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反脆弱视域的“95后”大学教育的思考

2020-03-18刘娜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美国大学脆弱性大学

刘娜

摘   要: 2013年首批“95后”学生进入大学后,展现出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特征,以内心脆弱为突出。本文分析造成美国大学“95后”学生内心脆弱的原因,同时基于反脆弱视角对我国大学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避免陷入思维固化陷阱,以实现大学教育目标。

关键词: “95后”   反脆弱   大学教育

大学作为集传承、研究、创造及融合文化于一体的高等学府,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的重任[1](5-10)。“95后”被称作互联网“原住民”,指出生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2013年首批“95后”进入大学为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情况。网络环境使“95后”群体有别于往届大学生,具有专属的心理认知特点。我国大学如何教育这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美国“95后”大学生脆弱心理认知特征及原因分析

美国大学生近十年的心理状况呈现急剧恶化趋势,数据显示仅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自我测评认为有疾病的男大学生增幅率达到126%,女大学生增幅高达150%。这一时期该群体患抑郁症、焦虑症甚至自残、自杀的人数都有所上升[2]。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95后”大学生内心更脆弱,任何细微变化都将引起心灵不适。主流错误认知观念对“95后”大学生心理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自愈能力。

(一)鼓吹自我感觉至上。“95后”大力推崇自我感觉至上的主要原因来自互联网普及下脸书、推特、照片墙等基于“上瘾模型”设计的社交媒体骈兴错出,在消耗孩子时间与精力的同时给每个孩子构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窄世界。过量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缺乏线下生活阅历,以“虚拟”沟通取代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联系,割断了自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导致孩子仅对自我产生极大兴趣而无法对社会产生兴趣。明显缺乏社会兴趣的学生对同伴的抗拒极强并且拒绝与他人合作[3](467-484)。进入大学后与人线下交流障碍会导致他们产生“被侵犯”的错误感觉,而这错误的感觉就是多种心理问题频发的诱因。以抑郁症为例,患者具有负面想法是引发负面情绪的普遍心理模式,错误认知承载错误的自我感觉会导致患者陷入负面情绪的陷阱中。而美国大学却以保护孩子的脆弱心理为由既未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与感觉,又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感觉致使其受困于错误的认知与感觉中无法自拔继而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导致美国“95后”大学生群体心理状况日益恶化。

(二)认知世界“非黑即白”。美国大学校园中出现从崇尚言论自由到限制言论自由的奇怪现象,学生也从言论自由捍卫者转向限制言论示威者。学生以观点分歧为由要求校方以删减课本内容、撤销讲座等方式确保自己的观点战胜其他观点处于正确主流地位[4](27-110)。造成这一认知现象的原因与“95后”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密不可分,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95后”交流的门槛,语音、表情包、短视频取代了需要深思熟虑措辞的打字工序以至于极大地压缩了思考时间。社交媒体的兴起降低了“95后”发表言论的门槛,无限制的发布条件无法教会他们谨慎深思。爆炸的信息不断冲刷“95后”的注意力,导致除非刻意关注否则只能触及表层信息。表层信息、鲜有思考搭配认知偏见就形成了无法认识世界多元复杂的“95后”群体。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不同认知偏好的群体筑起了一座高墙,减少思想交锋与融合的机会。

(三)“玻璃心”必须捧在掌心。美国“95后”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误入过度保护的禁区。那些在生活成长、学业辅导、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同伴交际等各方面过度关注的“直升机父母”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脆弱。大学教育本应该通过“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训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美国大学却为了所谓的安全选择反其道而行之。美国教育系统普遍认为“95后”如瓷娃娃脆弱,任何困难都是致“脆”源,于是选择了更极端的方式将一碰就碎的“玻璃心”严格保护起来[4](27-110)。“95后”在家庭和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接受自我本脆弱的暗示,拒绝接受任何小的伤害,认为那些伤害他们的只会让他们更脆弱。从深度层面来讲就是拒绝成长的表现,个人不成长相当于将孩子直接放入成年人的世界,自然会呈现出空前焦虑与脆弱状态。

二、反脆弱内涵及反脆弱系统的构建

美国“95后”被网络、家庭及学校共同影响成了脆弱的一代,美國大学面对这一脆弱群体做出的错误抉择使得美国大学教育陷入了新困境。美国大学已经爆发的教育问题是对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预警。面对”95后”我国大学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一)脆弱的对立面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将事物按照脆弱类、强韧类、反脆弱类进行三元划分,最左是脆弱,中间是强韧,最右是反脆弱,可见脆弱的对立面不是强韧而是反脆弱。脆弱类偏爱稳定环境与可预测事件,在变化的环境中易被摧毁;强韧类对环境依赖性低,环境万变他不改变;反脆弱类偏爱波动环境,波动越强越能茁壮成长[5](55-61)。反脆弱类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的定义来自脆弱性这一明确的概念却与之完全相反,相比于在环境波动中保持事物原状的强韧,反脆弱能让事物变得更好,例如当我们身体中的免疫系统在受到病毒侵扰时既不会被全面摧毁又不会保持原状,而是会在与病毒抗争时获取抗体增强免疫力。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与之如出一辙,可我们却在否定其反脆弱性的同时举起自以为是的指挥棒以减轻压力和波动性的愚蠢方式把孩子放在温室中,导致这代孩子愈加脆弱。

