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众”平台:助推辽宁双创经济发展

2020-03-27百里清风李泓胜渤海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辽宁锦州03盘锦市创客协会辽宁盘锦4000

关键词:支撑体系万众众创

百里清风 李泓胜(.渤海大学 创新创业学院,辽宁 锦州03;.盘锦市创客协会,辽宁盘锦40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释放民智民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活力之源与转型升级之道,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李克强总理在2015 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指出,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扩大就业的有力支撑、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推手、收入分配模式的重大创新和促进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在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进一步指明了推动双创经济向纵深发展的方向。

对于辽宁省来说,在新时代深入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构筑“七众”平台支撑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制度软环境并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对其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发展双创经济都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一、“七众”平台支撑体系的内涵

所谓“七众”平台支撑体系,是指在分享经济2.0 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众验”“众孵”“众享”等七大平台,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蜂巢状结构(如图1 所示)。

其中,“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构建的“四众”平台体系是分享经济1.0 时代的产物。“众创”是指汇集众人智慧与资源来实施创新活动并展示、分享或出售创新成果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即汇众智搞创新;“众包”是指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工作任务分派给自愿参与者(包括企业和个人)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即汇众力增就业;“众扶”是指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扶互助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的一种新型扶持方式,即汇众能助创业;“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创新创业资金的一种投融资新渠道,即汇众资促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推进“四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即全面推进众创,释放创业创新能量;积极推广众包,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立体实施众扶,集聚创业创新合力;稳健发展众筹,拓展创业创新融资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③。当前,我国已经构建起基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吸引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构建“七众”平台支撑体系是分享经济2.0时代推进双创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分享经济2.0 的特征是:更为以人为本,更关注消费者的意愿、需求、选择、体验、价值与分享,更为智能高效地将社会中海量的分散闲置资源以平台化、协同化方式进行集聚、对接与经营,从而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的持续创新与稳定增长。因此,现有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四众”平台体系必然要随着分享经济2.0 的发展而进一步细化、创新和调整,进而衍生出“众验”“众孵”“众享”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平台新模式。

具体来说,“众验”是双创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助力环节,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人民群众体验、试验和检验创新创业过程及成果,才能真正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更为深入人心,并在加快就业观念转变的同时,为我国双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即汇众睛识国策。“众孵”是从“众扶”中细化衍生出的、与“众扶”和“众筹”较为接近的一个概念,专指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创业项目成功孵化企业的过程,即汇众愿促孵化。可见,“众孵”的内涵远远小于“众扶”,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关注新企业的诞生而非其成长(其意义在于通过新生企业的“量”来保证可扶持企业的“质”),而后者则重点关注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成长;“众孵”的内涵也小于“众筹”,前者运用各种方式催生新的企业,后者主要运用金融手段,其募集资金促进发展的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产品。“众享”就是指参与人之间对创新成果的共同分享,它汇聚了大众智慧进行生产,并将相关收益进行分享,同时根据共享者的体验不断改进产品品质的一种商业模式[1],即汇众缘享惠利。“众享”充分体现了分享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七众”平台支撑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言以蔽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在“创”,核心在“众”(即落实一个“众”字)。从创新和创业的关系来看,创新思维是创业活动的逻辑起点,创业活动是创新思维价值与效果的实现途径[2];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创新创业不仅是其追求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也是其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的社会行为。以“众验”为中心的“七众”平台支撑体系实现了创新创业各服务环节的有效对接,推进了创业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整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是分享经济2.0 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的理想模式。

二、构建“七众”平台支撑体系对辽宁双创经济发展的意义

辽宁省非常重视双创经济发展,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创造潜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重点领域深入发展,近年结合辽宁省实际先后公布实施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辽政发〔2015〕61 号)、《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6〕14 号)和《关于印发辽宁省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政策措施》(辽政发〔2018〕9号)④等文件,在发展双创经济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效果:一是创新创业观念持续强化,基于满足用户体验和个性需求的创新创业实践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二是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创业服务从政府主导逐渐过渡到市场发力,涌现出一批新型创业孵化机构,天使投资和互联网金融等投融资服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三是大众创业与草根创业的比例与规模均不断增大,创业主体日益大众化,民间力量和市场机制更加活跃,创业效率显著提高。

但辽宁省双创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广大群众对创新创业存在着认识误区,绝大部分人仍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观望态度,“众”字尚未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当前科技体制与创新创业趋势不符,顶层设计不完善,政策支持也不具体,诸多限制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三是创新创业资源整合还不到位,缺乏统一的省级创新创业人才及项目信息平台,省域创新创业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程度也比较低,科技园公共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完备,企业孵化器功能比较单一且其资源利用及企业孵化的效率都不太高;四是融资渠道相对有限也不够畅通,政府政策扶持面还不够广,创新创业成本(特别是创业成本)相对较高;五是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备,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也不高,双创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上看还不够理想。

因此,构建“七众”平台支撑体系对辽宁省双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是适应了分享经济2.0 时代的客观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不断产生与迅速发展,有助于进一步营建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创新创业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潜力,切实提升辽宁省双创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二是满足了辽宁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省内的落地生根与蓬勃发展,进而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双创经济,早日实现辽宁版中国梦。

三、构建辽宁省“七众”平台支撑体系的途径

辽宁省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速实现政府职能转化,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政策支撑、服务集成”的建设思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民间力量,构建以“众验”为中心的“七众”平台支撑体系,积极向区域内创新创业主体提供高效、便捷、专业、多样的公共创新创业服务[3],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引导和鼓励全省人民群众都投身到分享经济2.0 时代的创新创业大潮之中,推动辽宁省进入双创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进而带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一)积极鼓励“众验”,进一步夯实双创群众基础

