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护理职业院校“三色”文化融合育人路径研究

2020-03-30邱建明张俊杰高乃尧张宝泉李慧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

邱建明 张俊杰 高乃尧 张宝泉 李慧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下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释了“三色”文化育人等相关概念和供给侧改革视阈下护理职业院校“三色”文化融合育人的意义,提出了护理职业院校“三色”文化融合育人的路径。应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明确培养方向;构建“方体”育人体系,明确构建思路;构建三维团队,加强队伍培养;融通“虚实”两种载体,盘活育人方式。

【关键词】 新时代;护理职业院校;“三色”文化;融合育人;路径

放眼世界,一方面,当今国际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变;另一方面,西方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蔓延,正在腐蚀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基。为了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我国国家和地方分别作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繁荣“文化名市”等重大战略部署来应对。在“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先进文化传承、传播和缔造的重要阵地,在“弘扬中华文明成果、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培育职业敬业精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感召下,创新文化育人模式,来培育国人“文化自信”精神、支持区域“文化名市”建设以及提升本校“学生文化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下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1、文化育人定位不准确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视文化成绩,轻视文化培育”的现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必然需要高质量的医护人才。从西方“移植”来的文化育人模式由于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新土壤需要新养料,因此,对护理职业教育文化育人进行重新定位势在必行。

2、文化育人体系不完善

新人才的培育需要新模式,文化育人工作由于具有“起步晚、见效慢”的特点而长期被忽视、被弱化,育人体系呈现出不系统、散乱无序的状态,护理职业院校同样如此,具体而言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文化育人内容单一。护理职业院校针对文化育人开设的课程主要包含文化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文化类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主;思政类课程主要是“2+1”课程,且文化育人内容碎片化,文化知识孤岛现象严重;没有体现新时代性、社会性以及与学生个人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要素等。二是文化育人形式单调。在智能手机、信息化教学等崭露头角的今天,文化育人形式却没有与时俱进:文化育人形式仍局限于“课上理论说教、课下单一活动”的简单形式上,甚至有的文化育人工具形式仍停留在“教材+粉笔+黑板”的老三样上。单一的文化育人形式,让“有知”的文化变得“没味”、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觉得没意思。三是文化育人主体“单挑”。目前文化育人主体,仍是文化课教师“挑大梁”。其他教师参与文化育人的机会较少,且相互之间独立活动各自为战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文化课教师为“独唱”、其他教师做“观众”的文化育人现状并没有改变,“全员、全程、全方位”文化育人格局还没有建立,“全校一盘棋”的文化育人思想认同还没有形成。

3、文化育人手段不科学

文化育人手段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外的成熟做法,但这部分做法在被照搬引进时,却忽视了中西价值观的差异,过度“移植”致使育人手段与文化土壤“水土不服”现象凸显;另一方面是国内一些已有的比较成熟的经验,但由于一味效仿缺乏自我创新,导致文化育人手段沒有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概括起来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

客观因素方面:一是学生基础薄弱。护理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高中生和中职生,这部分生源与考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二是学制短。护理职业院校学生一般学制三年,两年在校、一年实习,这给文化育人的时间造成了一定限制;三是文化育人见效慢。文化育人属于隐性教育,聚焦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内涵的丰富,有见效慢、不易被觉察的特点。

主观因素方面:一是学校方面,护理职业院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上,弱化了文化内涵的培育;二是教师方面,教师迫于工作的压力,有“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无奈之举,这样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核心文化内涵缺失、职业核心素养匮乏,这种文化育人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培育出的护理人才缺乏学生文化核心素养,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相关概念阐释

1、“三色”文化育人相关概念

“三色”文化是指民族“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职业“白色”文化三类文化。是对护理职业院校护理学生应接受的文化中,从国家、地方、专业三个层面进行的梳理。

“三色”文化育人是指通过增强“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功能、“特色”文化的地方服务功能、“白色”文化爱岗敬业功能,培育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有“鲜亮底色、地方特色、个人出色”的优秀护理人才。

2、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供给侧改革

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供给侧改革是指以护理职业院校护理毕业生需求一侧(如服务对象等)的新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的形式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要素配置,解决文化育人要素配置不当的问题,全面增加文化育人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有效供给率、精准供给率,目的在于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国家、民族、地方的广义上的需求,满足医疗单位、就医患者、职业院校狭义上的需求,并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自身需求。

