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应用性课程建设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0-03-18张艳丽王丹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张艳丽 王丹

摘   要: 本文依托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提高的特殊背景,研究应用性课程建设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与成效,为当前高校课程实现有质量、有特色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集中解决如何从本质上认识高校应用性课程建设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课程体系设计问题。以现代信息传播的载体多样性,即泛媒介的角度为切入点,理性分析泛媒介的工具属性与价值属性及在应用性课程设计方面的重要价值及应用尺度。

关键词: 泛媒介   应用性课程建设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设计

一、高校泛媒介应用性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

高校泛媒介教学这一概念是在当前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提高的特殊背景下提出的新理念,核心要义仍旧是课程体系的设计建设及人才培养问题。因此,首先要明确高校应用性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逻辑。根据高等教育的运行规律,对于高等学校而言,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效是通过社会评验育人成才的实际效果实现的。而育人的过程则需要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整体实现,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之间、专业之间划分彼此等级、谈及关联的重要指标。在专业人才培养框架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连接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没有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便无法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没有嚴格遵循课程体系建设的专业课程更是一盘散沙。以课程体系为原点进行分析,无论是对上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还是对下行的专业课程的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都处于中心枢纽位置。

高校的育人目的从根本上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具体实现的,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压力不仅来自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改革,同时来自大量信息的涌入使信息端接收的信息流量与和质量产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已被淹没在人才培养的历史浪潮中。因此,要实现应用性课程建设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互通,必须充分考虑多样化的媒介及媒介带来的影响。这正是必须明确高校泛媒介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原因。

有必要就泛媒介进行简要说明:泛媒介一方面指媒介意识,主要涵盖应用媒介的主体在选择、应用、效果预判等方面的思维意识,主观倾向性明显,直接影响高校应用性课程的教学成效。另一方面指媒介工具,主要指媒介多元、集合产生的媒介网格,以及由此产生的多样化的传播主体、效果、发声渠道等,这些元素影响着高校应用性课程使用媒介的灵活度与深入性。功利性使用、工具化滥用的教学显然是误区,如何规范出有效选择、科学使用的泛媒介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泛媒介的形式必须考虑带来的影响及成效,高校应用性课程的建设必须走出“为打造精品课而打造”“经验复制”的精神偏执,寻找当前应用性课程建设改革的核心点才是关键。

二、应用性课程建设体系的设计要点

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为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如何保证成效、避免教学经验被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亟须从课程建设的理念更新、媒介使用、观念改变、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探索当前的泛媒介课程教学,必然要对课程建设有新的认识,融入新的元素。特殊的时代环境给予高校应用性课程建设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将采用泛媒介课程教学的品牌价值凸显出来。因此,分析提炼媒介的教学应用价值,分析泛媒介在高校应用性课程教学中的利与弊,形成系列化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是必然的教学改革选择。这是一场时代的变革,需要高校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同行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不同角度“被要求”,学习效果从多角度“被衡量”;教师则需要全新认识泛媒介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要求,在建好课、打品牌方面做文章。

(一)巧借媒介,联通情感。

当前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高等教育在“困境”中主动迎战,如何在紧急的情况下不走弯路,快速建立一整套可行、易行的课程体系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以往课程体系的设计经验与当前课程体系设计思路的关系;在依托各种媒介实施课程时,如何产生区别于单纯线下课堂的授课效果;在众多媒介形式中,选择的标准与实施的效果评价如何衡量等。基于此,要系统梳理形成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即:媒介应用是当前高校实施应用性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此手段在科技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可代替性有限,属于刚性需求。由于环境的差别,以各类型媒介作为传播载体的应用性课程建设并不是被动地复制线下或混合式课程的应用方式,因此在当前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关注媒介带来的工具价值又要关注媒介背后的人文情感。厘清媒介的使用价值后要清楚,高校应用性课程的建设及授课行为必须有实际的项目,有真实的任务,同时在设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不能单纯考虑媒介为课程本身带来的价值。

情感是连接高校应用性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的前提,也是进一步实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教师在设计应用性课程的过程中更应关注媒介连接产生的情感关系,只有先奠定情感基础,才可能在授课中打破媒介冷冰冰的工具性,让学生体会到多媒介授课的必然性,让学生感知到这是在信息筛选中的实践成长,体会到在学习活动中尽管师生双方交流的方式有各种差别,但在知识传递、技能提升方面会更加深入。会因为这样的形式促使师生双方彼此学习、共同成长。这种共同参与教学的情感连接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替代的,是高校利用泛媒介进行多样化形式教学的宝贵经验。

(二)凸显能力本位,依托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

高校通过应用性课程建设实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彼此之间不断咬合,之间的耦合力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统一。要凸显实践性就必须在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明确一个方向,即:凸显能力本位,依托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

由于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高校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快速地展现学习的有效性,要充分考虑多样化媒介带来的便捷性,有机协调课程矩阵关系,通过可视化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而形成清晰矩阵的核心点在于关注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能力提升情况,以此为抓手系统协调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关系。当然,抓住核心点的同时还必须将课程体系的脉络展开出来,需要构成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式重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学科发展的特性,以行动为导向,提炼学科化知识背后的工作过程,快速地让学生获得实用性知识,掌握实践性技能,这样的重构既传承知识的规范化、深刻性精髓,又能有效地通过各类现代化媒介精彩地展现出来。由此,既实现了依托能力本位连接的课程体系矩阵,又展现了构成矩阵各个路径内在的工作成效。

