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与实践进展

2020-03-27王庆生王春蕾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134

关键词:旅游体育研究

王庆生 王春蕾(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134)

一、研究背景

(一)旅游发展的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休闲意识增强,对自身生活质量、身体康健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在促进身体健康、恢复与提升体力精力等方面的时间、金钱、精力投入不断增多。同时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多样化,也促使了旅游新业态的层出不穷,其中旅游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大大拓宽了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文化、健康医疗、教育、体育、商务会展等元素与旅游业的碰撞,不仅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全感官体验,更将区域各类资源全面盘活,激发了旅游市场的活力。体育产业在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社交等方面与旅游业的相似性与关联性,使得二者存在融合的可能性,旅游产业将为体育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与空间,而体育产业则为旅游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需求与利润空间[1]。

(二)国内体育产业化进程加快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体育工作的重心在于竞技体育,而忽略了大众体育的发展,20世纪末国家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全面健身计划”,倡导城乡居民参加广泛体育锻炼,国内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与产业化进程因此得到不断加快。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内体育市场逐渐活跃起来。伴随着国内大型体育赛事涌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为二者的持续发展与繁荣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更成为体育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契机[2]。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国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大大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体育设施的兴建、运动休闲风潮的兴起、体育赛事观光的流行与节庆体育活动的发展,增加了国内体育旅游资源的积累,促使体育旅游作为同时满足体育与旅游两大客源需求的产物,逐步走向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三)政策支持促进“体旅融合”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多个文件,鼓励“体育+旅游”融合,在消费升级、政策红利等的推动下,体旅融合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为顺应全民健身需求和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陆续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支持体育旅游的发展。2016年《“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路线,培育知名体育旅游企业和品牌,同时支持地方举办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活动,体育旅游开始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中。在2022年冬奥会积极筹办之际,《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冬奥会为契机促进体育消费”等指导理念,进一步加快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国家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对于促进体旅融合,实现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体育旅游研究进展

(一)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90年代初,刘杰(1991)最早在《论体育旅游》一文中对体育旅游的时代背景、研究内容及对象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体育旅游可以分为运动型、观赏型、兼备型三类[3]。依托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检索,截至2019年11月,以“体育旅游”为篇名初步检索到符合条件的国内文献共计3811 篇。

仅从文献数量分析可得,从20 世纪末至今,国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且步入21 世纪以后,国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不断趋热,这说明体育旅游愈来愈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且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趋势的呈现与国内旅游发展领域拓宽、国内体育市场逐渐活跃有着密切的关系。

进而判断研究的成熟程度,2008年成为国内体育旅游相关文献数量的第一个极值点,此后的研究文献数量都处于相对较多的水平。刘英(2012)将2008年之后学界对体育旅游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时期称为“快速繁荣期”,并将这种繁荣的研究景象归因于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相继举办及国家对体育旅游的支持[4],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及展会的出现直接促进了国内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臻于成熟。

(二)研究领域

1.体育旅游的基础问题研究

(1)概念辨析。自20 世纪90年代末体育旅游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问题至今,学界对于体育旅游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关于“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一直都是争论的重点之一。国内最早的体育旅游研究者刘杰(1991)指出,体育旅游是一般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存在着其特殊的研究内容,即体育学及其相关内容[3]。韩鲁安等(1998)较早地提出了体育旅游的定义,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从事的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体育旅游则是为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切社会活动[5]。这一概念在学界的影响力较大,在此基础上体育旅游的概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完善。于素梅(2005)[6]、昌晶亮等[7](2006)则进一步强调了体育旅游的动机是体育需求或兴趣,且同样具备了旅游活动最重要的本质属性(即异地性)。孙东敏(2002)进一步丰富了体育旅游的内容,认为体育爱好者参与、观看体育竞赛并进行交流也属于体育旅游的范畴[8]。阂健(2002)[9]、柳伯力(2003)[10]也同样深刻强调了体育旅游这一旅游活动形式中“体育”这一元素的重要性。罗永义(2008)则从社会文化及和谐社会的维度出发认为体育旅游是一类兼有体育和旅游属性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总称[11]。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在对“体育旅游”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往往强调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方式具备旅游的本质属性,且旅游者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动机离不开对体育需求与体育兴趣。体育旅游同时具备了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12]。

