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理论魅力,培育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

2020-03-18赵阵郭勤章林飞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实践

赵阵 郭勤 章林飞

摘   要: 培育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理清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逻辑。要阐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讲授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史观等内容,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奠定理论基础。要讲述自由全面的发展目标,未来社会是人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明确价值遵循。倡导树立科学的实践理念,引导学生立足现实勇于实践,自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信仰探索方法路径。

关键词: 共产主义   信仰   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通过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学生掌握这一科学理论的体系、内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体现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上。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世界观、认识论、社会史观等内容的学习在于掌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人类社会未来必然经过社会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即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高级形态。建立人人都能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主旨,培养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和基本价值追求。

一、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奠定理论基础。

提及信仰人们通常将其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最常见的信仰形式,但是人的信仰并不只出现在宗教领域。人的信仰可以分为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宗教信仰过于强调确信甚至忽略歪曲可信,是以非理性因素为主导建立的信仰,科学信仰是可信与确信的有机统一,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信仰。无论是科学信仰还是宗教信仰对于主体的行为都具有重要的规范引导作用,一方面主体能够从信仰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以不可遏止的状态追求信仰目标,另一方面主体会将坚信的基本观念与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转化为使自身客观化的实践活动。就实践效果而言,由于科学信仰建立在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基础之上,相较于宗教信仰而言科学信仰能够更好地激励主体改造客观世界。

若要树立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则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讲清楚,通过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为牢固的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人类的美好社会理想之所以无法实现关键在于这种理想只是人类头脑的产物,无法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契合,或者说人们无法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法看到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的社会发展取向是“善”的要求,从道德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以所谓的理性认知为基础构建未来社会,将他们的社会理想冠以“空想”头衔可谓实至名归。从根本上而言,他们的社会理想之中的“理”体现的是“理性”而不是“规律”“机理”,是主体按照自身理性要求规划的图景,而不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逻辑。共产主义是在遵循社会历史趋势和主体价值取向统一的基础之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是前提。重点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是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钥匙。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591)。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物质生产方式能够找到解开社会发展规律之谜的钥匙,通过建立科学的社会史观能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形态的基础。要明确社会形态更替的主导要素不是个人意志,也不是其他偶然因素,而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实现过程以两对基本矛盾运动为基本内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但是矛盾的原动力却在于人对自然界的现实改造,人类社会的存在必须有现实的物质条件,这种条件一刻也不能空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始终在增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总是在适应生产力的需要中不断发展并由此带动社会形态发生变革。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局限性的基本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成为生产力的束缚,因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而不得不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而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②(581)。通过系统讲授政治经济学原理,学生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代性、局限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趋势。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性,为揭示社会形态演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自然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讲述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明确价值遵循。

信仰体现于人的主观认识领域,是一种主体精神活动,人们在头脑中树立某种价值目标或精神标准,然后按照这种目标或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为自己确立了某种信仰。“信仰是人类精神的需要和创造,反过来,信仰又为精神能力的发挥与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充分适宜的条件”③(112)。在教学中一定要揭示共产主义信仰的意义与价值,即为什么要树立这个信仰,如果是因为共产主义的美好而成为信仰,就要揭示这种美好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动力,否则就会停留于口头而难以到达内心深处。

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理想,体现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与规划,立足点是“人”,美好是通过人的自由发展体现出来的。“共产主义是某种哲学原则的实现,哲学原则体现的不是特殊阶级的利益,而是所有人的利益,因而,作为哲学原则实现的共产主义运动也就不是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人的利益”④(25)。共產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首先体现的是对人的状态的预设,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最终体现在人的状态上。《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的宣言书,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一社会理想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5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本质在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整个社会所有人都能够实现自由发展。

在教学中要结合原著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进行讲授,使学生对这一未来社会状态形成感性认识并最终深化为理性认知。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勾画出的社会图景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⑤(537)。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从消灭私有制的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状态,如消除了城市和乡村、农业和工业、阶级和阶级的对立,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福利等。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高级阶段”是典型形态,它消灭了分工,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实现了全面发展,整个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增长而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其实,所有的描述最终都归指于人的需要满足和自由发展这一主题,所体现的是人的利益的最终实现。显然,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包括青年学生都存在各种需求难以满足的状况,也都有自己想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就是理想信念赖于信仰的生长空间,要引领学生们树立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将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个人信仰建立于造福社会基础之上,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⑤(216),共产主义通过消灭私有制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个人应该能够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找寻到自己的意义与价值,也能够从中获得美满与幸福。

三、倡导树立科学实践理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信仰探索方法路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容易产生疑问的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问题,最常见的是不能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导致机械决定论、机械形态论等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自然社会史”,社会虽然是由人及人主体性活动构成的,但是它的发展演变却如同自然界一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类社会形态更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但是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新的机械决定论,一种由科学性带来的决定论。自然科学揭示的自然世界运动规律具有必然性和确定不移的趋势,对比而言,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也应与之相仿,才能体现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如果是这样,那么共产主义社会无论如何都会到来,坐等其自然实现岂不是更好的选择?有的机械地套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就必须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典型形态这一基本规律,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都是机械地理解唯物史观理论,说到底就是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即实践的观点。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⑤(502)。人们将这一句话作为马克思的墓志铭,概括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领域的革命。这一句揭示了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及三种世界的存在状态,第一层次存在状态是自在世界,它不取决于主体的观念,整个世界的存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广延性。第二层次存在状态是认知的世界,人在观念上再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显然这个新的世界并不是自在世界的翻版或镜像,而是主体选择和建构的产物。第三层次存在状态是改造的世界,人按照主体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使其满足主体的价值标准成为一个人造的世界。显然认知的世界和改造的世界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经过了主体的价值选择,包含了主体的价值判断。共产主义的世界显然是人们创造出的新的客观世界,它必须以自然世界和现实的人为基础。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规律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规律,它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进一步实践,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关于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美好理想是建立于人的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的,脱离了实践是无法论证其合理性的,人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有明确的方向路径,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实践理念,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要体现于当下的具体行动之中,要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美好的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有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支撑,人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必须以之为基础,否则“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⑤(538)。相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根本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满足全体人民需求的物质精神财富,这一切的实现都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都与具体现实的社会劳动紧密相关,如果仅仅停留于头脑中、思想里,那么共产主义就成了海市蜃楼。

毫无疑问,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与实现共产主义有差距。对于这种情况,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知。一是明确共产主义实践的过程性。经典作家从未将共产主义的实现看作某个事件点,而是将其看作“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⑤(527)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绝非朝夕之功,也难以一劳永逸,而是不断地发展进步,是人对至美社会的不懈追求。如此,第二个方面的认知至关重要,那就是要在实践征途中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把‘不朽的根据归结为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无限性,因而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个人就能超越自我、获得有限生命的不朽价值”⑥(5)。在个人信仰追求上,共产主义信仰超越了个人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升华为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对自我的超越与扬弃,体现了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注释:

①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②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冯天策.信仰的本质与价值[J].哲学研究,2006(8).

④王金福,庄友刚.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義——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的转变[J].哲学研究,2006(11).

⑤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⑥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国防科技大学本科和任职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法研究》(U2020001)。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实践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