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

2020-03-18周吴浪王鸿雁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周吴浪 王鸿雁

摘   要: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支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的重要动力,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特征。近十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由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逐步达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 高职院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混合所有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企业和职业教育是水与舟之间的关系,企业融入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但是目前整个职业教育都是关起门来教学,尽管各个学院都推进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最终取得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学生学业水平、社会反响、教学质量都达不到企业所要求的人才需求,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1][2],根源是产教融合背离。深化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企合作传统模式

近些年来,为了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储备强大的人才库,高职教育迈入快车道。职业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产”与“教”“校”与“企”之间“两张皮”,制约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解决“两张皮”现象,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中摸索出很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但是仅仅是学校与企业的松散合作,合作的基础依赖于“关系”,而非制度设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多由于企业缺乏合作意愿、管理及实践经验欠缺、合作模式單一等多种因素导致。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外延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人才储备的强大后盾,是支撑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转型发展、结构调整离不开人的创新和发展。实践充分证明,高职院校无力承担起成职业教育担负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和企业产业的融合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3][4]。

1.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即产业,教即教育。产业即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实体和文化产品,以满足消费需求。教育即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教育与产业追求的利益不同,所属性质不同必然产生行为目标与方式不同。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就是实现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制度等全方位实质性完全融合,从职业教育的特征、职能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等三个维度着手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兼具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同样肩负着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2.产教融合的外延

产教融合的关键点:政府、企业、学校,这三个主体角色定位准确、职责界定清晰和作用发挥充分。各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差异导致推进产教融合的“动力”驱动强弱之分。政府本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GDP快速增长,推出多项政策,但是许多政策实际意义不明显;企业本着利润最大化原则,对利润的追求高于一切;最积极主动的是高职院校亟须推进产教融合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的经济属性,彰显办学成果和特色。产教融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校)“一头热”、(行业企业)一头冷”。政府从宏观层面出台顶层设计考虑各方的利益需求使产教融合制度化、合法化,健全运行机制,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出发,建立起基于创新组织形式的运行机制,依靠创新组织的纽带联结和约束作用,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涉及多主体的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的融合发展。职业院校要加快内涵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支撑、技术支持等基本需求,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三、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瓶颈

1.垄断的办学体制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构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企业纷纷剥离社会职能的政策背景下,许多行业企业主办的职业院校划归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职业院校与企业分离,瓦解了我国原本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重构了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有办学体系。但这种办学体制渐渐脱离了产业和经济发展,使产教融合存在天然的隔阂。

2.利益诉求差异

企业和学校的各自利益需求是最大的驱动力。产教融合本质上是基于各方共同利益的融合。合作的纽带必须顾及各自获益。企业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只有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才能深化融合。高职院作为事业单位受国家财政拨款,学校的利益诉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及就业等人才培养;企业关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除了希望获得人力资源支持外,更希望在技术攻关、产品开发、职工培训、产品推广等方面获得支持与帮助。利益诉求不对焦,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定位上是不一致的,导致合作是浅层次的以“关系”维护的合作。

3.激励机制欠缺

公办高职院以生均经费划拨,学校获得的财政经费多寡只与学校的办学规模直接相关,与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程度等内涵建设、社会服务情况无关。考核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

4.深层次改革制度建设不到位

高职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深水区”,即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关系层面的探索后,到必须破解体制和制度机制障碍——教育与生产的交叉制度。

5.红利不明显

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依赖财政补贴,对外服务动力不足,对外技术服务、开展社会培训收入几乎为零,教师收入不高,老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欠缺,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制度设计不合理。

四、基于混合所有制的产教融合平台构建

构建混合所有制多融合现代企业是高职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混合所有制即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建立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我国职业教育为什么不能实现德国“双元制”模式,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关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构建“校中企,企中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使企业和学校形成持续紧密的、产权清晰的契约合作伙伴关系。

1.产权清晰

主要有明确的产权主体,对相关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有清晰的产权边界;厘清产权关系。企业(行业)、学校主体的角色定位越准确、职责界定越清晰,各自作用发挥越充分,产教融合成功的概率越大。根据各自的利益诉求构建产权清晰的经济组织。根据双方主体的需求确定股权结构,企业出资、技术、研发、管理团队按市场价格资本化,同样学校出土地、研发团队、师资、人力资源等按市场价格资本化,按照出资比例划分股权结构,做到产权清晰。通过多渠道融资并聘请专业管理团队打造一支精干的管理团队对企业进行运营管理。

2.权责明确

就是出资者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企业行使自主权必须依法维护出资者权益,对出资者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而不是损害出资者的权益。产权人的权力要到位即拥有所有权及在产权约束没有分解前提下的支配权、占有权和收益权。

3.管理科学

即管理的科学化。管理致力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核心是激励、约束机制。企业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吸收、引入、创造、融入企业管理中,管理是否科学最终依靠管理的经济效率的高低判断。

4.法人治理结构

对于公司制企业来说,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为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责、权、利相互制衡以使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立的结构性制度安排。

5.进退机制

按照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股东进退机制有着明确法律规定。学校承担重大教育主体责任,为了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学秩序的正常化,参股的企业退出,学校有权收购合作项目,学校有优先购买权和共同出售权。

6.校企分开

学校和企业都不直接参与公司的运营,直接聘请职业管理团队,在董事会领导下自主经营。

7.合作伙伴选择

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和目标需要,选择行业影响巨大、产权明晰管理先进和规模较大并有强烈意愿合作的企业。

8.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管理层、员工拼搏进取。

五、混合所有制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对政府、企业和学校都有着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层面开放新的市场、扩大资源规模总量,占领新兴市场、新动力源、新的人才储备,促进企业资源集聚和创新[5][6]。

学校层面优化和整合资源,扩大增量资源优化存量资源形成资源效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培养一流的双师型队伍,打造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甘元玲.“政校企”三方合作平台的建设研究[J].亚太教育,2016(33).

[2]肖倩红.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1).

[3]杨鹏.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J].大学教育,2016(05).

[4]王丽华,彭述林,刘楠.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亚太教育,2016(33).

[5]李敏.校企合作视角下大學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6]刘家枢.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思考[J].职教论坛,2015(4).

猜你喜欢

混合所有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