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

2020-03-28黄滋淳费菲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中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黄滋淳 费菲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学位发展迅猛,作为我国最晚设立的六种博士专业学位之一,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起步晚、时间短,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从中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术训练与交流、论文质量与分流淘汰、学风教育、管理服务、就业发展等培养举措入手,阐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各项举措,为中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培养优秀中医专业学位博士生,造就德才兼备、医术精湛的新一代名医。

关键词: 中医   博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一、国外研究背景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随着经济发展对高水平专业型人才的诉求越来越高,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近30年来,博士专业学位“专注于以反思的方式将研究嵌入另一个专业实践中”的本质更加凸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博士学位因自私性和实用性受到的公众批评,成为“更贴近当代社会的学位形式”[1](814-825)。截至2000年,在美国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数已经占据获得硕士学位总数的80%。从2000年到2012年专业学位授予数量及增长情况来看,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数接近全部研究生人数的70%。到2013年,获得专业博士学位人数已占获得博士学位总人数的50%。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社会需求[2](18-24)。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英联邦国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2009年,英国仅有257个职业博士项目,2015年增加至320个,这些博士项目广泛分布在86所高校[3]。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法于美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这些国家学位体系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清晰、规模很大,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并有明显优势的培养模式,有效适应和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认可。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处于发展加速期的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而言,当前面临发展规模小、定位不清晰、培养模式固化、培养质量不佳等各类问题[4](28-34)。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研究生教育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主动对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规模、类型、层次等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实现更加更多的原始创新突破。唯有如此,才能支撑更多市场主体、抢占产业链高端,更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要继续扩大专业学位学生的招生,专业学位要稳步推进,在学科设置、招生名额、经费投入等方面都要予以保障”。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六类博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兽医、口腔医学、教育、工程、中医(见表1)。

目前,共有20所学校拥有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包括16所中医药院校、中国中医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3所医科院校,涵盖9个领域,全科医学仅有硕士点。(见表2)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瑰宝。”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我们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谈谈中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科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中医学学科之一。在承淡安、叶橘泉等学部委员、名医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科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医学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师资,为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开创性贡献。1979年,首批招收20名中医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中医内科学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等八个专业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建立首批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成为国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批试点单位,2014年11月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医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同时设置了中医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1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获批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中医学一级学科学位点下设8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三、中医专博培养举措

1.招生选拔。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学校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拔录取原则,选拔程序透明。为保证生源质量,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宣传平台,构建校院、导师多层面的研究生招生宣传体系,开办暑期夏令营,吸引优秀高校中有潜力的研究生到学校参加一系列活动,向他们实地介绍我校中医学学科优势,鼓励他们报考并择优录取。近年来,生源以本省为主,以在职医务工作者为多,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丰富了我校的学术思想,活跃了学术氛围,促进了中医学科有效快速发展。

2.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改进,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脱节,创新型不强,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5](50-52)。广泛调研对接学生需求,分类构建课程体系划分知识模块,设置学科交叉前沿类课程,以问题为导向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坚持“少而精”打造临床应用课程。以《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为指导,初步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研究生课程分四大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导师指导课)、选修课。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2)设置学科交叉、前沿类课程,践行“融合”理念。以“融合”理念为指导,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助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专业基础课强调学科交叉、学科前沿;专业课强调学科特色;选修课注重方法、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应用,创新思维、拓宽视野,服务研究生需求。

3.导师指导。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赋予适当的责权利,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全方位考核,严把遴选标准,专业型和学术型导师分类选拔、分类考察,加强师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基于融合理念创新构建了“1+1+X双导师负责、指导组协助”的研究生培养模式。(1)导师队伍选聘、培训和考核情况。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选聘严格依据南京中医药大学颁发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遴选办法》中的博导遴选标准执行,重视临床能力,特别要求具有主任中医师(主任医师)职称,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习背景;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在本专业领域中有较高的学术造诣。针对新增列研究生导师,定期举办上岗培训。严格依据《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暂行规定》,对所有研究生导师进行招生资格审核。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前一年全国或江苏省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中被评为不合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暂停下一年度招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要重视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要提高对校外导师队伍的认同,充分保障校外导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权责分明,提高培养质量[6](1-3)。(2)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度和执行。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培养单位应组织成立导师指导小组,由该生的导师担任组长,另有3名—5名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高级职称专家组成。主要结合研究方向,指导博士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督促检查实施;对博士生进行政治思想、学风、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指导和检查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在学生指导制度上,学位点导师每月与研究生至少指导交流4次,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在第2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成立导师为负责人的联合指导小组,对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等培养环节进行集体讨论和论证,保障学生培养质量。(3)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科研素养,而且影响学生的医德医风。因此,导师指导质量非常重要[7](39-41)。

