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

2020-03-23贾丽娟

现代交际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交流价值观

贾丽娟

摘要: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摩擦,有利于交际双方和谐关系的建立,能够为人际交往的良好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以文化冲击理论为中心,通过对中日跨文化交流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发现中日两国产生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认知、价值观等,并提示了解决对策是要充分熟悉对方的生活环境,认识双方价值观的不同,并学习掌握包容对方文化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中日 跨文化交流 文化冲击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084-02

中日两国缔结友好条约四十年来,在留学、商业交流、出行旅游、政治来往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但由于两国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可能造成一些摩擦和误解,从而影响文化交流。

陈岩(2002)通过简单列举中日跨文化交流事例,探讨了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定式思维、偏见、心理、习惯不同等[1]。潘晓青(2015)发现在人际关系维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人际距离、服务观念[2]。王丽华(2017)运用理论,综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典型案例,找出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3]。

在研究跨文化交流时,许多文章都采用“某个观点或理论+例证+结论”的研究方法,例证虽然真实可信,但通常都不是系统收集的,因此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笔者将重点放在中日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击现象上,结合文化冲击理论,系统收集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发现原因并为中日文化冲突的解决提出建议。

一、概念解释及理论分析

1.对文化及跨文化的理解

中文“文化”一词,是从日文借来的。“文”在中文有文字、文学、礼乐、制度与律法等意义;“化”则有教化、培育之义。合在一起,“文化”意味着经由文学艺术与礼法,对人类的培养教化。所谓“跨文化”,就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际中不断解决交际信息的失落、误解和冲突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一门学问”。

2.文化冲击理论

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是在跨文化交流的概念中特别引证提出的概念。其实不仅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都会产生和跨文化交流相似的精神状态,也会引来身体方面的一系列变化[4],如不安、迷茫。人们一旦进入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暂且不论程度上的差别,都会体会到一种文化冲击。关于文化冲击下产生的症状,八代京子描述得很形象:举出“过多次数的洗手”“空洞的眼神”[5]。

3.文化与冲突的关系

文化距离增加了误解与冲突的可能性。文化距离就是指文化间的差异。例如,互动双方使用不同语言时,文化距离的间隔就比较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于文化不同,交际者的历史传统、生活习性、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都有所不同。文化差异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失落、产生误解甚至冲突,最终还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无法实现跨文化适应。

二、中日文化冲突原因分析

1.环境不同导致的中日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流中发生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环境不同。环境是构成生活文化的强有力因素。很多学者发现环境会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性格形成产生很大影响。比如:中国人向来传承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日本对“礼仪”的要求特别高;中国人讲究同根同族、落叶归根,日本人重視上下级意识和内外意识。

事例一:

小A刚到日本留学时,在校园里碰到日本舍友小B,小B很有礼貌地打招呼:“こんにちは!”小A没戴眼镜,因此未能立马认出舍友小B,以为是不认识的人,但还是礼貌性地点头微笑回应。第二天在宿舍,又与小B在洗手间碰面,小A礼貌地向小B问好:“こんにちは!”小B反应平淡地回了句:“こんにちは。”这让小A有些疑惑:为什么舍友不像昨天那么热情了?

在日本,人们比较重视打招呼,即使是住在同一栋公寓不认识的人,见到对方也要礼貌地问好,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和礼仪。在中国,人们遇到熟悉的人才会相互问好,并且会简单寒暄几句以示亲切。

在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时,应先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礼仪,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事情,熟悉对方国家的生活环境,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

2.认知不同导致的中日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流中发生冲突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认知不同。所谓认知,就是“遵循非常基本的行为,首次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概念上的理解和掌握[6]。认知过程大致为:信息接收,信息解释,价值判断。

事例二:

小王在日本一家公司工作,他的孩子两岁时被送进保育园。在日本有一条规定,孩子游泳,监护人必须与学校签约,孩子将学校与监护人的约定拿回家,监护人必须签字盖章,老师见到签字盖章的约定后才能让孩子游泳。小王在约定上签字了但是忘记盖章,老师不让孩子游泳。孩子给家里打电话,小王又给学校打电话,请允许孩子游泳,但老师坚决拒绝。要是在中国,既然家长打了电话,说明家长是同意的,只是忘记了盖章,老师会同意学生游泳的,可是在日本没有这样的例外。

中国人做事向来习惯灵活变通,对规则之类的东西通常也会采取“灵活”态度,认为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不能被死规定束缚住。而日本人重视规则,严守规则,以至于在和中国人交流过程中,常被说道“日本人过于死板”“不懂得变通”,也难免会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心理学把文化作为认知的风格加以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是不同的,尤其是追求真理、发现事实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是文化的心理维度。跨文化交际时,提前了解对方文化及对方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更好地与当地人交往。

3.价值观不同导致的中日文化冲突

价值观不同也是跨文化交流中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Milton Rokeach将价值分成三类:第一,形成自我的事物,即使拼上性命也要守护,如自己的家人;第二,十分重要的事物,如义理、信用、恩惠等;第三,并不是很重要的事物,如兴趣爱好等[7]。

事例三:

小李在日留学期间有时会给邻居送一些点心之类的东西,邻居接过礼品说“谢谢,请稍等”,又马上拿出价值大体相等的东西还礼。这让小李觉得对方和自己分得太清了,不亲切。

小李打工的便利店如果有人出去游玩旅行,一定会带当地的特产回来分享给大家。另外,如果接受别人的帮助,不仅当时要表示感谢,第二天见面或者下次见面时还要提出感谢。做错事情也是一样的,也要多次道歉。小李一直难以习惯,针对这件事她也曾被便利店店长批评过:“きちんと謝らないと、だめだよ。”

日本是一个互惠规范比较强的社会。中国也讲究“礼尚往来”与“知恩图报”。但中国人一般不当面还礼,这实际上出于这样的考虑:你的好意我接受了,来日方长,以后我会回报你。而当场还礼则意味着:我不能欠你的人情,不想与你长期交往。

由于环境、价值观、认知的不同,两国人民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和摩擦。在充分了解日本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分析日本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学会包容不同的认知习惯,有利于双方顺利地交往,缓解因双方文化不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三、中日文化冲突的解决对策

在日本与当地人顺利交往,首先要主动了解、掌握对方国家的文化,包括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要学会适应日本的饮食习惯、风俗文化、人际交往模式等,使自己更快地融入当地文化,消除对异文化的紧张感。

其次要充分认识中国文化价值观,并在和日本人交往过程中,当对方对我国价值观产生疑惑时,能够向对方介绍本国价值观的特点,使对方了解并熟悉我们的文化,并且要学会发现两个国家人民价值观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要注意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最后要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认知能力方面,充分考虑对方文化,充分认识所有民族都具有各自固有的文化,对异文化的包容能力是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有效方式之一,包容并且认同对方文化能够有效减少文化冲突和摩擦。

四、结语

隨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同国家的人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然而怎样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摩擦始终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中日文化间的冲突为例,对文化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文化冲突的缓解有助于中日两国人民和谐关系的建立,为中日人际交往的良好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

[2]潘晓青.影响日本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适应的文化差异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2).

[3]王丽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

[4]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170-79.

[5]八代京子.異文化トレーニング:ボーダレス社会を生きる[M].東京:三修社,1998.

[6]小坂貴志.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A to Z:理論と実践の両面からわかる[M].東京:研究社,2007.

[7]OKEACH M.Understanding an values:individual and societal[M].Free Press,2000.

责任编辑:张正吉

猜你喜欢

中日跨文化交流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