(2)类型划分。迄今为止,国内对体育旅游尚未有明确的分类,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旅游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毛永新等(1993)最早对其进行了划分,将体育旅游分为“体育中的旅游”和“旅游中的体育”,前者主要指利用大型赛事发展旅游,而后者主要指的是利用旅游过程中的体育活动满足游客的需求[13]。另外也有学者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旅游者参与体育旅游的需求与动机对其进行划分。李天元等(2006)基于旅游需求角度将体育旅游划分为3 类,即观看比赛型、亲身参与型和文化体验型[14]。而王德根等(2002)基于旅游动机将体育旅游划分为5 类,即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战旅游、刺激体育旅游和竞技体育旅游[15]。

2.赛事体育旅游的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起步晚,在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催化下,体育旅游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度,同时赛事体育旅游及其产生的效应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北京奥运会作为国内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其引发的巨大效应成为国内体育旅游关注的热点。国内最早关注赛事体育的是张广瑞(2002),他在北京申奥成功的次年,就预见性地分析了奥运会的举办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效果[16]。此后陈浩等(2003)分析了奥运会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多种效应,并提出借鉴悉尼奥运会的经验,延长体育赛事的事前与后续效应,以进一步增强对旅游业的影响力[17]。隆学文等(2004)同样分析了奥运会对旅游业产生的多重效应,并提出进行适当营销、构建“奥运旅游圈”的构想[18]。

此外,宋书楠(2002)首次将赛事旅游当作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即赛事旅游是组织到异地参与或观看比赛而引发的旅游活动[19]。昌晶亮(2009)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将赛事旅游定义为人们为了参加、观看体育比赛或者是为了与体育比赛有关的其他活动而前往赛事目的地开展的旅游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并根据不同的旅游动机,将赛事体育市场细分为参赛运动员、体育商务旅游者、助威队或球迷、一般体育观众4 个部分[20]。

3.体育旅游产品及其营销策略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张汝深(2002)最早系统地提出了确立品牌、创建需求、锁定目标、市场培植和监测调整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五步开发策略,为今后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思路[21]。杨培玉(2003)在将体育旅游产品划分为资源型、市场型和创新型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体育旅游目标采取差异性策略、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与假日旅游和旅游度假区相结合[22]。单继伟[23](2010)、张志[24](2005)则分别对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途径进行了细化研究。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冰雪体育、高尔夫、户外运动等新兴体育产品进入我国体育市场并与旅游业得到了充分融合,新兴特定主题的体育旅游开发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郁小平最早对我国的高尔夫旅游的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因素及有效作用进行了分析[25][26]。王志东等(2006)在韩国高尔夫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探讨了加强山东半岛与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的合作问题,并提出了推动韩国高尔夫入鲁旅游市场的对策建议[27]。目前滑雪作为热度极大的出游主题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选择,随着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预见的是冰雪体育运动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以此为主题的体育旅游也会成为潜力巨大的细分市场。吴必虎等(2004)最早对我国的滑雪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研究,并计算出了国内滑雪旅游市场需求综合潜力指数[28]。近年来,多名学者对我国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项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资源整合与产品开发策略[29][30][31]。

