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赵鼎诗中的“舟船”意象见其生命体验

2020-03-18李曦萌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生命体验诗歌

李曦萌

摘   要: 赵鼎诗歌中含有大量的舟船意象,其舟船意象一方面是基于赵鼎南渡时期的真实经历而形成的纪实描写,另一方面是依托舟船意象的特点而产生的精神层面的思考,由此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其舟船意象所具有的纪实性与寄托性有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 赵鼎   诗歌   舟船意象   生命体验

《易·系辞下》言:“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1](576)舟作为古代出行的必要工具,具有沟通南北的重要功用。《物源》称:“燧人以匏济水,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楫,颛顼作蒿桨,帝喾作柁橹,尧作维牵,夏禹作舵,加以篷碇帆樯,伍员作楼。”[2](32)舟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多以实用功能为主。《船赋》曰:“立成器以备用,因垂象以造舟。济迅波之绝轨,越巨川之湍流。运重固之滞质,虽载沉而必浮。且论器而比象,似君子之淑清。外质朴而无饰,内空虚以受盈,不辞劳而恶动,不偷安以自宁,且其行无辙迹,止无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驰奔。”[3](254)舟不仅具有物质方面的实用功能,更因造型别致,在精神层次上有多样的象征,其蕴含着质朴淑清、内虚以盈等君子的品质,也有着比德而出的内在意蕴。舟船由日常生活进入文学世界,诗歌中舟意象颇为常见,或乘舟嬉游,或野舟自横,或孤舟漂泊,舟的内涵意蕴不断扩大,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内涵。正因其多样的文化意蕴,才被诗人多加吟咏。

赵鼎现存诗歌创作296首,词作45首,涉及舟意象包括用“舸”“小艇”“孤帆”“疏篷”借指“舟”的诗歌共有46首,词作4首,分别占比16%和9%。舟意象不仅展现了赵鼎眼见之景,更流露出了赵鼎蕴藏之情,在其诗中以舟船勾勒出行径之迹,也言其寄寓在孤舟飘零中的生命体验。

赵鼎为北方人,在汴京沦陷后,逃往南方,舟船正是其由北入南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兵直逼扬州,企图一举吞掉刚刚建立的南宋政权。宋高宗听到金兵逼近的消息,只得带着少数人马逃过长江,到了杭州。《笔录》记载建炎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早,至昌国。同宗尹入见舟中。是日食时,御舟发昌国。先是,告报每闻御舟笛响,即诸舟起碇而发。御舟以红丝缨为号,余各以一字如参政即以‘参字,枢密即以‘枢字之类,书之黄旗之上,插之舟尾”。“二十八日,风不顺。舟人云,每岁尽,海上即数日南风,谓之‘送年风。是年末,元镇当始终在海道扈从”。赵鼎在海上漂浮的日子很久,且他所能见到的是御舟所行之处的景象,所以其船也是历史之船,在船行途中见证了一个时代变迁的历史。是年底,金兀术率大军继续南侵,于建炎四年(1130)正月,渡过长江,由建康到平江(今苏州)。此时,宋高宗又匆忙逃至会稽,在“去留”问题的讨论上,“扁舟航海”之策占了优势,宋高宗决定到大海中去避难。赵鼎正是跟随高宗南逃中的一员,“于是,扈从泛海者宰执外惟御史中丞赵鼎、右谏议大夫富直柔、權户部侍郎叶份、中书舍人李正民、綦崈礼、太常少卿陈戬六人……”[4](453)赵鼎此时已渐渐活跃在高宗面前,被高宗带上了南行的海船。