(三)进行多平台、多维度、全过程数据化评价。

对于系统化评价而言,需要关注的是节点把控。高校在设计应用性课程的过程中要想保证预期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的节奏必须是“小步伐、高频率”。既能监测教师的授课效果,又能督促学生在平稳心态的基础上保证学习的劲头,设置多种形式、便捷灵活的考核,有助于师生更好地在实践中进步。

在设计考评指标方面需要关注的是,借用多媒介的平台形式,将指标点细化,但不能过于琐碎,并将典型的细化指标点融入小周期的考核中,既不会给考核方带来过多的压力,又便于被考核者在日常学习中把握自身学习的点滴变化,在及时调整方向或节奏上更有优势,通过多个角度、数据化运算的支持,让高校应用性课程体系考核有了更好的抓手,这也是现代化泛媒介的多样化平台为高校教学考核带来的便捷。

为更好地验证当前阶段应用性课程设计的理念,通过抽样调研学生样本做出如下反馈:通过抽取校内当前阶段应用性课程实施的后台数据,并通过大数据的后台分析可以发现,应用性课程设计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当前的应用性课程有深入了解,而不是“玩媒介丧志”,抓住大部分学生对应用性课程的良好诉求,借此通过大量的媒介资源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同时关注一些学生“打擦边球”的小心思,通过严格的过程管控,形成“监控天眼”,将学生的不良心思打消在萌芽中。通過调研可以发现,通过现阶段的应用性教学,师生结合应用性课程改革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占比高达92.3%,同时82.6%的调研对象表示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说明当前阶段的应用性教学及课程改革不是被动的,应用性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拥有较广泛的认知度,这在深入推进应用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面有重要意义。

这样的迫切现实激发着高校应用性教学的各位任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对应用性课程的实质认知深度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的具体技巧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间。伴随应用性课程设计改革的深入,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应用性课程改革的了解。应用性体现课程设计的技巧区别于线下课程,因此要及时关注应用性跨界课堂、科技互动手段的综合应用,需要教师形成团队合力,在应用性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将身边任务、校园任务、实习任务有机地融入应用性课程教学中,在互动中育人、在育人中授课。通过应用性实现育人,实现广泛的教育引导,发挥高校育人的实际价值。应用性课程设计的精神必须通过实际的应用性教学体现出来,这样宏大的应用性教学态势必然对未来的应用性线下及混合式教学提出新的思考。

通过调研发现,校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明显,说明学生对校内导师在教学质量、应用性授课技巧方面有较大认同,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的应用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仍旧关注各类型的学习实践活动,希望通过广泛的媒介获得更多样的应用性实践机会。同时,应用性课程的设计还必须关注学生互动式、案例式学习的形式,这是从线下实践教学中汲取的良好教学经验,同样适用于应用性教学活动。因此,要深入利用应用性的学生项目小组,增强教学的有趣性、实用性。学生在应用性课程学习上,仍旧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课堂互动形式感兴趣,提示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只有积累各类实践案例与身边故事才能更好地学习课程。学生对于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应用性视频课程的实践互动中及发挥自身能力进行模拟表演等有更多的期待,多多加入学生的主观诉求,多多利用应用性媒介的优势,才能让当前阶段的应用性课程设计有价值。

应用性的教学设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时间的控制情况,便于应用性教学实施的深入开展。通过调研发现,约70%的学生认为在应用性课程中付出更多时间分析处理相关学习问题是值得的,说明依托相应的应用性课程设计理念能够较好地指导当前疫情防控时期的应用性活动。通过大量媒介资源,以任务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并没有因为当前的特殊情况而损害专业理论的传递,反而寓真实活动于枯燥的纯粹理论讲授中,将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及学习热情较好地调动起来。学生通过各类应用性媒介更加活跃地动起来,这是教师愿意看到的景象。当然在选择任务方面要注重任务质量与数量,有效地安排各项进程及节点要求,促使学生既存在一定的紧迫意识,又获得良好而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通过综合统计分析发现,在当前应用性教学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提升,表明学生能够结合各类应用性资源,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实践,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巧妙设计实践锻炼项目,要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专业技能能力及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能力,必须将应用性课程的优势体现出来,通过媒介交互、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平台形式,让学生在应用性虚拟情境中“真刀真枪”地演练,仿真化的媒介环境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真实感受。

三、结语

本文从高校泛媒介应用性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及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角度进行研究,并非锁定某一单一媒介形态进行研究,因此适用性更广泛,总结出相应的设计“套路”,内容涵盖全面。力求通过对泛媒介高校应用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效的研究,为特殊环境下的高校课程建设、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穆广杰.基于OBE理念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科学咨询,2020(4):12-14.

[2]杜学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2020(4):10-15.

[3]周玉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现状、矛盾与转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3):14-37.

[4]吴爱兵.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山东化工,2020(13):178-179.

[5]金佩剑.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234-235.

[6]牛四强.遵循工程认证逻辑,全面重构培养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202-203.

[7]李国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4):24-25.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科教协同模式的高校工程教育拔尖人才“浸润式”培养策略研究(编号:GJB132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