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惠配对学习模式在俄语留学生课后同伴学习小组中的应用

2020-03-28潘影逸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潘影逸

摘   要: 基于俄语留学生的授课现状和群体需求,作者从同伴互助学习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应用互惠配对学习模式,将俄语留学生与俄语專业的中国学生组成课后双向语言同伴互教小组,以俄语留学生辅导俄语专业中国学生俄语,俄语专业中国学生辅导俄语留学生汉语的辅导形式展开。本文通过个人访谈和考试分析互惠配对学习模式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并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同伴互助学习理论   互惠配对学习模式   认知心理学   同伴学习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与邻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吸引了更多的俄语来华留学生。湖州师范学院截至2020年共有200余名俄语学生。由于汉语与俄语差别较大,可选择的对外汉语教材和辅导材料数量较少,因此俄语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较吃力,跟不上课堂进度,学习状态从刚开始的踌躇满志变为后来的毫无兴趣。笔者就俄语留学生面临的困难,在同伴互助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互惠配对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后语言同伴学习小组,俄语留学生教中国学生俄语,中国学生教留学生汉语,以此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本文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课后双向语言互教学习小组能否促进语言学习进行探讨。

一、理论背景

同伴互助学习(Peer-assisted Learning,简称PAL)的核心为“生生互动”,托平和尔利给出的定义是“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援助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1](1-26)。

同伴互助学习活动分为两种,分别为同伴指导和合作学习,同伴指导模式分为非结构式和系统结构式。关于系统结构式,大量研究结果显示[2](53-59),系统完整式的同伴互助模式对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发挥有益作用,通过长时间的心理研究及同伴互助实验表明,教授知识者和被教授在教授过程中皆可得到提高,其中最有效的还是知识教授者,例如向他们讲解材料的方法。除此之外,系统完整式的同伴互助模式对于学生目标学习领域的学业成就、社会交往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均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系统结构式中,樊图佐等人开发的互惠配对学习模式(Reciprocal Peer Tutoring,简称RPT),他们认为互惠配对模式是一种同伴互助学习的干预,起初发展于低成就郊区小学的学生配对,此干预为回应正在不断增长的需求,发现能有效帮助在高风险环境中的孩子感受到学术上的能力并且获得成就。互惠配对模式强调能力稍高的学生帮助能力稍低的学生,Boud[3](49)认为学生与他们的同伴共事会感觉更舒服,因此与教师主导的环境相比,学生之间更可能会相互影响,参与反思及深入探索观点。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设计并组织母语者(能力稍高者)、母语学习者(能力稍低者)成立语言互教学习小组,发挥各自的母语优势,系统地开展辅导课程,达到提高语言能力及社交能力的目的,比如俄语留学生教俄语专业中国学生俄语,俄语专业中国学生教俄语留学生汉语。

二、存在问题

(一)课后辅导机制不健全,收效甚微。

我院曾与对外汉语专业组织中国学生的留学生一对一结对辅导,由于缺乏科学设计辅导课程及管理办法,最终出现以下结果:

1.缺席结对辅导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人数较多,长此以往,留学生的汉语辅导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有专业知识的中国学生,技能无法得到锻炼,最终辅导不了了之。

2.缺乏科学系统的辅导内容指南,汉语提升效果不佳。在辅导期间,一些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不清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例如留学生没有将课上不懂的词语或语法点提前告知中国学生,中国学生没有设计练习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或语法点等。

(二)留学生无法理解课堂内容,影响教学进度。

由于留学生的母语为俄语,英语能力不强,汉语零基础,但大部分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因此教师授课内容一些学生无法理解,外加学生课后复习不到位,影响教师上课进度,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俄语背景的师资有限,无法满足教学量需求。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并总结过往经验,笔者认为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且受益方为单向学生的辅导活动不能长久。根据同伴互助学习理论,同伴学习应当相互受益,在新学期,笔者组织俄语专业的中国学生辅导俄语留学生汉语,俄语留学生辅导中国学生俄语,并每月进行测试。