4.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自1991年体育旅游在国内正式提出以后,逐渐受到重视,针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业、体育业的发展状况,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区域性体育旅游研究,旨在促进区域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毛永新(1993)最早对区域的体育旅游发展进行了构想,在全面分析黄山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多方面论证了发展体育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黄山市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32]。李继文(1994)认为区域内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应当是发展体育旅游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体育旅游应当立足于当地的民族特征和地理特征,设置极富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33]。近年来随着政府重视程度的加大及市场需求的扩大,体育旅游逐渐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对区域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的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李燕(2017)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京津冀全域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府引导——政策协同、市场运作——资源统筹、企业对接——产业协同、社会参与——供需匹配四条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策略[34]。

5.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由于体育旅游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等多方面的需求,又兼具参与性和体验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和体育爱好者的青睐,如何在新形势下使我国的体育旅游以更加健康的模式运行,实现我国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姜付高(2002)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体育旅游的污染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在发展体育旅游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35]。陈浩(2009)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京杭大运河发展体育旅游的路径[36]。同时为推动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内学者针对特定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极大促进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进步[37][38][39]。

(三)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特征

1.研究领域的集中特征明显。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但进一步深入分析其研究成果发现研究领域明显集中,更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体育旅游的产品开发与营销、体育旅游的发展方向维度,而对体育旅游规划、体育旅游的游客行为研究、体育旅游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

2.体育学界对体育旅游的关注度更高。目前研究体育旅游的学者以体育学科背景为主,而旅游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对其关注度则较少,这直接导致了对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不足,本质特征辨别不明晰,研究的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如“体育旅游”概念的定义、类型的划分,进而阻碍了国内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更好的融合。

3.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以宏观角度居多。从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内容来看,研究的热点在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宏观体育旅游市场及其发展方向的研究,而对专项细分的体育旅游市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的深度研究较少。

三、国内体育旅游实践

自198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以体育旅游为主业的专业公司后,经过30 余年的时间,国内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国内康辉、国旅、青旅等大型旅行社纷纷针对体育旅游设置了专营部门,国内体育旅游的景点景区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17年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达到了3975 亿元,未来5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5.72%,2021年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13 485 亿元。根据我国数十年体育旅游的阶段性特征,可将其发展过程分为3 个时期:

(一)萌芽期(1986—2001年)

20 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开端,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不少的体育旅游产品,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项目有青藏高原登山、内蒙古那达慕大会、东北地区滑雪等。此阶段的体育旅游项目往往依托于国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活动,由于国内体育旅游市场不甚成熟,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大。

(二)觉醒期(2001—2008年)

2001年适逢我国申奥成功,国家旅游局颁布了《2001年中国体育旅游健身活动方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在诸多因素的直接影响下,国内体育旅游市场的活力被大大激发。据估测,在筹备北京奥运会的7年里,吸引的赴京游客每年增幅达到了20%,游客的增加大大扩大了体育旅游消费的需求,也提高了国内旅游者参与其中的意识,国内的体育旅游市场开始发展起来。

(三)发展期(2008年至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旅游提供了发展契机,国内游客对于体育旅游的关注度进一步加大,并且针对不同的地区及人群体育旅游项目的设计种类也逐渐细化,兼具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的优质体育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冬季冰雪运动、户外营地、徒步健身、高尔夫运动等新兴项目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运动与娱乐需求。

目前我国的体育旅游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全面盘活区域体育与旅游资源、助力实现全民健身、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市场需求及发展需要下,我国的体育旅游发展虽存在着体旅融合程度不佳、市场不成熟、体育旅游项目设置难度大、优质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但仍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

在大众休闲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与体育产业的结合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经历了数十年的成长,在国家政策、重大体育赛事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正处于蓬勃的发展状态,成为旅游产业由低级化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与必然选择,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成为国内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

纵观国内20 余年的体育旅游研究历程,发现其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即研究领域的集中度高、进行体育旅游的研究者多来自体育学界、研究多选取宏观的视角。而随着我国体育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更多的研究应当集中于解决体育旅游研究总体理论框架的构建、地方特色体育旅游项目的深度研究等方面,通过多学科背景下的学者通力合作,切实解决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障碍。

猜你喜欢

旅游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