4.实践训练与交流。中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要求熟练掌握本专业科室常用中西医诊疗技术,熟悉相关专业科室常用中西医诊疗技术。临床实践训练安排不少于12个月,分以下阶段进行:相关专业科室轮训不少于6个月,轮训至少3个科室;本专业科室轮训不少于6个月(含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申请免相关专业科室轮训,但免轮不免考(中期考核)。在本专业科室期间,须完成本专科病例报告5份、导师完整病案20份。同时,根据学科具体情况安排不少于6学时的理论课教学,并完成相关课程作业的批阅;或不少于18学时的临床带教,并完成相关实习文件的批阅。不定期组织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让研究生管理人员、导师、研究生与大师、专家们面对面交流,开阔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8](89-91)。中醫专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15次以上的学术活动,本人做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实践训练与交流环节,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更重要的是强化中医思维,突出中医特色[9](59-62)。

5.论文质量与分流淘汰。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好学位授予“出口关”,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答辩前实行100%学术不端检测及盲审。2017年开始,论文盲审由校际委托盲审,转变为依托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送审平台盲审,切实保障了论文盲审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日常在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考核、毕业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针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研究生中期考核不合格,则推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推迟论文答辩,整改合格后方可答辩。如整改不合格,予以劝退。同时,学籍超过6年将予以清退。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创新,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实际问题[10](29-33)。成果产出除了学位论文外,考虑以专利发明、案例报告、模块作业等组合性文件替代[11](71-77)。

6.医德学风教育。医德是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医院管理中教育医务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必须抓好的一环[12](105-107)。严格执行教育部下发的《学位论文造假处理办法》及学校下发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文件精神,要求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和科研审查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重视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教育。导师如对研究生管理失职,致使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经查实后按照导师相关管理规定给予相应处分。在校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经查实后视情节依照《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行政处分条例》给予研究生相应处分。

7.管理服务。科学的管理是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保障。(1)保障研究生权益。每学期都会召开师生座谈会,由学院书记、分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及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老师出席,我院研究生干部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会议。学校及学位点设立各种类别的奖助学金,且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和贷款的途径,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保障。在校研究生均可参加南京市城镇居民医保、团体医疗补充保险和医疗困难补助。(2)进行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3)完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评估机制。完整的培养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考核体系和标准[13](46-47)。

8.就业发展。全日制专业型博士毕业后一部分申请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其他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单位及医疗卫生单位。本学位点非全日制专业型博士因主要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毕业后绝大部分回到原工作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中医专博毕业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较强,表现出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从毕业生自身反馈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满意自己的工作,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预期,未来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四、存在问题

需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加强对专业型博士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提升研究水平;进一步强化中医临床思维,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改进措施

第一,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及影响力,改善临床教学环境,发掘传统中医学师承教育的精华,注重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和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质量。鼓励企业和个人出资在本学位点设立奖助学金,扩大奖助学金的受益范围,多方面保障专业博士的学习生活。第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方案,加强对导师综合能力的评估,重视对导师的培訓,形成长效制度,建立导师能进能出机制。加强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和考核。第三,进一步提升附属医院科学研究水平,推动临床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密切合作,充分调动学位点导师及研究生的积极性,开展跨学科、跨科室合作,聚焦、解决临床关键问题,争取获得标志性成果。第四,通过鼓励媒体加大对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宣传力度、完善专业学位博士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等手段推动全社会对中医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认识和理解{14](67-78)。

中医学习并非“闭门造车”,中医学的成才特点决定了今天的中医教育必将是终身教育,对自然、对生命、对疾病的认识,中医专博要用一生的感知体验去领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强调“岗位胜任力”培养[15]。在读经典、做临床、学创新,掌握研究中医的路径与方法,传承中医名家经验的同时,推动中西医结合的进程,培养德才兼备,“懂经典、善临床、会传承、敢创新”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Michael J. Contemporary Trends in Professional Doctorates[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8, 43(5).

[2]黄宝印,唐继卫,郝彤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7(2).

[3]The Career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Provision of Professional Doctorates in English Institutions.[EB/OL].http://www.hefce.ac.uk/pubs/reports/Year/2016/.

[4]李雪辉,罗英姿.博士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强化与方向转轨[J].教育发展研究,2018(9).

[5]姜慧杰,等.医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

[6]顾洁.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J].药学教育,2019(5).

[7]张俊俊,等.医教协同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0(3).

[8]王琰玲.全日制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医学,2020(1).

[9]艾娟娟,等.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调研分析[J].中医教育,2019(9).

[10]张红霞.博士生“三个意识”的养成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20(5).

[11]罗英姿,等.国内外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历程、问题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3).

[12]吴哲,等.“规培”基地医教协同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中医杂志,2019(9).

[13]马玲.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科研项目研究学学报,2020(5).

[14]罗英姿.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9(11).

[15]沈洪兵.人才培养把握“新定位”[N].健康报,2020-7-16(00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青年专项重点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C-a/2020/01/0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2019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题批准文号JGLX19_082;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研究2020年度课题,课题批准文号2020-y13;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项目,课题批准文号10001787-5901-9。

通讯作者:费   菲

猜你喜欢

中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