《尔雅·释水》中言:“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桴。”[5](234)舟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融入古代的礼制当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当中的“士特舟”是文人墨客独有的一道风景,他们是胸怀抱负的一群人,却自立于政治与民间。但在国家政权不稳定之时,为了保护政权,保全生命,暂时不顾古礼,实属无奈之举。赵鼎虽为政臣,但也有文人的敏感,士之特舟在他的身上表现为孤独与漂泊。不论是思北归还是避战乱,都与作为水路交通工具的舟船有了联系。赵鼎有关舟意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集中在建炎以来,在这之前可证时间的诗词仅存有5首。“扁舟未遂莼鲈愿,俗驾空贻猿鹤羞”[6](91)。(《冯翊次韵邵子文寄赠之什》)“只凭一弄渔舟笛,唤得凉飙渡水来”[6](108)。(《蒲中杂咏·披风亭》)“塞上亦知无马失,江边谁问有舟沉”[6](93)。(《再用前韵》)此时期赵鼎担任的都是低阶官职,在这几首诗作中,赵鼎流露的多是不被重用的失落与抱怨。“不如渊明此意俱悠悠,飘然不系之虚舟”[6](82)。(《乙巳二月初八日集独乐园夜饮梅花下会者宋退翁胡明仲马世甫张与之王子与林秀才及余凡七人以炯如流水涵青苹为韵赋诗分得流字》)“虚舟”意象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7](954)“巧者”“智者”因各有所图,而累尘劳一世,无能即无所求,在渺渺苍苍之间自由自在,这是庄子无为逍遥的智慧,对于在凡尘中不得志的人可以聊得宽慰。哲学层面上的“舟”丰富了“舟船”意象的诗学意蕴,它象征着诗人的人生命运,正如不系之舟一般,在宇宙之壑中随处漂流,找不到永恒的精神归宿。在宇宙自然的运转面前,诗人意识到个人的有限存在如此渺小。

一、“舟行历史”的纪实抒写

“甲马分诸道,舟车会此都。前王端有意,异世肯同途。人物风流尽,公私府库虚。百年馀故老,相遇涕涟如”[6](85)。(《围城次退翁韵》)自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围攻汴京至靖康二年四月十七日金兵俘虏徽、钦二帝北去退师,汴京一直被金兵围困。“人物风流尽,公私府库虚”备述金军掳掠之状。《会编》卷三十六引《靖康遗录》言:“贼之来,虽有少抄掠而不杀害人民。比去,所过皆残破,其所得汉人,并削发,使控马荷担,得妇女好者掠去,老丑者杀之。自京师至黄河数百里间,井邑萧然,无复烟华,尸骸之属,不可胜数。”[8](359)赵鼎在《辩诬笔录》言:“丙午冬,金人分两路渡河,直抵畿内。西自洛阳,东至南都,南自颍昌,北至大河,皆为金人占据,京师在数千里重围之中。仰视,但见青天白日,而道路不通,中外断绝。四方万里之远,郡县栉比,官吏享厚俸、兵级坐食衣粮者,不可以数计,而优□自若,无一人回首一顾者,安得所谓勤王之师?月余城破,敌分兵屯列城上下,瞰城中百万生灵犹机上之肉。”[6](160)赵鼎乘舟南下之时,故国蹂躏的残景深深刻印在赵鼎心中,舟是交通工具,也是逃生工具,带着满心忧惧,别了战火烽起的汴京,此类舟船是记录现实状况的载体。“鼎澧群盗如钟相、杨么,战舡有车船、有桨船、有海鳅头,军器有铙子,有鱼叉,有木老鸦。铙子、鱼叉以竹杆为柄,长二三丈,短兵所不能敌。程昌禹部曲虽蔡州人,亦习用铙子等,遂屡捷。木老鸦一名不藉木,取坚重木为之,长才三尺许,锐其两端,战船用之尤为便习。官军乃更作灰炮,用极脆薄瓦罐,置毒药、石灰、铁蒺藜于其中,临阵以击贼船,灰飞如烟雾,贼兵不能开目。欲效官军为之,则贼地无窑户,不能造也,遂大败。官军战船亦仿贼车船而增大,有长三十六丈、广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而岳飞以步军平贼。至完颜亮入寇,车船犹在,颇有功云”[9](1)。

