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2016-04-26范晓露李虞鹏

科技视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日比较

范晓露 李虞鹏

【摘 要】中国和日本属于一衣带水的关系,两国的文化、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近代都深受锁国政策而遭受外来侵略;程度不同的进行过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但是经历了早期的社会主义运动之后却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特征,探索造成巨大反差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早期社会主义;比较

【Abstract】China and Japan are separated only by a strip of water. The two countries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culture and history. In modern times the two countries both suffered from foreign aggression due to policies of closing their borders and cutting contact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ir societies witnessed socialist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However, after the early socialist movements, the two countries embarked on different path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socialist movemen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huge contrast.

【Key words】China; Japan; Early socialist movement; Comparative

19世纪中后期,为应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挑战以及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日两国先后掀起了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但在相似的时间和国际背景下,两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1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发展概况

日本以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后发性与其在亚洲历史中的特殊历史地位,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日本统治阶层为了维护明治维新的成果,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国内环境,开始片段地介绍社会主义学说,并视为社会之害而反对社会主义。因而影响了日本国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学说,自此社会主义失去信仰基础。但是这一介绍行为客观上对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也表明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的阶级局限性与认识的非彻底性。

此外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过程中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实践斗争经验,工人运动与无产阶级并没有充分结合,注定马克思主义不能引导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

中国早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学说的同时,接触到了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并大概地介绍到中国。社会主义非信仰者的介绍客观上为中国思想界注入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思想普及到群众中去。而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是那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因为与欧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的存在,近代中国革命任务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以帝国主义为革命对象的民族革命。工人阶级规模的弱小和自身的未成熟性、大多工人文化素养的欠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自然落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肩上。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不全面、不系统以及其传播方式的单一,又不利于中国工人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接受。

经历长期的失败,中国早期工人运动不断磨练并迅速成长起来,完成自觉性的转变,继承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革命传统,尤其是反帝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人运动自觉性的增加、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性、彻底性展现到极致。到了五四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人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深入工农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结合起来。自此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2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比较

在中国,鸦片战争后,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变,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无产阶级的出现则是中国社会的新景象。一战至五四运动时期随着工人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无产阶级有了自身的特点,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大部分工人都出自于贫困农民以及下层劳动人民。

在日本,黑船事件后国门破开,逐渐卷入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浪潮中,美国等其他欧美列强开始入侵日本,幕府垮台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引进欧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制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摆脱了民族危机并成为西方列强中的一员。在“置产兴业”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日本早期工人阶级。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愈发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就愈加明显,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从而激化社会矛盾。而政府却沉浸在经济发展的成果里,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社会矛盾更加严重,工人阶级对统治阶层的不满情绪不断膨胀。

虽说中日早期工人无产阶级都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但民族矛盾才是中日早期工人无产阶级觉悟性与斗争力量差异的决定性原因。可以说日本早起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阶级基础,但其阶级特征并没有优于中国,反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认识到了工人无产阶级对革命的迫切需求,并预测到其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力军的可能性,为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3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比较

在中国,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制度的面前,清政府败下阵来并沦为西方列强的代理人。而中国早期思想家并没有摆脱封建儒教的束缚,对清政府尚存幻想,等于对资产阶级改革派的政治主张宣告了死刑。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借社会主义之名粉饰着自己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但这一过程中介绍了马克思与其著作、日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以及欧美工人运动的状况。十月革命让中国感受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巨大能量,工人无产阶级的重要地位得以发掘。自此,马克思社会主义越发顺应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迫切需求。

而19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学说先传到日本,紧跟其后是马克思主义学说,而当时日本政府把社会主义看做是社会之害,反对社会主义。经过20多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本政府废除了与各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并成为列强一员,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弊端以及日本扩张倾向的弊害暴露出来,这时作为社会之说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社会价值。日本早期的“社会问题研究会”与“社会主义研究会”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论而不是阶级斗争理论。显然他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直到十月革命后才认识到推翻日本帝国封建主义是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唯一道路。然而资产阶级统治早已像金城汤池一样得以巩固,日本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沉重打击。

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不足认识与着重点的不同,注定了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能融入到日本工人物产阶级队伍中去,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际情况的顺应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等各正面要素,马克思主义才能融入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可以说,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基于各自国情、思想基础等不同而走向不同的宿命。

4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的工人运动比较

中国最早的工人运动以及之后的工人运动都把矛头指向外国资本主义。一战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无产阶级得以发展。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初步具有了自己的组织形式和一定规模的斗争方式。五四时期,罢免卖国贼和拒签巴黎和会不平等条约则表明中国工人无产阶级、下层民众具有巨大能量,自此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开始正式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日本早期工人阶级则是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而资本主义自身的弊端引起了日本早期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日本早期工人运动并不是为了颠覆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改善现实状况的自发性运动。

可以说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并不像中国一样具有良好坚实的阶级基础与思想基础,这无疑给日本工人运动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日本早期工人运动也不像中国一样接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是形成了日本式的非科学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指导,注定日本社会主义运动与工农阶级缺乏足够的联系。

5 小结

从以上相关史料的分析来看,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否定爱国主义,幸德秋水在《二十世纪怪物之帝国主义》一书中就写到“爱国主义即是猛兽”,因为在当时日本爱国主义就意味着军国主义。

通过分析还发现,首先,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封建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反对封建主义。而日本具有一定的、非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至少日本社会主义者认为在法律范围内通过和平方式实行社会主义就表明其对封建帝国主义认识的不足。

其次,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大部分是在认清资本主义本质后选择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理想。而日本早已是资本主义强国,日本社会主义者关心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

再次,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人民群众的信赖,尤其是工农无产阶级的支持。而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得到工人无产阶级与民众的太多信赖。

这些差异是因为当时中日两国所面对的时代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时期,第二国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忽略暴力革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片山潜与普罗列汉诺夫的握手以俄国工人代表苏维埃革命的失败而告终,俄国苏维埃革命并没有给日本提供可吸收借鉴的经验;而中国则直接从俄国十月革命得到了启示并付诸于实践当中。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日本的封建帝国主义性质,不推翻天皇制政府在法律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就表明了这一点;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十分清楚国家性质,以此为根本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最后还取决于中日两国早期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差距。除直接行动派以外的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否定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直接行动派虽然认清了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但其自身也具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成熟性和对阶级基础的认识不足等局限性;中国早期社会主义信仰者在经历长期失败后放弃了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并承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以上则是中日两国早期社会主义最终不同走向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恭禄.中国近代史[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2]方昌杰,宋官德.日本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史[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S1).

[3]金熙德.日本近代哲学史纲[M].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

[4]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王仲涛,汤重南.日本史[M].人民出版社,2014.

[6]井上清.闫伯伟,译.日本历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中日比较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