一是倡导和推动各城市建立特色化的“创客文化公园”或“创新创业体验馆”,举办创客成果展览,引导广大群众体验、试验和检验创新创业,进一步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推广头脑健身方式;二是培育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宽容失败和鼓励冒险的原生态创新创业文化;三是大幅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通过开展创新讲坛、创业论坛及创业培训等,打造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四是在各类媒体上推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娱节目,积极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展示创新创业人物风采,引导广大群众逐渐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五是加强对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沙龙、创业训练营中优秀项目的奖励和支持力度,大力表彰和奖励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创客群体和个人;六是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应用研究,如在开展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为“众创空间”制订个性化的错位发展战略,在切实推进双创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扩大辽宁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二)全面推进“众创”,进一步提升双创效率水平

一是立足辽宁省制造业基础及优势,突出产业导向,构建多方协同的新型创新创业机制,打造集成化、网络化、低成本与便利化的创新创业载体和众创空间,构建市场化、专业化、全要素与开放式的“众创”平台服务体系;二是顺应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新趋势,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和特点,积极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三是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创新创业主体的多元化,不断开发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资源,积极为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返乡创新创业氛围;四是克服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深入开辟省内高校创新创业阵地,大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特别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型创业的支持;五是鼓励中小学开设创新课程和科技特长班,组织少儿创客教育夏令营和冬令营,鼓励和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尝试;六是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发挥大型科技企业的“龙头”作用,积极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推进“裂变式”创新创业,特别是要避免创新创业的“浮躁化”和“泡沫化”,切实促进辽宁省双创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稳健发展“众筹”,进一步拓展双创融资渠道

一是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经费的投入保障体系与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二是在省市层面设立专门支持创客个人、创客空间及创客项目创业投融资的“创客引导基金”,并优先支持众创空间推荐的创业团队和项目;三是实施创新券补助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一步引导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天使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等为辽宁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快捷、便利且较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促进资本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四是依法稳步推进实物众筹,积极开展设计、出版、网游及影视等创意项目众筹,加速将各类创新创意付诸实践;五是积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和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六是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管理,构建和完善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四)加快推广“众包”,进一步开辟双创全新领域

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广泛征集用户创意并化为己用,实现产品规划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等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进行分工,将部分设计和研发任务分发众包,聚集跨区域标准化产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产品订单的制造需求;三是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鼓励企业采用众包模式促进生产方式、产品服务及运营维护体系的新变革;四是积极引导开放式知识平台通过众包来集聚共享大众智慧,实现知识内容的创造、更新、汇集和推广;五是鼓励发展各领域生活服务众包,充分整合开发分散闲置社会资源,推动传统生活服务行业组织运营模式创新;六是拓展服务性网络消费领域,打造分享经济2.0 时代的服务众包生态圈,带动经济新增长点。

(五)大力加强“众孵”,进一步搞活双创经济细胞

一是将创新创业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社群及增值孵化等融为一体,积极探索多种运营孵化模式;二是集聚各种创新创业要素,搭建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全要素的专业化“众孵空间”;三是千方百计为创业项目提供免费培训、创业辅导、政策咨询、创意路演、免费沙龙、投融资对接、人力资源、财务法律咨询及市场推广等综合性孵化服务;四是完善省内创新创业技术服务、融资服务和孵化管理体系,重点为“互联网+”科技定制服务项目成功孵化企业指明商业方向,梳理商业盈利模式;五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措施的督查督导机制、评估体系和通报制度;六是大力呵护企业家精神,激活探索创新精神,鼓励担当敬业精神,充分发挥人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切实提升双创经济细胞的活性。

(六)立体实施“众扶”,进一步构建双创良好生态

一是着力提升创新创业政策的针对性,实行适用税收政策,降低创业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工商注册流程,加快推广使用电子发票;二是通过政府扶持、公益组织援助、企业帮扶及个人互助互扶等方式,构建开放式的良好“众创”生态;三是通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基地,推进资本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四是引导和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公益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和成功企业家个人以各种方式扶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五是打造创业—创新—创投的“铁三角”,培育有辽宁特色的“众扶”文化;六是建立健全社会创新创业容错机制和保障兜底机制,出台创业受挫者再教育、再就业及再创业等扶助政策。

(七)高度重视“众享”,进一步加强双创资源共享

一是树立“共创共享”理念,建立辽宁全省和市(县、区)级创新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和省级创新创业人才数据库,实现政策、人才和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增强信息透明度;二是完善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向社会开放机制,推进各类科研仪器和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三是鼓励技术领先企业向标准化组织、校企联盟及产业联盟等共享基础性专利或技术资源,以推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四是依托3D打印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支持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引导和推动农村人口依托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五是支持创新创业成果开放共享,引导和鼓励通过创意超市、专利超市及创客淘宝等方式,共享并推进创意和成果的资本化和产业化;六是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大力推进对创业企业技术标准、自主品牌、知名商标及核心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和经营。

①新华网.李克强出席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9/c_1116871972.htm。

②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 号[Z].2015-09-26。

③李警锐,曾伟,曲金铭.《政府工作报告》观察:59 次提“创新”达前两年之和[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07/c_128780444.htm。

④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辽政发〔2018〕9 号[Z].2018-03-19。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万众众创
铝合金模板早拆架支撑体系的受力分析研究模板拆除方法
万众期待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中华圆梦 万众同心
清明有感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牡丹颂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