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20-03-28邓景茹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思辨能力

邓景茹

摘   要: 近年来,思辨能力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当今语言学习,既要学会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又要掌握高级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英美文学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文学理论和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本,提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此,有益于自我实现和自我升华,促进人类共同体的发展。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   思维倾向

一、引言

思辨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思辨能力在国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Socrates),他提出了思辨能力的雏形;康德(Kant)在他的哲学观点里对思辨能力进行了认知性探讨;国外对思辨能力的兴趣则起源于杜威(Dewey)的教育理念。中国对于思辨的研究历久弥新:思辨能力源于两千年前的《论语·礼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表达了思辨的思想和理念。而至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和蔡元培都提出了思辨的重要性,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培养思辨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2000年4月教育部指出高等教育的英语专业要集中开发学生习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探讨思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孙有中、文秋芳和黄源深都对“思辨能力与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探讨,拓展了思辨能力在英语专业教学发展的渠道。

二、思辨能力的定义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保罗(Paul, 2011)指出,思辨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哲学时期强调的严密思维;心理学时期思辨开始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强调个体的情感、直觉、想象和创新等文化环境维度,促使个体的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学发展时期,强调批判性的动作、行为和参与,包括能力、态度、判断、分析、辩论和批判性的心理倾向(disposition)。

Davies & Barnett(2015)指出思辨能力是指判断、分析、评价、综合、推断、推理、争论和逻辑思维等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做出决定、诊断错误、创造能力、记忆能力、反思和元认知等能力。Higgins(2014)指出思辨能力包括分类、推理、评价和分析。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思辨能力应该扩展到社会、文化和伦理层面,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层面(Funston, 2017; Lee,2018)。因为只强调思维层面的思辨能力是“内在的”“个体的”和“思维的”,忽视“实际的或潜在的行为”(Davies & Barnett,2015),缺乏社会行动或社会政治参与,以及文化和道德维度,导致错误或不够明智的行为。思辨能力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形成,是集能力、态度、特征和性格于一体的思辨要素,是执行思辨能力的思维习惯,是进行思辨的“连续的内部动机”,是思辨的一种主观意愿。

(Freebody & Luke 2003)对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四层学习身份模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阮全友(2012)通过研究“四层学习身份”“行动学习理论”“网络学习环境”和“混合学习理论”探讨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四层就是把学习者看作“文本的解码者、意义的建构者、文本的使用者和文本的分析者”,通过分析、推理和综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层学习理论与Paul的思辨能力的三个发展阶段不谋而合,正如Higgins所言,缺少了社会、文化、政治和道德维度,也就是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形成,不仅是思辨的意愿(willingness)和准备(readiness),还是思辨的偏爱(propensity)。是公正思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元认知(meta-recognition)维度,是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内在声音”,能够提高个体的思辨态度、避免思辨错误,是社会文化敏感的自觉思辨能力,它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个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它以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为理论基础,正如Facione(2015)指出二十世纪提倡的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育目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育者需探索包括思维习惯和倾向在内的一系列广泛的教育成果,如市民参与、关心公益和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和谐和秩序。

这可以看作思辨学习的第五层: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通过探索和自省,解读并比对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优劣,进行过滤和升华,形成“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孙有中,2011)。学习者凭借语言知识和技能,优化和整合文化意识、情感态度,逐步形成和提高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正确价值观,这是一个文化意识的重构过程,可以称为文化重构层。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要求为: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英文原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识记和阅读进行日常学习,培养基本的识记能力;通过解读和推断文本进行意义建构,了解文本的結构、目的和风格,分析文本的应用功能;将文本置于宏观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文本进行批判性详解和分析,把握文本的价值、观点和倾向;比对文本文化与本土文本和社会环境把文化和思维多维融合,重构和发展个体的价值取向、心智特征和文化意识。

(一)语言层面的识记能力

思辨能力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一个自下而上的循环互动过程,包含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孙有中,2011),识记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初级能力。识记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英美文学的经典品文需要学生的有意识记、积累和巩固,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课程,识记文本选择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在浩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又要考虑作品的意义,还有适合探究的代表性问题。选择有意义有品位的文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批判性识记能力。识记可以激发学生的大脑皮层,提高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文学文本的文学性,是日常生活语言的特殊运用,是偏离和扭曲的生活语言。文学要学习的是文本的特殊结构组合,文字的张力和歧义、语篇的形式和结构、叙事的技巧和特征,与日常语言截然不同。正如学习能够提高人的素养:“Studies are useful”与“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的效果是迥异的,前者是日常会话而后者是文学作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优秀小品文、诗歌或精选语篇要求学生朗读和识记,举行诗歌朗诵、语篇模仿和话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本识别能力,为下一步文本意义的构建做好铺垫。

(二)意义层面的分析能力

文学文本的意义需要读者的分析和领悟,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既是读者又是文本意义的贡献者,不同的读者因为审美、阅历、知识、社会地位、家庭甚至性别的影响会赋予文本不同的意义。美国批评家诺曼·霍兰德(1975)提出读者和文本之间是一种“交易理论”:读者带着“期待”接触文本,选择带入的愿望,带着满足愿望的投射(幻想),再把这些愿望转化为主题。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会把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心理经验投射到文本中,无意识地创造出心灵中已经存在的一个世界,也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构建,实际上是读者投射到文本中的恐惧、防御、需要和欲望的产物。作品的模糊美是通过读者的期待视野再现的,伽达默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作者的意图,而是被后来阅读不断地引申和丰富,受制于读者的,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最终产生于文本的接受”。

