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适宜技术干预方式探究

2020-03-24孙秀华庄裴华奚春明

智慧健康 2020年5期
关键词:全科患病率个体

孙秀华,庄裴华,奚春明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210)

0 引言

全球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剧[1],据世界卫生组织定量评价,各类疾病给全球造成的负担中,脑疾病占比28%,已超过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的脑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受关注[2],其中阿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极为沉重,就目前医疗水平而言其发生发展的不可研判性,仍是进入老龄化后亟待探究的方向[3],MCI 作为AD 的前驱症状,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病理学概念,被认为是防治AD 的窗口期,但在社区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远大于干预率。中医适宜技术对症性治疗效果好[4],具有广泛的基层应用基础,以中医治未病的态度运用确有疗效的对症技术,探究其在基层社区老年人群中建立实用有效的干预模式是延缓或阻止其向老年痴呆转化的着力点。因此,本探究旨在总结MCI 进展概况、常用量表应用分析,中医对MCI 的理解概况,并分析中医适宜技术干预运用的适宜性,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1 MCI 的早期识别与诊断

MCI 概念最早由Petersen 于上世纪90 年代提出并描述了其临床特点为排除创伤、疾病等因素后个体的认知能力低于正常年龄和教育水平,伴随记忆下降,强调记忆受损所产生的认知障碍,但不达到痴呆的标准[5]。有研究[3]统计不同研究对象之间MCI 患病率的差异以及个体转化率,如表1。

表1 不同研究对象之间MCI 患病率的差异以及个体转化率的比较

从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医疗机构中MCI 患病率明显高于社区人群,其个体向AD 等更重一层的转化率也更高。痴呆恐怕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如何从正常老化的个体中识别出MCI 个体,尤其是识别出那些在未来可能会转化为痴呆的MCI 个体并进行程度预判和干预已经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聚焦点。随着科技检测技术的发展,各种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事件相关电位等在MCI 的诊断识别中的应用价值依旧不足,缺乏特异性标准。鉴于数理化手段诊断识别MCI的工具具有局限性,目前被广泛采用作为筛查MCI的工具是神经心理量表测试[6],见表2。

表2 常见神经心理量表

常见测试量表从认知、思维、记忆、知觉、感觉-运动技能、情绪、注意、个性等多角度分析大脑-行为相互之间的联系,测定某些因损害部位和性质的不同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对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也能为治疗方式的选择引导方向。

2 中医对MCI 的认识

传统中医中并无“轻度认知障碍”的病名,多从病位、症状而言,文献里有“痴”、“呆”、“痴醉”和“心痴”等记载,亦散见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典籍,如“善忘”、“不慧”、“呆病”、“愚痴”、“多忘”、“神呆”、“喜忘”等病症名。其病位在脑,与心、肾有关。有研究[7]将其证候分为5 型:气滞血瘀证、心肝阴虚证、肾虚髓减证、痰浊阻窍证、心脾两虚证,并认为其中肾虚、痰浊及血瘀症为最常见,且从中提出以“神病”范畴去认识和分析病例的建议。《黄帝内经》有记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精充盛则髓海得养,神明则灵动,肾精亏虚则无以化生脑髓,上充于脑,脑髓空虚则神明失用而健忘,甚至痴呆。中医学中记忆、智能等精神活动属于中医“神”的范畴,现代脑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进展[2]也证实了脑认知在基本脑认知功能(感觉和知觉、学习和记忆、情绪和情感、注意和抉择等)以及高等脑认知功能(同理心、思维、自我意识、语言等)的重要联系,进而提出建立基于智能科技的“类脑模型”与芯片计算的“能信息处理”系统。

3 适宜技术的运用

中医在基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服务基层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是应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更适合的场所[8]。适宜技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的即刻效应和远期疗效,在社区中医临床、预防、保健和康复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9-10],在社区健康服务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有研究报告[11]显示MCI 的总患病率约在16.27%,老年群体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上升,60 岁以上为9.79%、、70 岁以上为20.14%,和80 岁以上达到32.53%。年龄增长、文化水平偏低、慢病高血压人群都属于MCI 发病的高危群体[12],以及越如此就诊率越低[3]的情况,加之目前客观条件下分级诊疗模式不完备所导致就诊秩序凌乱引发的“看病贵”等机制[13],适宜技术的“简便验廉”大有发挥空间。基于MCI 发病隐匿性,许多患者是因其他疾病诊疗过程中被发现确诊并行对症干预的,作为“医学服务者”与“管理者”的基层一线的全科医生,在以全科医学理念为核心主旨的方向下,积极推进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能够显著提高对MCI 患者的敏感度,加之对适宜技术的应用也将显著扩大医疗服务能力范围,增加治疗疾病的种类。同时,患者以及家属通过对症状和病症名称的正确理解,将对医嘱的执行力产生动力,对中医“未病防治”、“已病防复”的认知及接受程度、满意度也显著提高。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运用各种适宜技术的多手段疗法对MCI 有明显疗效,中医的传统优势在MCI 的非药物康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的适宜技术经教授推广居民可即学即用,惠及他人,更值得推广应用[14-16]。

研究表明[17]AD 对自身健康的影响以及对家庭负担的增加都不可避免的沉重,作为AD的前驱症状——MCI 是干预AD 的重要“窗口期”,有效的传统技术前置性干预或许能成为社区治疗的重要策略,阶段的诊断和干预已然成为痴呆早期预防和干预的一个可行措施。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痴”、“呆”、“傻”及“蠢”的既有观念和字面联系,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模块更应重视和加快提升社区卫生医务工作者对MCI 的重视,在学习了解适宜技术的同时,能够主动地发现并干预MCI 患者,从全科视角重“防”于“治”,以家庭为单位协同家属共同正确认识老化进程与疾病的联系,鼓励MCI 患者参与推普工作,增加活动)参与感和社会认同感,尝试确有疗效的适宜技术,营造传帮带的辖区氛围,探索将干预对象从被动干预向主动自我干预的积极转变,从而更好地应对社区老龄化难题。我们认为,这才是倡导全链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基层防止一体化服务模式。加强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发展,需要构建全科体系整体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可,从而解决从了解到应用的破局。

猜你喜欢

全科患病率个体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投稿信息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好机制留住全科型乡村教师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