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中南地区紫色甘薯品种引种初筛试验

2020-03-21孟凡奇张勇跃宋丹阳刘志坚

中国种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鲜薯甘薯紫色

王 清 孟凡奇 张勇跃 宋丹阳 刘志坚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 462000)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甘薯是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紫色甘薯相比普通甘薯,富含花青素和硒,用于鲜食,营养更加丰富,具有预防癌症和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保健功能[2]。长期种植单一甘薯品种,有造成品种退化、产量与质量下降的可能,引进筛选合适的外来品种则可以在丰富品种数量的同时,减轻部分生产上受到的限制[3]。本试验于2018 年和2019 年连续2 年对供试紫色甘薯品种进行评价,研究外引紫色甘薯在本区域的丰产性,以期筛选出更多适合本地生产使用的紫色甘薯,为紫色甘薯在本区域的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参试品种有绵紫9、烟紫3 号、浙紫3 号、冀紫2 号、商徐紫1 号,以本单位选育的漯紫5 号、漯紫1 号为对照,品种名称及供种单位见表1。

表1 参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采用2年2点试验,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县,根据春季薯块育苗、茎蔓扦插移栽和小区种植,每个试验点随机安排田间试验,每个处理3 次重复,4 行区,小区面积28m2,栽培密度3000株/667m2。田间管理按照当地习惯进行。

生长期测定各品种的蔓长、茎粗、单株分枝数、株型;收获期测定各品种的薯形、大中薯率、大中薯重;收获时计算小区鲜薯产量,按照区试方法进行干率测定及产量计算,根据淀粉率=干率×0.86945-6.34587 计算淀粉率,由此计算淀粉产量[3]。

1.3 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图表以及统计分析分别在Excel 2003 和DPS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比较从表2 中可知,不同品种植株的农艺性状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漯紫1 号(CK2)和浙紫3 号为特长蔓品种,商徐紫1 号为中蔓品种,其余均为长蔓品种;绵紫9 为中等茎粗品种,冀紫2 号为细蔓品种,其余均为粗蔓品种;参试品种的分枝数在4.40~10.30 条之间,漯紫5 号(CK1)分枝数最少,为4.40 条,冀紫2 号分枝数最多,为10.30 条;薯型除商徐紫1 号为长纺锤形外,其余均为纺锤形;薯皮色均为紫色;除冀紫2 号的薯肉色为淡紫色外,其余均为紫色;各品种大中薯率均在74.00%以上;绵紫9、冀紫2 号的单株结薯数超过4 个,高于2 个对照。

2.2 产量比较及方差分析鲜薯产量见表3。从表3 可知,参试品种中烟紫3 号的鲜薯产量达30396.13kg/hm2,居首位,比漯紫5 号(CK1)增产0.60%,比漯紫1 号(CK2)增产24.08%;浙紫3 号的产量最低,为20167.82kg/hm2,比漯紫5 号(CK1)减产33.25%,比漯紫1 号(CK2)减产17.67%;商徐紫1 号比漯紫5 号(CK1)减产5.49%,比漯紫1 号(CK2)增产16.57%;绵紫9、冀紫2 号均相应减产。各品种鲜薯产量经多重比较分析,烟紫3 号鲜薯产量极显著高于浙紫3 号,与对照及其他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品种之间差异也不显著。

表2 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

表3 参试品种的鲜薯产量及多重比较分析

薯干产量见表4。由表4 可以看出,仅有商徐紫1 号干产均比2 个对照增产,产量达9665.75kg/hm2,位居首位,比漯紫薯5 号(CK1)和漯紫1 号(CK2)分别增产18.24% 和27.34%;浙紫3 号干产最低,为5948.43kg/hm2,分别较对照减产27.23%、21.63%。各品种薯干产量多重比较可知:商徐紫1号与浙紫3 号干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其他品种及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4 参试品种的薯干产量及多重比较分析

淀粉产量见表5。根据表5 可知,商徐紫1 号淀粉产量最高,达6591.83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超过27%;绵紫9 的淀粉产量同样比对照有所增加,但增产不超过5%;其他3 个品种的淀粉产量均比对照下降,浙紫3 号的下降幅度最高达25.01%。各品种淀粉产量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商徐紫1 号与浙紫3 号淀粉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其他品种之间差异也不显著。

表5 参试品种的淀粉产量及多重比较

2.3 品种、地点及年份交互作用分析根据表6 结果可知,不同紫薯品种间、不同栽培地点间以及不同栽培年份间的鲜薯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与年份之间互作效应显著;品种与地点之间,品种、地点及年份之间互作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表6 品种、地点和年份的互作效应分析

3 结论

结合供试品种在唐河和舞钢的2 年2 点栽培结果,初步得到适合引种本区域的紫薯品种为商徐紫1 号、烟紫3 号、绵紫9 和冀紫2 号,其中烟紫3 号的大中薯率为94.60%,仅次于对照品种漯紫1 号,鲜薯产量稳居第一,利于鲜食;商徐紫1 号的干产以及淀粉产量均稳居第一,适宜进行紫薯加工。浙紫3 号单株结薯数2 个,单株薯重0.32kg,在参试品种中位居末位,鲜薯产量、干产及淀粉产量与对照相比,减产幅度在17.67%~33.25%之间,不适宜在本地区种植。后续仍需对引进品种做抗逆性、品质性状、耐寒耐瘠以及抗病性等相关鉴定,进一步分析其适应性[4]。

不同紫薯品种间、不同栽培地点间以及不同栽培年份间的鲜薯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紫薯产量受品种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较大,但是品种与地点之间,品种、地点及年份之间互作效应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孟凡奇等[5]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鲜薯甘薯紫色
甘薯种植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紫色风铃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搜索十种奇特紫色动物
洪都拉斯Monty Farms公司被准许销售甘薯
贵州鲜薯走向大江南北
贵州:马铃薯大省地位突显
紫色派对
甜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