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历史中的核心素养

2020-03-28何敏敏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考核心素养

何敏敏

摘   要: 201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高中历史教学阶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后于2020年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进一步与教学实际相契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一直在修订,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依旧停留在2011年,统编版的历史新教材虽已使用三年,但课程标准依旧停留在十年前的三维目标,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 中考   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

近年来,各地区依据历史核心素养规定的内容,针对各地区的实际现状,对当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以下称“中考”)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促进初高中的衔接,落实核心素养。现针对甘肃与江苏扬州地区的中考实践,对中考历史之中的核心素养做简单阐述。

中考的形式主要有开卷与闭卷两种,题型以选择题与材料分析题为主。扬州地区以开卷考试为主,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开卷考试更加灵活多变,涉及的内容更加多样化,更考验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问题理解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贯彻到位,更好地实现考试的终极目标。中考一方面是对中学历史学习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高中历史的衔接,因此在中考历史中需对核心素养的有关概念进行考查,以体现衔接性。

一、中考历史内容概述

(一)中考历史考试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高中招生考试的命题主要遵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历史时序性为主体,突出历史发展主线,考查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的历史学习方法解释历史现象、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对考生理想信念、民族情怀和世界观视野等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由此看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历史的学习观,为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大都为通史教学,即沿着历史的时序进行,相较于初中阶段的通史教学,高中阶段的内容更详尽,更有深度,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可见,中学阶段的考试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探析中考题型的设计对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考历史考试能力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基准。

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将中考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分解为“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的深层次理念是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历史认知能力与历史想象能力还未成熟,因此在知识获取中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自主探究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涉及内容广泛,主要是对特定的历史现象及历史事件进行解释与说明,核心理念是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问题,通过教师教学与学生探究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活学活用;“文字表述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中考历史学科考试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转化教学目标,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中考历史学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交融的结果,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依旧是中考考查重点所在,但是随着高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不断扩展,为了促进初高中之间的衔接,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就要考查部分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现中考题型的难度与有效性。由上所述,中考已经逐步向核心素养有关内容靠拢,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考查的内容必须依據当下的教育形势变化。

(三)中考历史考试目的强调初高中衔接。

初高中现在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初中共六册课本,按照通史教学体例,以中外通史为教学主要内容,高中阶段将通史与专题史结合,增强历史知识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相较于高中知识内容而言,初中历史知识较容易,以通识性知识为主,考查内容以基础性历史事件为主,重在向学生传达历史学科人文素质教育内容。通过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考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考试主要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引导新课程的实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择出一批能够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通过知识检测选拔学生,因此在试题设计与选择中,往往会暗涵某些高中阶段内容,无形之中与高中阶段的内容相联系。因此,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一个重点内容是体现衔接性。

(四)中考历史命题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方向。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展,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正确认知。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技能的强化,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获取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下的教学目标更加多样化,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将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中考历史的命题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中考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培养合格人才。历史作为一门通识性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水准,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教学均衡发展。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通过基础历史事件的讲解,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中考历史命题设计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二、中考历史中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考相对于高考来说,内容比较简单,题型比较单一,材料选取难度不大,主要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素材,以历史材料为主要的情境载体,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关注纵横联系与古今通贯,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现以甘肃省中考复习指导中的相关材料为例: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私学者,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伏尔泰(法国思想家)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英国实行“德治主义”。——《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立项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思想?

(3)根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围绕“百家争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增强历史材料的丰富性,加强时空观念的培养。材料不仅包含对历史史实的介绍,还有对历史事件作用的概述,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能力。“百家争鸣”是初中教材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动荡时期,此部分的内容是考查重点,因此在题目设问中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为出发点,考查基础的教材内容。材料二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孔子的思想核心为出发点,以伏尔泰对孔子的评价为材料背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三阐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学生可通过对材料的归纳总结,得出答案。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考历史的考查内容以基础历史知识为主,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及历史材料的探究能力。

(二)以地方特色为考试内容,开发乡土课程。

中考相较于高考而言,大多省市自主命题,因此不同地区,考查内容各有不同,大多数地区都会结合地区热点或地方特色进行考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对具体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扬州地区为例,扬州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现今地区政府重视旅游建设,因此在中考考题中,客观题部分会涉及当地的考题。扬州地区的考试将区域历史纳入考题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及对历史常识的掌握能力。历史是过去的历史,但学生学习历史是为当下所服务的,因此,考查地区的特色是扬州地区中考的一大亮点,使学生回顾历史,立足当下,以现实社会的基础事件为考查依据,使历史更具有“现实感”。将扬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源泉与教材知识相融合,如将京杭运河的开通时间、马可波罗来华、扬州八怪、瘦西湖、万福大桥等在扬州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运用到考题中,不仅体现地方特色,而且符合当下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规定,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内容,体现历史教学的时效性,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培养民族认同感。

高中招生考试是九年義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水平考试,目的是全面、科学地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考试一方面检验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考题中融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再如扬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题:

材料四《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本著作的合称。通过对一系列革命挫折的深刻反思,孙中山先生从思想、经济和政治层面对未来中国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字里行间表达出他博大的革命胸襟和深沉的家国情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带着理想未成的遗憾溘然长逝,弥留之际,口中仍念记着“和平、奋斗……拯救中国”。——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4)依据材料四,我们阅读《建国方略》时,除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主张外,还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优秀品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在此题的设问中,以孙中山先生的优良品格及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依托,让学生理解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孙中山对中国的革命作出的贡献。由此可见,在考题设置中,需要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落实到考试之中,教考相协,考试一方面是完成当下考试升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文化思想领域逐渐成为当下考试的热点所在,学生通过分析历史史料中人物的情感,解决现实问题。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以此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甘肃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系2020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学习主题的教学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JCX20_1364)。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中考核心素养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