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文化影响下近代曾氏女性的女子教育思想

2020-03-28许露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

许露

摘   要: 湖湘文化特指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楚文化,并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新的区域文化形态,即今湖南省域内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历史区域文化。湖湘文化,是属于湖湘人民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教育。湖湘文化中忧国忧民、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深深影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曾氏家族,使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家族文化,流传百年。曾氏家族不乏杰出女性,她们怀有开明、先进的女性教育思想,培育了一批同样出类拔萃的湖湘女性,进一步丰富了湖湘文化。

关键词: 湖湘文化   曾氏女性   女子教育

一、何谓湖湘文化

关于湖湘文化究竟是什么,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万里总结了目前学界对于湖湘文化的几种认识:“其一,认为湖湘文化指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二,认为湖湘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其三,有些学者将湖湘文化等同于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其四,部分学者认为湖湘文化源于湖南创建于宋代的岳麓书院,将湖湘文化等同于书院文化及培养的少数文人学者的精英文化。其五,也有学者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提出了湖湘文化肇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炎黄时代。”①(81-86)通过对目前湖湘文化的研究成果分析,第一种观点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并且几乎成为学界定论。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之下,我们认为湖湘文化主要指宋代以来在洞庭湖以南地区,也就是今天湖南省区范围之内的一种区域性文化。

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湖湘文化是湖湘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文化形态。如今学界对于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或者个性特征已经有不少探索,并且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即忧国忧民、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

(一)忠君爱国与忧国忧民

爱国情怀,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近代湖湘文化中的爱国忧民精神来源于荆楚文化,首屈一指的便是楚国屈原以死明志,投汨罗江自尽。南宋的张栻,一介文人投笔从戎,在长沙与人民一道抗击侵略者。明朝的王夫之,在国家存亡之际,愤而挺身组织抗清斗争。近代湘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有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挽救民族危亡;后有甲午战争后谭嗣同痛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下何处是神州。”却依然投身于湖南维新运动②(36-41)。

(二)关心现实与经世致用

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强调学习要有利于国家发展,要关注社会现实,解决社会矛盾,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经世致用历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胡宏的“务圣人之道者,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再到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③(134-136)。正是湖湘人民这样一代又一代身体力行、求真务实的精神熏陶,近代湖湘涌现了大批风云人物,皆受到了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精神的影响。

(三)艱苦奋斗与自强不息

湖南在古代处于蛮荒之地,条件十分艰苦。古时,居于此地的楚人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在接连不断的战争中,形成了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性格。陈独秀曾说:“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的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作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底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毅不拔的军人!”④(3-5)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形成了湖南人自强不息的品格,这种精神在推动近代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图变求新与敢为天下先

湖湘文化形成伊始,就有敢于创新探索的精神。首先,屈原的极富浪漫的文学体裁显示了独立创造性;南宋胡宏主张通过变法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弊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主张对儒学、道学、佛学、玄学等,都应“入其垒,袭其辐,暴其悖而见其瑕”③(134-136)。这种独立的创新精神经过历代传承,直至二十世纪,一批又一批湖湘革命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革新图变,探索了一条又一条革命道路。湖湘文化中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便是湖湘人民的创造力。

(五)博采众长与兼收并蓄

湖湘地区地处南北交通要塞,是东西连通的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也是各种文化融合、激荡之地。先秦时期,荆楚文化就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北宋时期,周敦颐糅合儒、佛、道之三家长,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理学。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博览群书、博古通今,他吸收融汇了前朝各代的思想精髓,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嗣后的陶澍、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毛泽东等湖湘士人思想的形成,无一不受到王夫之思想的熏陶③(134-136)。正是湖湘地区形成的这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才使湖湘文化源远流长。

三、曾氏家族中女性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家族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大家族,谈到近代历史,无可避免地要讲到曾氏家族,其后辈在各行各业都闪耀着光芒。曾氏家族中,除去广为人知的各位男性外,也有不少令人钦佩的卓越女性,其中选取了家族中具有独到教育思想的三位女性进行分析。

(一)郭筠与《富厚堂日程》

郭筠是道光戊戌进士、两淮盐运使郭霈之女,晚号艺芳老人。一岁时,与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定亲。后在曾国藩的亲自指点下,通读《十三经注疏》《御批通鉴》等书,成为当时名噪京华的才女。三十四岁时,丈夫曾纪鸿病逝,大哥远在英国,郭筠便承担起富厚堂的主持工作,担当起了光复曾氏家族的重任。清末光绪年间,郭筠主持富厚堂的同时,不仅把目光看向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还天天读时事报纸,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所以在决策各项事务时,显现出其气度及英明。

在当时新旧事物激烈碰撞的局势,郭筠看到了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性,对曾氏家训进行了修订,成为《富厚堂日程》。内容含六条:一、男女皆应知习一样手艺;二、男女应有独自一人出门之才识;三、男女皆知俭朴,每月所入必要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账簿。写算不错;四、男女皆应侠义性成,不应行为有亏;五、男女应抱至公无私的心肠,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六、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于此矣⑤(69-74)。此《日程》可见郭筠深受湖湘文化影响,且饱含爱国情怀,不仅仅是自家的教育,而是由一家推一乡及整个国家,心怀天下。此外,郭筠思想非常开明,从《日程》中我们可看到郭筠很早就在家中实施了男女平等教育,这在当时可以说“敢为天下先”。而且,她并不反对儿子在戊戌维新时加入新党,及至后来孙女曾宝荪加入基督教,她也是默许的。正是由于郭筠这种先进开明的教育,才使曾家人才辈出。

(二)刘鉴与《曾氏女训》

刘鉴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次子曾纪官的妻子。她出身官宦世家,诗词文赋,琴棋书画,无不涉及。和郭筠一样,曾纪官病逝后,年仅三十岁的刘鉴便勇敢地担负起督教曾国荃家族儿孙辈的重任。