3、文化育人“方体”理论体系

文化育人“方体”理论是参照立体几何模型而提出的。文化对个人来说,是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文化之间是交融的,这个文化共同体就像一个立体几何模型,呈现立体发展的态势。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应该走“简约路线”,即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几个“主文化”作为框架来进行培养,“主文化”作为框架所围成的“方体”体积,可以看作是学生核心文化素养。

四、供给侧改革视阈下护理职业院校“三色”文化融合育人的意义

将“三色”文化作为提升学生核心文化素养的框架,能够为文化育人“方体”注入鲜活的血液;尝试将“三色”文化育人作为顶层设计融入护理职业院校育人过程,探索一条文化互动融合、相得益彰的文化育人新路径,对把护理职业院校学生培育成文化内涵丰富、有文化理论自信、有文化服务自觉的文化共同体,有一定的意义。

1、供给侧改革为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指明了努力方向

供给和需求属于经济学概念,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时,主要从“供与需”两个方向来进行改革。护理职业教育和市场经济非常相似,也涉及供给和需求的问题。每到毕业季,人才市场两端总会出现“招聘难、就业难”的尴尬场面,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原因归根结底就在于护理职业院校之所“供”与社会之所“需”错位造成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需求一侧”所需犹如大海中的灯塔,为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护理职业院校只有紧盯灯塔,下大力气进行供给侧改革,增强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不会偏离人才培育的方向。

2、“三色”文化助力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植于文化的繁荣与延续,文化的繁荣与延续彰显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三色”文化是民族、地方、职业三个层面中先进文化的代表,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教化功能,是实现职业教育把“学校人”培育成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有社会道德的“社会人”和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的路径与方法。

一是“红色”文化体现民族性,助力职校护生永葆“鲜亮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国独特而先进的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功能在当今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在护理高职院校引入“红色”文化有利于高职护生认识我们党和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促进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实践并形成精神认同。新时代,护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面临着价值认识偏差的情况下,推承“红色”文化,有利于在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变、个体价值追求倾向多元时,依然能增强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吸引力,让学生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潮腐蚀,形成传承红色基因,永葆鲜亮底色。

二是“特色”文化体现地方性,助力职校护生富有“地方特色”。特定的土壤孕育特定的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引领地方发展。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护理职业院校服务一方,文化育人中融入独特的地方文化元素,可助力职业院校文化孕育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学生通过身边的社会实践,把文化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理性的看待社会矛盾,达到解决思想問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统一。文化越是本土的、越是特色的就越是世界的,地方“特色”文化的厚植能给学生带来生命力、竞争力。

三是“白色”文化体现职业性,助力高职护生富有“行业本色”。“白色”文化是本文提出的,相对于“红色”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可以特指护理行业中的“救死扶伤、为病人减轻痛苦”的职业操守,也可以泛指某一行业文化。护理行业文化中蕴含着“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理念,激励着每一名护理工作者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同样作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白色”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和中国传统文化又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都具有强烈的激励功能。

五、供给侧改革视阈下护理职业院校“三色”文化融合育人的路径

文化属于软实力,不是先天遗传所致,而是后天教育所得,得益于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之前的研究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等研究较多,在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问题上,目前国内还没有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阈,从“三色”文化进行融合育人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三色”文化融合育人理念,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1132”文化育人发展路径,让学生文化核心素养在参与“三色”文化融合育人中得到提升。所谓“1132”就是基于一个视角,培育一个体系,构建三维团队,融通两种载体。目的在于把“护理职业学校人”培育成新时代所需的具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有社会道德的“社会人”和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

1、基于一个视角,明确培养方向

基于一个视角是指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新时代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要基于这个视角。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家、社会均从民族“文化自信”复兴、地方“文化城市”建设方面提出了文化建设总要求,护理行业为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从行业角度提出了行业文化新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文化所需,就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努力的方向。新时代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要基于国家、社会、行业文化之所需,找准“供”“需”错位点,及时调整培养方向、补足文化短板,使供给一侧之所供与需求一侧之所需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性。

