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要求、新特征和新任务

2020-03-18董晓梅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高水平一带

董晓梅

摘   要: 研究我国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动因,以及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对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国际交流合作呈现出的新特征,有利于我们探讨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任务,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以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和高质量的国际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   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   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   大学职能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教育对外开放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一带一路”倡议和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赋予我国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大学借此契机顺势而为,不断强化发展能力、拓展教育职能,深度挖掘内涵,提高教育质量。因此,研究新时代我国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动因,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国际交流合作呈现出的新特征,有利于我们探讨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任务,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以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和高质量的国际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的产生

第一,大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大学的国际属性。任何大学都既属于本国,又属于世界。国际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Altbach P)曾说:“大学是一个具有坚固民族根基的国际机构。”大学的产生源于社会为保存和传播宗教文化、专业知识而对牧师、医生等人才的需要,欧洲国家之间的宗教和专业知识的分享和传播使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显著的国际属性;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师生跨国流动很普遍,使当时的大学成为“连接欧洲知识精英的中转站”;殖民主义时期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大学的师生国际流动更为频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会议、世界性学术机构等组织在各国大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学习越来越频繁。现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大学面向世界,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找出一些适合自己发展的办学模式和路径,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大学的国际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第二,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机遇。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对中亚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其中“民心相通”主要依靠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实施。新时代,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将大有作为,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促进大学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质量,輸出我国的优秀文化和教育,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三,大学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确立。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党中央首次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大学的“第五项职能”,印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职能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职能越来越被政府、学术界和大众认可和重视。

二、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动因

(一)知识的属性决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然性。

知识无国界,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文化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大学是生产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在本质上必然是世界的,是服务于全人类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彰显的程度会有所不同[2](14),但大学必然是开放的。因此,国际性是大学的基本属性,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必然的。

(二)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向的,是互相促进的。基于宗教和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分享,大学自产生之初就存在交流与合作。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伴随着社会对大学发展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得到强化。大学不断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发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大学逐步参与到国际交流合作的多个领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教育发展理念与体制的完善。因此,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三)“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我国大学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我国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除了受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影响外,还源于我国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导向。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服务“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开创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3]。2016年7月教育部牵头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这些政策的出台搭建了我国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指明了大学新的发展方向。大学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提高国际化水平[4](9),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领域的合作共赢。

(四)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大学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新时代,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大学需要以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自身内涵式发展,推动大学国际化办学和“双一流”建设。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9月,公布首批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目标是我国的大学和学科在一定期限内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前列。可以说,将中国大学办成世界“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标准。依托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国际交流与合作无疑是大学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和不竭源泉。

三、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的新要求和新特征

(一)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给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新时代对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1.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主动从国家大局出发开展战略谋划。

教育以服务国家为首要任务,大学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国家创新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的重要支撑作用;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只有依托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教育交流平台,才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正如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所言,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要“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开展教育、文化和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智力和科技支撑作用,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2.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必须有中国特色。

新时代,在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优势,因此,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必须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要求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大学的使命,也是大学的责任和担当,更是大学发展的独特优势。我国的大学文化来源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应该通过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彰显中国特色,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和优势的工程技术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例如,某国高速铁路引进了中国技术后,需要大量既懂铁路技术又懂汉语的人才。我国某大学联合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相关领域积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合作培训项目,输出中国技術及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3.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深入挖掘自身优质工程教育独特的办学优势。

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要坚持本校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只有依托于自身优势学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特色项目,形成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有效克服同质化倾向,有利于科学配置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中的资源。例如,某大学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北斗导航”走出去战略,利用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2017年发起并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顶尖高校共同建设北斗丝路学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卫星导航系统及相关技术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和产业的发展。

4.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要以高质量的教育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逐渐完善“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培养体系和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的质量标准,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办法,确保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国家建设需求的人才,才能使“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沿线国家的“官心”和“民心”,使“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地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可。

5.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并尝试建立中国体系、中国标准。

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要积极对接国际标准,逐步建立自己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网络体系,逐步规划并拓展“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网络布局,尝试构建一个能够体现多国利益诉求和多国主体认同并参与的专业标准和教育体系,并尝试建立中国标准。例如,中国高铁技术享誉世界,很多国家采用了中国技术、中国产品、中国标准。我国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联合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相关领域积极开展工程教育合作项目,建立与各个国家的多元交流与合作体系,在传授高铁技术的同时,建立高铁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职业标准等,打造中国铁路品牌,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声誉和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特征。