在督教儿孙辈的过程中,刘鉴编写了《集字避复》和《曾氏女训》两部独具特色的家教教材。其中《曾氏女训》是专为教育女子而编写的一部女教书。刘鉴非常重视妇女的教育,认为:“无论具何等时代,吾女子具国民母之资格分,所当尊也明矣,而反卑之者何哉?或归咎于失学也。……母教立,则子若女有智勇而无颓惰,国民之人格胜矣。学业充,则遇事敢为,当仁不让,男女之抱负均矣。工艺娴,则有恃于己,无仰于人,尊卑之分位敌矣。夫然后家益完全之福,国涤半教之羞。”⑥她根据先贤“家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有贤母;有贤母,然后有贤子孙”的规训,结合时代变化而编撰了这部女教书。自序中写道:“迄乎时代递变,……且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腐论,汩人性灵,阻人进化,其害伊于胡底。殊不知女子之失,非患有才,特患有才而不学,有才而不善所学。……致其不学无术,忠不足以卫国,孝不足以事长,慈不足以怀幼,明不足以干家,毕生程度惟在室累父母,出嫁累夫子而已,可胜叹哉!”由此可见刘鉴虽生于长于传统的儒家道德环境中,但仍然有着独立思考,她强调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思想深恶痛疾。除此之外,刘鉴的教育思想中也有着浓厚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提倡女子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特别是公益活动。指出:“当此时代,百度维新,匪独家庭之政,已逐节改良,即属社会之事,亦不妨留意。故主妇之责任,非若昔日之墨守陈法,俯首深闺,至老死而名不称者,今则有一技之长、一念之善,皆可发明于世,诚女界光明之候也。为主妇者,苟事有余闲,赀有余积,遇利国利民之公益,不可不维持赞助,以尽热心。且近数年来,妇女中有捐产助饷者,有毁家兴学者,有创国民捐者,有立慈善会者,此数事固属有财产名位者始可当之,不必人人有此举,不可人人无此志。”⑥

(三)曾宝荪与艺芳女校

曾宝荪自幼跟在祖母郭筠身边,在富厚堂中读书。她广泛地阅读富厚堂中所藏的各类书籍,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到了中学年纪,曾宝荪来到上海,先后进入多所教会学校学习。后随英国教师巴璐义女士来到英国,入西田书院、伦敦大学攻读学位。

1918年,曾宝荪从英国回到了长沙,创办了艺芳女校。与普通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不同,艺芳女校是完全在曾宝荪带领下由中国基督徒创办的教会学校,这正是曾宝荪回国的最大愿望——创办中国人的教会女校。并且当时曾宝荪敢为天下先,冲破了当时封建思想的牢笼,勇敢地站在解放中国女性思想、提升中国女性的地位的第一线。在艺芳女校中,曾宝荪调整了课程设置与娱乐方式,使之更适合女性需求与现代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曾宝荪在艺芳女校中为女学生讲述妇女卫生知识,这在当时是相当进步的。除此之外,曾宝荪并不压抑女性审美要求学生统一服装,而是提倡学生自由穿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曾宝荪一直坚持男女两性平等的观点,由于生理心理上存在的种种差异,因此各司其职,不能说明男女之间有地位高低,只不过分工不同。但是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远远低于男性,因此曾宝荪积极倡导女子解放并投身于女子参政运动。曾宝荪对于女权及女性解放有着深刻见解,她认为男女之间仅仅存在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这是由于生物进化造成的,绝不是男女地位悬殊的理由,男女之间分工不同,但地位是相同的。曾宝荪提出改良社会的前提是提高女性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曾宝荪利用一切机会讲演、发声,发出中国女性的声音。曾宝荪认为在提高女性地位的漫长征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是教育,正是教育让女性站在大众面前,是教育减轻了对女性的歧视。

艺芳女校充分展现其爱国情怀,五四时期,曾宝荪积极组织学生成立了“爱国十人团”,爱国十人團是一个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团体。在艺芳校园内,所有师生不买日货、不坐日本船,坚持到日本改变对中态度,爱国十人团才解散。除了与学生一道坚持爱国十人团的原则外,在抗战时期,曾宝荪还带头向前线捐赠了一百床棉被。

曾宝荪投身于女性解放运动,创办了艺芳女校,甚至为此坚持了独身主义,终身未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女性。

四、结语

湖湘人民受到湖湘文化的熏染,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性格等各方面,都深深地烙印着湖湘文化的标志。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曾氏家族,与湖湘文化密不可分。湖湘文化在曾氏家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及至曾氏家族中女性教育思想同样如此。而且,曾氏女性们以不同的方式继承了家族文化及湖湘文化中勤俭持家、心忧天下、经世致用、图变求新的精髓,并通过教育后辈、著书立说、兴办学校等方式,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①聂万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下的精英人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②江凌.试论近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J].湖南社会科学,2011(06).

③蒋作斌.略论湖湘文化对湖南教育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2(03).

④陈独秀.欢迎湖南人底精神[J].船山学刊,1999(01).

⑤石潇纯.论曾国藩家族女性对曾氏家风的继承与发扬[J].船山学刊,2012(04).

⑥[清]刘鉴.曾氏女训[M].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参考文献:

[1]聂荣华,万里,主编.湖湘文化通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张作功,古夫,主编.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

[3]王兴国.略论近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6).

[4]蒋作斌.略论湖湘文化对湖南教育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2(03).

[5]石潇纯.论曾国藩家族女性对曾氏家风的继承与发扬[J].船山学刊,2012(04):69-74.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湖湘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当代湖南文献发展特色
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