设计这种辅导模式的考虑如下:首先,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有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实践内化学到的知识,这种建构过程需要社会群体之间的协作互动。俄语留学生在教授中国学生俄语的过程中,可以从汉语习惯的角度出发,甚至是语言习惯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出发,向中国学生更清晰明了地解释俄语的语法。同样,俄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在教授俄语留学生时,可以从中获得语言的新刺激以获得新知识。俄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可使用可理解性语言帮助零汉语基础的俄语留学生解释汉语的语法,帮助留学生辨析汉语与俄语的不同,同时激发俄语留学生对汉语的兴趣,提高俄语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如果采用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相互授课模式,双方同时承担部分责任,那么学习者既是贡献者又是获益者,学习成就动机和内部动机获得激发。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俄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为二年级,俄语水平为中级,留学生的汉语为中下水平,已学习过1年的汉语。将俄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分为一组,俄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分为另外一组。每周进行两次互相辅导,每次时间为两小时,第一个小时为中国学生辅导留学生汉语,第二个小时为留学生辅导中国学生俄语。辅导以上课的形式进行,每次复习一至两个课本上已由老师教授过的语法点,并进行练习。目的是促进留学生通过母语更好地理解第二外语。这个过程通过大量输入学生可理解性的语言,很好地将学生大脑中已有的信息与新接收的信息有机结合,形成新知识。不管是留学生还是中国学生,在同伴学习过程中,都较好地完成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对语言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期开始,测试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语言水平,作为每个学生的基准水平。之后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分别做一次测试,作为参照组。因为中国学生需要通过俄语专业四级考试,留学生需要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四级,所以每一次考试都使用同等水平的试卷,观察每一次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

每个月对学生和任课教师做一次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学习状态。

四、实验结果

本研究采用个人访谈与考试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

(一)访谈结果。

1.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社交互动,增强双方文化认同感。

这次项目对每位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进行了4次访谈,对留学生的任课教师进行了4次访谈。在学期初的第一次访谈中,学生A、学生B、学生C虽然均表示学习汉语困难,但对这类辅导兴趣不浓,更希望自学,但当听说他们要教中国学生俄语时,态度有了一些改变,没有了明显抗拒并表示愿意试着参加一段时间,最后得知中国学生的专业是俄语时表示惊讶且开心,他们表示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得到認同感到非常兴奋。学生D、学生E、学生F出于对知识探究的目的和学业的压力及有强烈的社交需求,所以从被告知有这样的活动时就非常乐意参加这次活动。

在之后三次访谈中,笔者发现学生A、学生B、学生C的投入程度一次比一次高,访谈中会兴奋地与笔者分享互教活动中得知的一些有趣的中国文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也会与自己国家的文化现象做比较。他们在表达过程中使用的汉语词汇有限,但流利程度明显提高。

学生A:“我知道中国有些文化和我的国家不一样,我的国家认为1、3、5......(单数)都是好的数字,但中国人喜欢6和8,在汉语里6和8有非常好的意思。”

学生C:“中国人和乌克兰人一样,家人很重要,对爸爸妈妈好,喜欢和孩子玩。”

2.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互教活动,增强双方自我效能感。

从与教师A和教师B的第一次访谈中得知,由于语言不通,学生A、学生B和学生C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积极,有时候甚至有一些消极,比如上课迟到,上课玩手机等。对于教师提出的帮助方案,三位学生均婉拒,并表示自己学习效果会更好。

经过一个月的互教学习小组活动之后,笔者从与教师A和教师B的之后三次访谈中发现,两位教师对于这三位学生的评价有了明显改变。

教师A:“学生A以前对于课堂小测试一点儿都不在意,交白卷是经常的事,但最近他不仅认真完成每一次测试,对于错的部分还会举手让我再解释一遍。课堂中的练习,也会积极说出自己答案,如果说对了,他会非常开心。他的学习态度越来越积极,看到他的转变,我非常欣慰。”

教师B:“三位学生的口语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学生B,虽然在语调上还有些生疏,但在用词的熟练度上有提高。学生C也是一样,以前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现在在小组练习对话时,还会指导别的同学应该怎么说。”

通过访谈及笔者对学生的观察,互教学习小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语言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信心,提高了社交能力。

(二)考试结果。

学期初,为确认俄语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各自进行了HSK(汉语水平考试,300分制)4级和全国大学俄语四级考试(100分制)。

在每次反馈中,学生明显提高了学习兴趣。一共有6名学生,3名俄语学生,3名中国学生。最后有2名学生通过了HSK4级,3名中国学生通过了全国大学俄语四级考试。

五、结语

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就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制。本文探究的语言互教小组中,向他人解释语法点是认知精致的过程。系统性同伴互惠配对学习模式除了提高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还激发了他们的语言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他们向中国学生授课俄语的过程中,双方的社交互动和文化交流使彼此获得文化认同感,为之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语言教学中,可以多多引入类似的学习模式,使原来的“教师—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播途径,变成双向甚至多向途径。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停留在提高语言能力上,还应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Topping, K J E S. Peer-Assisted Learning[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8.

[2]左璜,黄甫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4).

[3]Parmar, S, et al. Peer Learning Versus Conventional Teaching Regarding Antenatal Assessment among Nursing Students in Terms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Satisfaction: An Interven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2020.9.

课题来源: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校级双语教学课程项目“国际学生中国文化概况”(课题编号:BZ35006)。

猜你喜欢

认知心理学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研究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教师认知研究的综述与展望
浅析观察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