“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以往的大学合作交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策环境不同,必然呈现出新时代赋予的新特征。

第一,制度化和长效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要求,是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将国际交流合作的需求与学校在新时期的整体建设目标相结合,并以大学章程、十三五规划、国际化发展战略等文件确定,形成指导性文件,建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将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作为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长期发展的目标。

第二,整体化和系统化。大学职能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紧密结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职能依托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职能的发展而发展,又深化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职能的内涵,促进大学这些职能的深入发展。可见,国际交流合作是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整体工作目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国际交流与合作必然要融入学校工作体系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多元化和网络化。“一带一路”倡导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及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理念,促进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改变以往“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使国际交流合作主体多元化,联合国内外大学,充分发挥各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建立多校联合的大学联盟形式与各国大学开展多边的“区域联盟合作”越来越普遍,主体的多元化使合作项目教育价值随之多元化。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由以往的单一实体演变为实体和网络兼具,出现了网络校园等虚拟教育体的形式,使各国大学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效率更高,范围更广。

第四,国际化和可持续化。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流动,加速了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国内外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有利于探讨并解决环境、能源、贸易发展、种族、和平等世界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各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

四、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任务

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异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点是:我国已建立了一个基本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具有中国的本土特点;中国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过渡阶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决定了中国人力资源需求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理工类在校学生约有一千万人,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举世无双;中国教育的发展在沿海大城市与偏远地区存在巨大的不平衡;中国的工程教育是由强大的政府主导的[5](2),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结合我国工程教育的上述特点,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秉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互动的过程中,探索在我国这样一个与全球各国发展阶段与发展状况相比具有独特性的国家,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工程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做好规划,寻求长效合作。

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要紧密围绕国家和地区的需求重点,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发展特色,制订本校的国际交流合作长期规划,合理布局国际交流合作的网络,寻求和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合作伙伴,建立长期有效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二)发挥优势,打造中国特色工程教育。

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要求的人才规格各异,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要从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与中国人力资源的本土特色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改革途径中,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在“全球”和“本土”中不断调整,以达到平衡,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中国特色工程教育[6](10-12)。我国在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实现平衡,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能适应全球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三)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新时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工程的新变化,高等工程教育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第一,工程向“系统化”发展,诞生了大工程、大尺度工程、微尺度工程,具有系统集成的特征;第二,工程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的使命提上日程,工程教育必须关注自然,防止污染,改善民生,并对此负道德与法律的责任;第三,工程与企业的创业、科技的创新、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现代的工程师”,而且工程必须求真、求善、求美[6](10-12)。因此,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满足上述工程教育的变化特点。

目前,不同国家的大学专业最基本的内容差别并不大。比如,美国工程教育在做统计时,专业大类和我国比较接近,只是专业内涵不大一样,美国的专业大类相互交叉,灵活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内容[7](42)。因此,我国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在大类的基础上要有灵活的变化,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由课程的组合产生新专业,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四)加强教育教学和科研合作,做好人心相通。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并把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作为重点部署工作之一。强调“要通过教师学生友好往来等平台,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相关制度”[3]。

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按照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设置学科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研项目、双边或多边国际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一方面,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在國际交流中代言所在地区,为所在地区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宣传,促进双方或多方的互相理解。可见,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载体促进了人心相通,双方或多方只有在互相了解、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更广泛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五、结语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使命。“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我国的大学以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和高质量的国际教育为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服务。新时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迅速发展,正处在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总结和研究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功的经验,指导地方高水平工科大学开放办学,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内涵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文交流等方面综合发展,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健全对外开放办学体系,提高学校的国际办学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这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和迫在眉睫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EB/OL]. http: //www. xinhuanet.com/2017-10/18/c_1121819978.htm.

[2]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Z].http://www.gov.cn/home/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

[4]崔金贵.“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转向[J].高校教育管理,2019(5).

[5]余寿文.关于现代工程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的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

[6]余寿文.大学者,育才之谓也——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十议[J].高等工程教育,2011(2).

[7]郭伟,郭瑞.借鉴融合国外优秀经验   打造中国特色工程教育——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雷庆[J].世界教育信息,2017(24).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北京市社会哲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方高水平工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重塑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7JYB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高水平一带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国际交流与合作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