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评价的实然、应然及路向探究

2020-03-18朱转云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路向趋势

朱转云

摘   要: 师德评价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师德发展的基本路向,提出当前师德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及评价结果运用等角度,提出构建师德评价体系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师德评价   趋势   路向

教师作为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从不缺乏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但总有人游离于规范之外。当前,师德失范事件偶有发生,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往往通过道德规范这一载体表达,道德规范约束力的不到位会引发教师行为的偏颇。优化师德评价体系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提高师德水平必须发挥师德评价的杠杆调节作用。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要主动积极构建体现新时代教师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由谁评价、如何评价等关键问题,引导多方利益相关者合理看待教师的职业伦理、价值诉求和道德困惑。

一、师德发展的基本走向

师德主要由社会层面的道德要求和个体层面的道德品质两部分组成,注重师德实然境况的转向和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师德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动态发展的范畴。

1.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师作为一项助人的职业,师德是教师工作的“根”与“魂”。相当于普通大众,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更好的期待,期望教师成为道德上的“圣人君子”,教师要具备一种优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学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师与学生在学校场域下具有强联结,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之材,道德水平、精神质量影响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师德作为教育活动的规范准则,随之社会的发展,应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创新。因时代发展,教师素质结构发生了变化,“德”成为教师素质的主要衡量指标。从发展趋向上看,师德建设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服务,师德师风主动寻求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化。

2.体现现代教育伦理精神

师德作为教育道德之应然,体现着全社会对教师行业的价值期待,对教师个体行为的选择起着导向作用。在当下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师德建设要充分彰显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实现由传统师德向现代师德的转型。师德作为现代教育伦理精神的道德彰显,体现了现代师德对传统师德的扬弃。师德理想作为一种应然的价值导向,督促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总结反思,推动师德发展境界不断从实然迈向应然。师德评价同样可以对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进行过滤筛选,让教师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学会消除道德上的焦虑和困惑。

3.向教师专业伦理延伸拓展

当前,师德价值观念呈现出由拓展性师德向专业化师德、崇高师德向底线师德转化、理论性师德向实践性师德的发展趋势。师德广度从传统职业道德向专业价值伦理延展。教师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教师个体道德作为实然的道德具有现实存在意义,教师自觉将追求高尚人格和至善境界作为价值目标。教师专业发展引发公众关注,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新动向。从普遍意义上看,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专业技术、专业精神显得愈发重要。师德作为规范教师行为的标准,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要求,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高校师德评价的现状分析

师德评价是对教师的师德现实表现与社会的师德价值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进行善恶判断、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以维护道德规范、促进师德从实有向应有转化。师德评价既是对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整的有力手段,又是改善师德状况,引导和激励教师道德发展的基本方式。

1.价值导向:师德评价唯质量论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衡量教师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业务素质,重业务、轻师德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普遍存在。在评价过程中,往往理论上重视、实践中轻视,师德往往是制度文件上的“硬指标”,在实践落实上成了“软任务”。现行考核对考核周期内的师德状况关注较多,但对如何引导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育人能力素质等方面关注不够,未能以长远发展规划将考核评价与教师道德发展联系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为了完成学年考核工作任务而考核的功利倾向。评价沦为简单、机械地完成工作,随后给教师一个模糊的评价,为教师的聘任、职称评定、评优等提供可能的基本参考。现行考核多以评价教师个体道德状况为主,对师德建设全局涉及偏少。对有效解決师德中的凸出矛盾,找准提升师德境界的努力方向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2.标准单一:师德评价难以操作

从整体范围看,我国至今没有一个标准齐全、内容合理、操作性强的师德指标体系,对于师德评价到底要评什么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师德评价的标准中存在“天花板”和“地板”倾向。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师德评价考核指标设置上没有按照教育部意见给予细化、量化,设定的评价指标过于空洞、宏观,习惯以统一标准和规范要求所有教师,导致得出的评价结果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把教师师德评价等同于教师评价,对德的评价等同于能、勤、绩等的评价,制定出的指标偏细、偏小,偏离了师德评价的本真。从整体来看,师德评价在标准具体化和程序规范化上尚有欠缺,呈现出的评价结果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已有评价标准中,师德水平的高低不好直接界定,师德评价的区分度偏低。一般情况下,如果教师没有太恶劣的言行或教学事故,那么基本认定为优,评价考核的层次性无从体现。

3.价值功能:评价结果运用不当

师德评价工作是具有综合效应的社会活动,教师接受师德评价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过程,评价过程中他们的心态、行为都会发生变化。当前,师德评价中过于看重师德评价的甄别功能,主要是对教师已有师德品质进行评定,忽视师德评价对教师潜能的激发及不当行为的纠偏。考核指标过多关注道德本身,与教师教学科研联系不够,同时受个人素养、信息来源、刻板印象等因素影响,容易导致考核结论不够科学、准确。在反馈考核结果时,教师经常会有异议。受好人主义影响,导致教师考核评价难以划分,评价往往难有实质性作为,且一般情况下,教师考核评价在等次上高度趋同。当师德考核评价结果应当发挥作用,并与评优评先、职称聘任等工作联动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师德评价的甄别和激励功能被大幅削减。

