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分析及护理

2020-03-24唐玉花

智慧健康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科耐药性耐药

唐玉花

(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中心卫生院,甘肃 武威 733021)

0 前言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内科临床治疗当中一种常见疾病,常见于0 到2 岁婴幼儿[1]。患儿病症主要是由于细菌以及病毒感染造成,临床治疗当中,多采用抗生素联合方法进行治疗,但是由于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性不断提高,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2]。在当前小儿内科支气管肺炎治疗过程当中,对耐药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治疗安全。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100 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小儿内科收治的100 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男性59 例,女性41 例,年龄1 到8 岁,平均(3.01±2.7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内科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

1.2 方法

小儿住院之后,在进行治疗之前,通过采集其痰液标本,分离病原菌,进行致病菌的采集。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对耐药菌进行培育,并研究其耐药性。对所有检测出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单独设置病房,并对出入病房人员进行身份限制,每天上午九点、十一点、下午三点、五点进行通风,并采用氯液消毒办法,进行墙壁、地板、柜子、病床、衣物的消毒,消毒时间为上午八点和下午六点。采用浓度为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对所有感染耐药菌株患儿进行特殊标记,对患儿带入到医院的使用物品,进行消毒,并尽量安排患儿使用一次性病号服、一次性水杯、餐具、一次性毛巾、一次性纸巾等等。对于一些需要插管、吸氧等治疗的患儿,在雾化吸收之前,对所有操作工具,进行无菌消毒处理。所有进入到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以及患儿家属,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手部消毒,并指导患儿正确洗手、洗脸、日常清洁[33-5]。对患儿分泌物、血液等等,进行严格隔离处理。接触患儿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佩戴手套,并做好手部消毒与清洁。通过全面健康教育,指导患儿了解相关耐药菌株知识,尤其是叮嘱患儿家属每日洗手十次以上。严格遵医嘱使用消炎抗菌药品,不可自行决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耐药菌株类型,以ECO 菌株、KP 菌株为主,分析其耐药性。对感染这两种耐药菌株的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患儿的护理满意度。

2 结果

检测出患儿耐药菌株的主要耐药性,如表1 所示。

表1 患儿多重耐药菌株分析

经过护理之后,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可以达到96%,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3 讨论

频繁使用抗生素药物,可能会导致细菌基因突变。细菌出现耐药性,演化成为耐药菌株,抗菌药物对其治疗效果将会不断降低[6-7]。在目前的临床治疗当中,耐药菌株出现是一个治疗难点,在小儿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当中,常见的耐药菌株有ECO菌株、KP 菌株、多重耐药菌等,这些细菌均有比较强的耐药性,会在接触者之间快速进行传播,因而,只有采取严格的消毒以及控制措施,才能够避免医院出现严重感染事件,对感染耐药菌株的患者护理,要加强消毒与卫生,强化宣传与教育[8-10]。使家长详细得知耐药菌株的控制要点,注意在日常生活当中消毒与控制卫生,从源头上,进行耐药菌株的有效隔离。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当中,也要注重自身的安全,通过手部消毒,佩戴消毒手套,控制进出等等,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在后续诊疗当中,医护人员要加强对耐药菌株的重视程度,在患儿进入到住院部之后,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资料分析,详细检测患儿是否存在耐药菌株,并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详细了解不同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实验室培养等方式,了解耐药菌株的演变过程,从而为患儿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诊疗。

综上所述,ECO 菌株、KP 菌株是小儿内科主要耐药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均表现为耐药性,在护理当中要时刻注意消毒以及卫生清洁。

猜你喜欢

内科耐药性耐药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内转科型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不孕不育女性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159株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实验研究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