美学

中国古代书法,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起初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从魏晋时期开始,书法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记录载体,它也被赋予了美学意涵,从而催生了书法品评的出现。中国古代书法品评,自魏晋之际诞生以来,其品评标准产生了诸多改易,但究其根本,总是与社会思想的演化相与递进。深入分析其标准的变化,才能深入的体察中国古代书法品评的发展脉络,厘清其中的云遮雾绕,一攬千古。

在魏晋之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品评,书法只不过是一项纯粹的技术,与射箭、骑马并等,并没有被赋予美学的价值。元代郝经在《陵川集》中认为:“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到了魏晋,“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同时期刘因也在《荆川裨编》中,论及书法的源流,“字画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魏晋以来,其学始盛,自天子、大臣至处士,往往以能书为名,变态百出,法度具备,遂为专门之学。”当天子与士大夫竞相以“能书为名”后,书法从技艺变成了美学的追求,产生了专门讨论书法优劣的品评。

一、书法品评的比拟标准阶段

最初产生的书法品评标准,是书法家之间的自发的比较,南北朝前期,喜欢用人物互比的方法来做书法的品评。王羲之在《自书论》中,就曾将自己的书法与钟繇、张芝做比较,“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去此二贤,仆书次之。”羊欣在《采古来能书者名》中,论及王献之书法,也与乃父相权衡,“王献之……擅隶、草,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王僧虔《论书》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总之,这个时期的书法品评标准,是以一种原始的人物互比的方式在论及书法的短长。这就要求品评者必须要对不同的书法家的作品有全面的掌握,但又主观性过强,很容易因为个人的偏好而有失偏颇。

南北朝中期,开始转到以事物类比来品评书法的标准。在这期间,大量使用“如”字来做类比。“如”字的使用,正反映了中国文字独特的方块结构的韵味。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谈王羲之、王献之和羊欣书法时,就运用了这种标准,“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少年”,“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梁武帝萧衍所著《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称赞王羲之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古代抽象思维的局限与具象思维的丰盈。这一时期的不少名家,都追求超凡飘逸的书法,与此时期玄学思想的追求相为表里。

二、书法品评的客观标准阶段

到了南北朝后期,书法品评开始尝试用客观术语做标准。庾肩吾在《书品》中借鉴班固《汉书》中的人物品级划分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将书法分为“上、中、下”的三等九品,并将列“上上品”的张芝、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用“功夫”和“天然”二点来做具体化的分析,“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这种客观术语的出现,代表了书法的品鉴,进入了自觉自为的意识之中。

唐初不少书法家,在学习书法时,已感觉唐前的书法品评不够客观,孙过庭在《书谱》便认为唐前的书评,都不够具体,“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必须运用更加周密详备的品评标准。

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于“上之上品”之上,又列“逸品”一栏,放置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人。他认为逸品是超越时间空间概念,体现了书法最精粹的法度和规矩而又不局限于法度和规矩的作品。这是“逸品”一词的最早出现。显然到唐代,完全依照“上、中、下”来品评书法,已经不能够满足书评的需要。而唐代过于崇尚法度的规范化,认为书法是在规矩内的规整书写,因此,规规矩矩的楷书在唐代大行其道。书法的高下,有了数层的学习演进阶段,给了学书者以登堂入室的法门。

张怀瓘在《书断》中分“神品”、“妙品”、“能品”三等,以“神采”作为品评的标准,赋予了书法更多的美学意涵。书法评论到了唐代,从时空上的“上、中、下”演变为抽象的“神、妙、能”。

三、书法品评的主观标准阶段

到了宋代,“逸品”几乎被“神品”、“妙品”压制,只强过纯粹以工夫取胜而无天赋的“能品”。这与唐宋之际思想的巨变不无关系。宋代糅合儒、释、道思想的理学的孕育与萌发,禅宗在士大夫中的影响,将唐代规整的书法架构被打破,使提倡个性抒发和思辨精神蔚然成风,成为书法意趣的主轴,思维的变化在书法中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此时的书法品评,追求自我本性的自由彰显,反对毫无生气的呆板模仿,这也催生了行书的更加流行。他们反对唐人崇尚法度的书法模式,倡导书法的革新,并将革新的源头,追溯到唐代的颜真卿,“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曾多次提及,他的书法纯粹出于无意识的书写,“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他也大胆创新,在书法中大量使用侧锋入笔。

同为宋代书法名家的米芾,就曾发愿“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千古”,“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黄庭坚主张重韵去俗,“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胜耳”,“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两晋士大夫类能书,笔法皆成就,右军父子拔其萃耳……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

四、书法品评的综括标准阶段

元明清三代,民族融合成为发展的趋势,主张综合百家、各派之长才能成就书法的高妙成为主流。元代赵孟頫认为,“右军将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故历代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称首。”王羲之所以书法造诣高出众人许多,并不在他的天资,而在于他的勤奋。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追溯自己学书的历程,便是博取百家之长,“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清代,中西交流日益频繁,民族本位意识的凸显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促进了从清代中期的阮元《南北书派论》起的“扬碑抑帖”风潮,这一时期书法审美的流变,从重视精妙神韵的帖学发展到重视质朴厚重的碑学的演变。也是为了纠正过于注重帖学导致的纤柔有余,刚猛不足的时弊。清末民初康有为在《广义舟双楫》中,强调了书法要总括百家,而不能死抱一家字帖,尤其是碑帖结合,“若所见传,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断非枯守一二佳本《兰亭》、《醴泉》所能知也。”

五、结论

书法品评标准的流变,从比拟标准、主观标准、客观标准到综括标准,不单纯是书法内在美学的演进规律的变动,它与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更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更重要的是,书法的审美意趣,在不断地推进演化中,从浅显走向深入,从个别议论走向系统性论述,正如涓滴细流汇聚成浩瀚大海,实现了中国书法品评向更高维度的深入拓展,成就了中国文化千年的神韵与风骨。

【参考文献】

[1] 宋开金.古代书法文献部类的演变极其原因[J].中国书法,2018.11.96.

[2] 李建民.古代书论中的以人论书现象摭谈[J].中国书法,2019.3.157.

[3] 王海军.试论古代书法品评的三个层次[J].中国书法,2017.9.143.

[4] 张函.古代书法品评的表与里[J].中国书法,2019.8.112.

[5] 郑军健.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中的螺旋式上升现象[J].艺术探索,2018.4.21.

[6] 吴聪.古代书法的时空审美品评秩序[J].宜春学院学报,2016.11.4.

[7] 陈阳静.略述书法品评观念的嬗变[J].理论与评论,2017.2.33.

【作者简介】

杨友鹏(1989—)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科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学艺术研究.

邹凌雁(1988—)女,汉族,江苏江阴人,本科,江阴初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流变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论武术的本质与历史流变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