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中的美育

2020-03-18吴轶陈文文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汉服文言礼仪

吴轶 陈文文

摘  要:“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在当代学生中尽管开展了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但缺乏修养、缺乏诚信、缺乏感恩、缺乏追求的现象依然不容小视,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美学教育十分必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探究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基因,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美育;传统文化;汉服;文言;礼仪;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总称,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浸润人们的思想。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思想的最终归处。而我们今天所探究的“美育”是什么?“美育”和“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呢?“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美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灵魂存在,能够指引学生去认识什么是美,并积极创造美。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在传统文化中探寻美育案例,并将其融入当前教育实践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赏汉服之美,育服饰之美

作为五千年文化的载体,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汉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汉民族对美的认识。

什么是“汉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汉服是中华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到明朝,几千年来汉族的服饰被称为“中国服饰”和现代“汉服”。中国人并没有改变服装的基本特征,它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还使用钩子等,给人以自由、轻松、典雅的印象。汉服从初具衣、裳概念,经过周朝的规范制式,最终在汉朝趋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汉人、汉语及“华夏衣冠”的称谓均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汉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目前,一些喜爱传统文化的人对汉服有了更好的了解,但大多数人对汉服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其实,汉服并不仅仅是一套服装,而是一套极具完整风格的服装体系。汉服的款式和颜色多种多样,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服装,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装,并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款式及顏色。

所谓复兴汉服,只是希望当56个民族齐集一堂时,汉族人不再是西式礼服而是着广袖大氅。我们不是复古,不是穿越,只是想让祭孔大典上不再是清色的西服马褂:只是想让穿着曲裾的她、穿着大氅的他,不再委屈地被“爱国的人们”误解为穿着韩服、和服!身为汉族人,绝对不能把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旗袍”“唐装”认为是几千年文化的代名词。

二、以文言之美,育语言之美

何谓“文言”?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承载着古代社会文明,肩负着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任。对学生而言,只有真正感受文言之美,才能通过文言作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文化传承”。那么,当前文言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课改以来,增强民族的文化素养渐渐达成共识。以河南为例,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比重逐年递增,由以前的课内文言文考察,改为从七年级开始,逐步加入课外文言文的考察。这正是“增强民族文化素养”总体导向的重要体现。文言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但当前的文言文课堂仍侧重于“讲”,通字词、疏文意、讲技法,用“讲”来代替“学”。老师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着实令人感动,但对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文言素养的提升却收效甚微。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文言之美呢?

(一)回归“文言”。不管是字词,还是翻译课文,学习文言的每一步,都应该回归语言本身,并且尽可能让学生主动探究这种语言的魅力。从功利的角度看,学生学习的进展是缓慢的,但学生在其中收获的学科能力是巨大的。学会文言文不是很难,但教给学生会学文言文确实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悟,不仅仅停留在语感上,更要深层次地解读“文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拓展“文言”。不仅要把目光放在处理文言文的字词和使用翻译方法方面,更要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和炼词炼字。例如:《桃花源记》中独特的叙事方式:“起落”“详略”“表里”;《记承天寺夜游》独特的写作手法:四种表达方式、起承转合结构、特殊物象立意;《岳阳楼记》中特殊的言语形式,这些拓展并生成的东西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和写作。“文言”作为一种语言,归根结底要发挥它作为工具的功能性。一方面包括向古代历史常识的拓展、文化常识的拓展、人际关系知识的拓展等;另一方面包括课堂上随机生发出来的知识拓展。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前,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五柳先生传》来了解作者的生平;学习《出师表》,可结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的片段来解读。这些拓展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还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究文本的内涵。

(三)升华“文言”。学习文言文最终目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言文历史久远,其背后的文化性是现代文无法企及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不懂文言文,很难真正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近几年,不管是在各类媒体上还是学生教材的改革上,我们都惊喜地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定为法定节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探寻语言之美,是掌握解读民族文化的工具,有了这个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我们的历史,感悟我们的文化。

三、重礼仪之美,育行为之美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所以,积极探寻礼仪之美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还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我国历代儒家學者都十分重视礼的制定和推行,北宋司马光的《书仪》,以及陕西蓝田吕氏的《乡约》,都是规范一族或一乡之人的礼仪制度。南宋时出现的《家礼》(习标《朱子家礼》),将《仪礼》的绩仪节化为生、冠、婚、丧四礼,在民间流传很广。事实证明,只要按照礼仪去做,就可以逐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在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衍生出来的,有一定局限性。而如今,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使其合理部分发扬光大,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礼仪既是外在表现,又是内心制约。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势必要尊重本民族的礼仪,弘扬本民族的礼仪。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复杂的文化形势。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从现实角度来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现在的中国文化市场仍呈鱼龙混杂的局面。在这个环境下,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物质利益,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缺少温暖,更多的是冷漠。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道德问题,社会不仅仅需要法律,更需要道德素养。这种道德上的规范和制约,正是中国礼仪一直在追求的。

四、树文化自信,育内心强大

探究中华礼仪之美,弘扬传统文化,将这种美传向世界各地,让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的社团活动当中,例如,郑大附属中学先后成立的“汉服社”“中华传统文化朗诵社”“思想文化社”,穿着传统服饰、行传统礼仪、过传统节日,让青少年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邂逅中华文化之美。

这种外化的宣扬形式,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令人接受。例如,汉服社的成员经过长期的浸染后,都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自豪感。

组建传统文化社团联盟,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统文化联盟”可以通过校团委发出倡导、校社团组织,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仙弈棋社、“南湖风”文学社、书画协会、国学社、民俗民艺协会等社团组成社团共同体。为同学提供了一个感受中国多彩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同学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思在其中”。

以汉服、文言、礼仪等为切入点,真正“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以美教学,寓教学于美,用教学促美,不断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英.关于当代汉服复兴的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0-23.

[2]王瑞华.对当代中国“国服”命运的探究与思考[J].电影评介,2009(5):82.

[3]刘花存.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5):176-177.

[4]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111.

[5]管丽莉.中国传统礼仪的蕴意及现代价值[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2):111-112.

作者简介:吴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研究生在读。

陈文文,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汉服文言礼仪
Viral Revival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上台说汉服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时光志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