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指导策略

2020-03-26张露琦

考试周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摘 要:为了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促使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有效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切实优化学生的思考意识与思维结构。本文将从积极创设直观情境,优化学生思维意识;组织小组探究合作活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四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思维是指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思考、解决问题所展现出来的思维活动与能力水平,体现着小学生借助数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思考能力,便于小学生及时取得数学进步,促使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思考经验与问题解决经验,以便进一步优化本学科的育人质量。

一、 积极创设直观情境,优化学生思维意识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被动接受的方式都难以真正内化数学概念的内涵,而且经常会遗忘所学知识,需要反复背诵,而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记忆负担,导致小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无法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探究数学知识,直接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小学生的大多数认识都是从生活中获得的,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直观资料与感性现象,那么小学生也能够从中提取客观规律,由此概括数学概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直观情境,利用一些实物、工具或者是动手操作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借此调动小学生的思考意识,促使小学生实现学习进步。

就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利用粉笔创设了直观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引导学生认读了1-5这几个数字,初步引导学生形成了大小比较意识,同时还借此引导学生探究了加法、减法的算理。首先,笔者举起一根粉笔,写下了“1”这个数字,然后逐一增加粉笔数量,按顺序写下了2、3、4、5这几个数字。对应相应的粉笔数量,小学生可以切实内化1-5这几个数字的书写格式,而且还能在1-5范围内比大小,形成了比较意识。接下来,笔者通过增加粉笔数量这一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加法这一数学概念,解释了“+”意味着某个要素的数量处于增长、变多状态。如此,小学生就能结合动手操作行为内化加法这一数学概念,还可自觉总结出1-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与最终结果。接下来,笔者则通过减少粉笔数量这一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演示了减法这一概念内涵,切实优化了学生的数感,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数学计算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由于直观情境的诱导性很强,所以小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行为十分积极、能动,切实保护了小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便于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实现学习进步,有效减轻了小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其实现了深度学习。

二、 组织小组探究合作活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常规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互动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中心,小学生的能动思考、问题解决行为并不多。显而易见,單一的听讲行为并不能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反而还有可能让小学生养成惰性思维,难以实现学习进步。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让小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去探究数学知识,使其在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组建异质小组,同时还要设计科学的小组探究任务,科学分工,保证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合作,紧密配合,由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就如在“认识长方形(二)”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一些几何实物,如魔方、积木等等,借此创设了直观情境,唤起了小学生对于图形、几何结构的直观认识。实际上,小学生在生活中见到了许多形象多元的图形,但是以立体认识为主,很少会从平面角度来分析现实事物的空间形式,而本课的教学重点便是要让小学生从“面在体上”的角度去总结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结构特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图形分类任务,然后将一名尖子生、两名中等生与一名学困生分到同一组内,初步构建异质学习小组,希望学生可以全面合作,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在小组内,各个成员可通过视觉观察结论去归类图形,然后要合作交流,想办法说明自己的分类依据。通过小组讨论,不少学生都会从边长的数量、长度等角度来证明各类平面图形的形状特点,然后再对比数学教材中关于各类图形概念的解释与证明,则可自主生成数学结论。之后,各个小组可轮流展示分类结果,阐述分类标准,及时完成数学交流,共享数学学习资料。如此,小学生就可自主生成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多种思维能力。

三、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过去,数学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每节课的数学知识、教学方法、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小学生很少会主动质疑、提问,习惯性按照教师所提供的解题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小学生便会丧失创新意识,难以灵活迁移数学所学。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教学因素,属于高阶思维的研究范畴,将对小学生的未来一生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鼓励小学生自主质疑,有意识地捕捉小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创新思维意识,引导小学生展开多维思考,从而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由此优化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就如在“长度单位”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小学生在数学课上使用长度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长度,使其直观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使其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为此,笔者以学生身高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及时回忆生活经验,使其对比彼此的身高差。在这一数学表达过程中,有的小学生会使用厘米单位来表达自己的身高,有的学生则会使用米这一长度单位来表达自己的身高,而这就让学生产生了质疑:“厘米与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笔者就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长度测量工具,使其对比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接下来,笔者就鼓励学生自主估量、测量物体的长度,借此引导学生迁移本课知识。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视觉观察去判断物体的程度。”对此,笔者直接引导学生共同观察一个物体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自主表述物体长度。借此,学生发现,每个人的长度表达都存在一定的误差,会让他人产生不同的想象,并不准确,难以顺利传递信息。如此,小学生就可以接触疑问,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真正理解“长度单位”一课知识的学习意义,从而自觉调整学习状态,切实展开数学探究。

四、 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以课堂活动为中心的,小学生的定力较差,迁移意识薄弱,并不会主动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而这就直接造成了知行脱节的教学问题,难以真正优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此,新课改增加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基本目的便是要实现知行结合教学改革,切实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而这同样也可优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丰富小学生的直观经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主动引导小学生将数学所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在真实环境下自主迁移数学所学,由此优化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小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通过课堂探究学习了元、角、分这三个人民币单位,同时也了解了元角分的换算规律,需要利用本课知识初步解决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就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即小学生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购买家庭生活用品,借此观察各个商品的单价,形成货比三家、物美价廉的消费理念。在本轮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认真做好数据统计,在练习本上写下各个商品单价,而家长也要主动引导学生计算消费总额,教给学生应该如何选购日常用品,让学生学会节约、理性消費。之后,小学生要保留购物小票,以便在数学课上积极阐述自己的购物过程,根据购物小票进行数学表达,共享实践结论。如此,小学生就可以完成数学思考、数学表达,同时能够切身意识到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如此,小学生不仅可以及时产生良好的知识迁移意识,同时还可产生学科欣赏意识,自觉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数学实践。另外,在大多数数学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都需要迁移数学运算知识,而这就可以改变小学生机械应付计算任务的学习行为,使其自主整理算理、算法与算则,同时还会主动探索简便的数学算法,以便提高运算效率,保证数学运算的精确性,从而稳步提升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多重功效,一方面可以改变小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学习行为,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丰富小学生的问题解决经验,同时还将保证小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学习终身受益,使其切实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切实改善小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小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全面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春榕.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新教师,2018(10):52-53.

[2]杜凤巧.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8(35):71-72.

作者简介:张露琦,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