(二)主动构建反脆弱系统。校园具有稳定、有序无风险的属性,可社会却充满随机性、波动性、不确定性,只有主动构建反脆弱系统才能有效规避未来所面对的风险。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者,非为以往,为非现在,而专为将来。”大学教育作为校园与社会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反脆弱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构建反脆弱系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辨识那些你无法打败的“敌人”,例如“95后”深受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的侵害,这些集结了无数人智慧设计的让用户上瘾的产品就是无法被打败的“敌人”。此时要做的不是与之死磕到底而是主动从脆弱的环境中抽离。第二步接受抗压训练,人在遇到压力时身体会过度反应出现反脆弱性,这一现象被称为过度补偿。压力下催生的反应信息成为推动个人全力以赴到达极致的动力,适度的压力训练有利于增强反脆弱性。第三步“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拥有专一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对抗随机风险,尽可能多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增强反脆弱性。最后一步运用“杠铃”策略增强反脆弱性,可以通过主动犯小错误承受小伤害来磨炼自己的心智。适当置身于小问题中可以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和对学习的热情。

三、大学教育启示及发展建议

(一)教育启示。美国大学教育错误地将孩子划分在脆弱类中,采用严格的方式将其保护起来。学生被自以为的偏见言论伤到,那就成立“偏见回应小组”接收举报以约束言论自由。学生被与自己认知不同的观点伤到,那就为这些孩子准备“一边倒”观点的专场演讲。学生心理受到“微创”,那就创设一处“安全空间”用以疗伤。大学被“无菌环境”“温室”“安全气囊”等词汇代替,保护成为首要责任。那么当学生走出大学校门那一刻,被保护的“脆弱”能抵御风险吗?培养具有反脆弱性的大学生是大学职责之一。大学之所以作为校园到社会最后的缓冲地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林林总总的思想观点和最佳的心理锻炼场,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培养反脆弱性以实现平稳迈入社会的目标。构建具有反脆弱性的大学系统是大学成长之法。美国高等教育趋于以盈利为目标,年度总收入高达五千多亿美元。积极追求盈利背景下的美国大学将学生作为至上的消费者,学生需要安全就牺牲一切维护安全甚至安全本身。于个人而言,在“无菌环境”中培养的脆弱大学生该如何在充满未知风险的社会中找到所谓的安全呢?于大学而言,当大学持续向社会输入脆弱个体,则说明大学已腐化为脆弱系统,一个已腐化毫无抗风险能力的系统又如何能在社会组织中安身立命?可见认识学生属于反脆弱类并对其采用反脆弱教育是学生和大学脱困的必由之路。

(二)發展建议。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成为一体,社交媒体的流行影响了一代人。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95后”都具有普遍共同的心理特征。虽然是网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制造了脆弱的一代,但是本文只针对大学教育提出发展建议。

一,开设反脆弱教育课程适应社会需求。大学应将反脆弱在各个领域积淀下的经验和优秀思想加以选择整理融入学校教育。反脆弱教育课程可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交叉教学。以课程为载体、教学为途径引导学生抛弃错误认知,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大学应该是一个可以不断试错的场所,纠正学生对错误的厌恶情绪,鼓励学生主动试错。创设大量具有随机性的不确定问题和适度压力测试,将学生置身于低风险环境中面对困难挫折的同时经受较小伤害培养抗风险能力以实现构建反脆弱系统的目标。

二,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反脆弱系统。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和完整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6]知识本应是自由的,而大学教育却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筑起了一座座高墙,窄化学生认知的同时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校应设置对所有学生开放的各学科公共课以教授完整知识,给予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是构建个人学科融合的基础。学科融合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同时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的有机结合。多学科知识背景相比单学科知识背景下的个人更容易解决复杂问题并产生创新思维。换言之掌握多元知识与技能的人更具有反脆弱性,遇到未知困难时不仅能解决困难更可能在压力下迸发出创新。

三,自下而上建立“公司化学校”为学校注入波动性元素以增强个人与学校的反脆弱性。“公司化学校”是校园与企业相融合的产物,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将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班级管理制度,为稳定无压的校园环境注入不可预测因素与适度压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和抗压能力。目标不明是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缺爱等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相比于学校抽象的人才培养方案,“公司学校化”为学生明确了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反脆弱系统。这一结论在瑞士的“学徒制”中得以验证。瑞士作为反脆弱性最佳的国家之一,教育系统更倾向于职业培训而不是理论学习,以双元制学徒培训为主的教育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还带来了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自下而上建立“公司化学校”有助于个人、大学及社会构建反脆弱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2]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HERI)[EB/OL]. http: //heri.ucla.edu/heri-data-archive.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乔纳森·海特,格雷格·卢金诺夫.娇惯的心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5]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4.

[6]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美国大学脆弱性大学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美国大学课堂教学观察及启示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基于攻击图的工控系统脆弱性量化方法
基于电流介数的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课程服务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