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阅读,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拓宽文学文本的意义。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品位,提高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谨慎判断和公正评价,延伸文学文本的意义。比如《哈姆雷特》里的Whether Hamlet is a good prince or an arrogant knave?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而Why do we say Hamlet is a responsible prince?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在《高文骑士和绿衣爵士》中通过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knight?引导学生探究真正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精致教养,在这个浮躁奢华的世界里寻求低调的内涵和修为。

(三)结构层面的应用能力

文学文本有独特的结构,这个结构按特定的意义组织安排,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正是这个结构赋予了作品价值。结构由文本诸要素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读者在应用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时要将文本置于一个大的系统内,考虑文本的目的和社会功能,把文本看作一个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内分析文本的目的、风格和社会文化功能。诗歌的格律韵脚、小说的情节主题、戏剧的台词场景和散文的凝练意蕴都是学习者应该分析的方面。

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不同文本的结构,以讨论和分析的形式把相关文学批评理论带入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在理论的框架下分析文本的结构,了解不同文本的特征和修辞与文体风格。比如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的经典选段第三幕的第一场:哈姆雷特的独白。从文本的特点、主题和修辞等视角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研究,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Whats the difference of this discourse with the other ones? Why does the protagonist have such a soliloquy? What rhetorical devices have been used in this passage? If you were the prince, how would you act? Why? Can you find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第一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明白戏剧与其他文体的不同;第二个问题使学生厘清哈姆雷特的内心煎熬和犹豫的原因,使学生学会从全面和宏观视角分析问题;第三个问题从修辞学的视角分析文学文本的修辞方法,使学生了解每一种修辞的作用,并将其应用到写作之中;第四个问题使学生学会角色扮演,学会如何从领导的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宏观把控能力;最后一个问题使学生学会逻辑思维和历时性和共时性思维能力。

(四)分析文本社会功能的综合能力

文学文本不仅是个独立的系统,而且是社会文化这个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文学文本既以独立的文本发挥作用,又在社会文化的系统内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所以要想深层地了解和分析文本,我们可以把文本置于社会文化大环境下,文学文本不仅反映历史事实和语境,而且参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读者在分析文本时,要考虑文本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在宏觀视角下分析文本的价值、观点和倾向,社会的文本总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读者要从共时和历时的视角分析文本的价值取向。戈德曼(2006)认为“作者的立场有意无意地受到他所在的社会集团的世界观的影响,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与这个世界观一致的精神物质”。

英国十九世纪的小说中,萨克雷代表的是上层社会而狄更斯代表的是下层社会,以任务教学法引领学生了解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人物特点、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与当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现象与本质、微观与宏观,提高他们从全面视角看待事物发展的能力。

(五)创新文化构建的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不但要具备语言知识、技能知识,而且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知识,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拥有跨文化认同和批判性文化意识。了解和掌握跨文化研究理论和文论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能够对各种文化现象、表象和文本进行阐释,从而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异域文化要运用理性思维评价和分析,不是盲目地照单全收,也不是毫无理性地全盘否定。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本时分析文本对象人物的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且与中国文化的相应方面进行比对、分析和研读,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用创新的意识欣赏生活和世界,寻求与他人的团结与和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独处,明辨是非,拥有创造力和学习力,能够抵制文化同化,形成自己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E.M.福斯特的《印度之旅》是探讨东西文化融合和创建的理想作品。问题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帮助学生完成文化差异的探讨过程。从居住场所、往来拜访、婚姻交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东西文化差异、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为什么当地人喜欢聚居在垃圾丛生的河岸低处而英国殖民官员却偏爱干净的高地?为什么Aziz和Fielding的友谊不会长久?英国人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印度人交友聚会的吗?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读认识到东西文化的差异和形成自我的文化构建:既要有自我的文化品位,又要了解西方的文化特色,构建人类共同体的文化意识。东西方文化差异永远存在,就如对待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是放任而东方人是应对。但是东西方对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共同智慧结晶都充满敬畏和欣赏,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古代的诸多文化遗迹和世界文化遗产。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联邦快递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埃斯丘说他们需要的员工“要具备全球贸易知识及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并熟悉多种语言。还要具备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事的能力”。

四、结语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都要考虑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要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干预,避免讨论陷入误区,对讨论和问题结果进行归纳和评价,引导学生融入整个教学过程。思辨能力需进行长期有规律的训练,要课上课下同时进行,提出的问题要是开放性的、兼备显性和隐性的,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具有思辨精神和意识,学会设计问题、起到示范作用,培養学生多元智力品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检验推理过程是否运用了认知技巧,摒弃偏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外语界,2011(3):36-39.

[2]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4):24-27.

[3]J Funston. Toward a Critical Philosophy for Children[J]. PSU McNair Scholars Online Journal, 2017(2):45-47.

[4]M David & R Brannet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2015(4):201-209.

[5]P A Facione.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It Counts[J]. In Insight Assessment, 2015(2):76-79.

[6]R Paul. Critical Thinking Movement: 3 Waves[J]. 2011(4):39-41.

[7]S Higgins. Critical Thinking for 21st-Century Education: A Cyber-Tooth Curriculum[J] Prospects, 2014(4):44-47.

[8]Y L Lee. Nurturing Critical Thinking for Implementation beyond the Classroom: Implications from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Behavior Change[J].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2018(7):50-53.

论文为校级立项“口译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和管理研究”,编号2020JX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思辨能力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