2、培育一个体系,明确构建思路

文化育人与核心素养培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护理职业院校学制短、学生基础薄弱等特点,本研究认为,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走“简约路线”是不错的选择,即从涉及涵盖学生的所有文化中,挑选出几个关键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入手进行育人,并形成“主干文化、框架结构”文化育人“方体”体系。新时代护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应以“三色”文化为主干文化作为文化育人框架,其他边缘文化为填充形成文化育人立体网络。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粘合剂”作用。“三色”文化融合育人,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文化理论,通过信息化、大众化的文化提取,突出理论引领,做到内化于心;文化实践,通过有形化、生活化的文化体验,促进实践养成,做到外化于行,从而达到学生文化核心素养融入血脉、知行合一、化成初心的目的。

3、构建三维团队,加强队伍培养

构建三维团队是指依据“三色”文化,构建三维文化育人团队。将“三色”文化育人目标按照“中国人”、“社会人”、“职业人”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培养。三维团队分别以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变量(t)为横轴,以“三色”文化育人目标变量(x,y,z)为纵轴,建立三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色”文化育人目标变量即分别为:将“学校人”培养成为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将“学校人”培养成为有社会道德的“社会人”;将“学校人”培养成为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通过“x+y+z”文化育人“方体”体系,让文化育人落地、开花,结出“鲜亮底色、地方特色、个人出色”的文化硕果,将“职业学校人”培育成新时代所需的爱国情怀的“中国人”、有社会道德的“社会人”和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的优秀护理人才。

4、融通两种载体,盘活育人方式

潍坊某护理职业学院,针对护理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提出“e载体”融通变革设想。“e载体”中的“e”指的是“一微、一端、一台”(微信、手机终端、“学习强国”平台)三个虚拟载体,“载体”指的是“校园、社区、医院”三个实体载体,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将“虚拟”载体和“实体”载体有机结合,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化冲突为互补,增强两载体互动,达到“1+1>2”的效果,进而提升“三色”文化育人质量。

微信、手机终端、“学习强国”平台三个“虚拟”载体,内容有图文、歌曲、电影、图书等海量免费资源,形式有听、有读、有看、有评,可谓内容包罗万象、形式灵活多样;手机自媒体的诞生,为青年学生自创、自导、自演、自选创造了条件,“虚拟”载体备受青年学生的欢迎,是广大青年学生增进理论修养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潍坊某护理职业学院借力这一利器,抓住青年学生猎奇的心理,立足职业特点,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将“三色”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渗透式、融合式整合,有效落实“文化课堂”、“课程思政”,实现“三色”文化的传播;“虚拟”载体“4A”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学习的优势,催生了“微课堂”等新兴文化育人模式,为教学相长创造了条件,更有利于实现“三色”文化的相辅相成,形成文化育人合力。

“校园、社区、医院”三个实体载体,可以让文化育人更有形、更贴近生活。学校师生通过“双报到”、“志愿服务”等方式进社区,社区艺人通过“大讲堂”等方式进校园,社区与学校结对子;通过“见习”、“实习”等方式进医院,医院专家通过“典型案例”等方式进课堂,医院与学校联袂,实现了“社区、学校、医院”区域联动、“三色”文化在学生血液里得以融合流淌,既发挥了文化的有所承担的作用,又增强了学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意识,又能让学生的社会关切回归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e载体”依靠信息化为文化育人提供便利,依靠生活化为文化育人提供支撑,既涉及到理论,又涉及到实践。理论通过课堂主渠道来落实和实施,用好校园课堂教学,落实课程文化,做足课堂文化,外延生活文化,夯实文化理论基础,做文化的传播者,做到内化于心;实践主要通过创新“生活化”德育活动运行方式来进行课程转化和升华,做文化的践行者,做到外化于行。

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文化有所承担,社会才会和韵充盈。学校文化育人的意义在于不断创新育人路径,健全育人制度,把“有知识”的文化做的“有味道”,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核心文化素养的固化,让学生在顺理成章中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精神、支持地方“文化名市”建设、践行行业“文化精神”培育、以及个人“文化素养”提升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11.10.

[2] 習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3] 欧阳志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职业院校德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2016(29)72-77

[4] 魏增军.坚定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打造特色鲜明文化名市[N].陕西日报,2016-11-11(003).

[5] 朱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 董伟.传承创新文化资源 着力打造文化名市[N]. 潍坊日报,2017-03-24(003).

【作者简介】

邱建明(1978—)男,山东诸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新时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