三、师德评价应处理好的关系

师德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师德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宽泛,师德评价应该构建起一个闭环系统,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界定及实施和评价结果反馈落实层面持续跟进,扎实做好师德评价各项工作。

1.评价主体:谁来评价

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对师德的整体状况和真实状况给予更恰当合理的评价。从人员构成上看,师德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本人及教师以外的他者。师德是众多职业道德中的一种,主体性和自律性作为道德的内核,意味着道德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强制守德转变为自觉守德,才能完成价值的超越。道德的自律性决定了教师本人是师德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上的优缺点,利用自我协商对话,实现自身价值目标。教师之外的他者是师德评价的重要力量,可在多方参与基础上进行师德的全面评价。领导评价不作为他者评价的唯一路径,但可以为师德评价提供重要的参照和依据。教师具有道德评价的意愿和能力,同行之间彼此熟悉、相互了解,能掌握评价对象的思想动态、行为状态,师德评价营造专业发展气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础关系,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通过反馈个人意愿和利益诉求,为教师找寻师德提升方向提供价值参考。

2.评价方法:如何评价

现代评价理论认为,凡是客观事物包含质和量的规定要素,这是开展定性与定量评价的逻辑基础。道德既包括内在品质,又有外在行为,对师德评价要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在具体操作层面,教师的道德行为是外显性的,为定量评价提供了可能,应依靠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对师德行为、师德规范进行量化。教师的道德情感、品质、责任是内隐性的,适用于采取定性评价的方法。评价为教师的发展服务,师德评价除具备管理育人价值外,更关注教师个体职业道德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其中,发展性师德评价机制主张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教师的自觉发展,助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这种评价以发展教师个体为基本评价,强调教师的价值实现,构建目标、过程、反馈和发展相统一的闭环式评价系统。

3.标准内容:评价什么

合理确定师德评价的标准和内容是师德评价的关键所在,因为直接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如果评价标准和内容过高,容易导致泛化,但评价标准和内容过低,易发生窄化。师德评价标准和内容可以让师德由“虚”变“实”,成为实实在在的、皆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制定标准和内容依据教师的职业特点,把握师德的内涵和要义,围绕教师这一助人职业的特质,紧扣教书育人使命,把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作为基本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和师德传统。新时期师德评价指标框架应包含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两个方面,评价体系应全面包含能力、态度、业绩和潜能等多方评价,应将工作表现、业务发展、政治表现、关爱学生、群众基础、廉洁从教等纳入师德评价体系。同时,师德评价要有继承性与时代性。弘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等教育伦理思想,在师德评价内容中给予充分肯定,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规律,丰富师德评价的内容。

4.跟踪问效:反馈与落实

师德评价不是为了给教师下结论,而是分析找出师德评价中存在的矛盾,及时矫正教师不良行为,从而实现教育善的本质。要发挥目标导向作用。推进师德建设最终要实现教育善的本质,确定不同层次目标的意义和作用,明确高目标的激励意义,低层次目标的约束作用,利用师德评价对师德养成进行反馈及调节,将教师的道德言行与师德标准进行对比,通过分析、综合作出判断进行反思、奖惩。评价结果执行要坚决执行。充分发挥师德评价结果在职称晋级、职务提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的作用,全环节、全过程把师德评价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中。各项荣誉的前提和基础依据是师德师风。真正发生师德问题时,顾忌对学校的影响和声誉,部分高校往往采用“冷处理”或弱化处理的方式,奖优罚劣是刚性的,要执行起来,同时建立并执行末位淘汰制。完善师德建设保障机制。把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体系,及时更新完善相关制度,以完备的制度明晰教师行为规范,强化制度执行力。

参考文献:

[1]糜海波.新时代师德评价与师德建设的应有维度[J].伦理学研究,2018(2):117-123.

[2]郭勤英.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的评析与重建[J].教育与职业,2018(1):75-77.

[3]肖赞.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几点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8-131.

[4]黄丽贞.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完善师德评价机制[J].大学教育,2012(3):77-79.

[5]糜海波.社会转型背景下师德评价的原则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7(2):63-66.

[6]鄭秀明.关于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版),2013(6):100-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双一流建设环境下高校师德建设机制探究”(GJS-XKT1814)、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级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定位与思路探析”(XC21901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有效沟通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究”(B-a/2016/01/1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路向趋势
“三个务必”的逻辑结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向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近现代报刊翻译理论资料整理的路向及价值
初秋唇妆趋势
解释学、实证化、形式化:当代辩证法研究的三个发展路向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去编”大趋势
趋势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