赵鼎接触的舟船大多为战船,在对金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以抵抗金军的追击。赵鼎于战船之上,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面对金兵随时发动的进攻提心吊胆,在汹涌的波涛下,生存受到威胁,生命的状态极不稳定。他写道:“江流变血火连天,闻道舟行相后先。”[6](117)“舟子相叹嗟,示余子陵滩。……笑谓舟中客,何为争崄艰。”[6](80)赵鼎跟随的御舟多次遭到袭击,“建炎四年……先是,金人攻定海县破之,遂以舟师犯昌国县,欲袭御舟”[10](1184)。御史中丞沈与求曾言海舟入海的路线,“臣闻海舟自京东入浙,必由泰州石港、通州料角、陈贴、通明镇等处,次至平江南北洋,次至秀州金山,次至向头”[10](1268)。在舟行途中,遇到危险是“料角水势湍险,一失水道,则舟必沦溺”[10](1128)。舟船不仅面对自然环境上的沉船危险,军事上也面临金兵的追击威胁,船行海上并非出于昔日繁华和平之时的游玩、出行需要,而是为了保全生命,保全朝廷。海上的生命状态一直处于紧张之中,赵鼎在这期间官职虽连连升任,但得重用的喜悦在这滔天巨浪中都变得微小。

二、“舟行吾心”的情感体验

精神上的孤苦、身体上的顽疾都展现了一个落寞的赵鼎,其诗歌中多次出现孤舟、扁舟、叶舟、疏篷之语,意孤而象微,“酒阑月落孤舟起,便是江湖万里行”[6](97)。“可怜伧父双蓬鬓,长寄吴侬一叶舟”[6](95)。“扁舟泊清浅,落日涵空明”[6](79)。“万顷云波朝古堞,一蓑寒雨送扁舟”[6](95)。“空江月落东风冷,谁并孤舟一笛哀”[6](99)。“荡漾扁舟入渺弥,一夫摇橹疾如飞”[6](100)。“何必吴门变名字,烟江万里叶舟轻”[6](78)。这些诗歌大多作于建炎元年至建炎四年之间,正值赵鼎南渡之后,建功立业的辉煌时期,政治上可谓春风得意,却在诗歌上,具象化地表达自我内心的生命感受。舟船意象正是寄寓着赵鼎自我生命的孤独体验,精神上的痛苦。

“雪涨秦淮水,春生白鹭洲。洲前棹歌发,送此一叶舟。转柂起帆席,快甚谁能收。舟师拙于事,遂作中滩留。支撑莫动摇,喘汗徒呀咻。弹绳测河道,篙竿伺潮头。疏篷鸡栅低,兀坐如拘囚。仰羡双飞鹄,安得从之游。日落暮云碧,波光澹如秋。四顾渺无极,黯黯令人愁。黑风卷半夜,大浪掀中流。傲兀不能寝,取酒聊相酬。人生天地间,大海一浮沤。风水审如此,蛟龙应见求。未脱干戈地,敢为身世谋。醉酣还就枕,吾已信沉浮”[6](78)。(《舟行著浅夜泊中流》)这是赵鼎对乘舟经历的真实描写,舟停留在滩涂之上,船工辛苦地支撑以固定船体。在赵鼎的描述中,可见其所处状况不甚乐观,船上空间逼仄,赵鼎待在窄小的空间里,感觉自己像被拘禁,狭小的空间容易引发人的思考,赵鼎羡慕天上自由飞翔的鹄鸟,自身的困境与鸟儿的自由形成对比,更显其无奈。傍晚的落日与云连成一片,映照着水面,波光澹澹,赵鼎于小船之上四下环顾,心下却更加渺然,四周之空浮让人心生哀愁。海上的日子并不好过,要面对黑风海浪,面对着未知的风险,这种环境显然不适合就寝,只能饮酒以慰寂寥。“不知名的力量的巨大与人类的渺小无力的对比会使人产生恐惧感”[11](91),赵鼎所乘舟之小小空间在辽阔的海域面前变得更微小,此刻的这一小舟同赵鼎的失意无奈内外汇映,人与舟在这里结成了一个共同的情感的符号——孤独。“舟”意象将空间维度分成天、地和我,在时间维度上连接着过去、未来和我,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对事物的看法。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2](872)苏轼认为没有必要羡慕宇宙的永恒无穷,也没有必要悲悯生命的渺小短暂,因为归根到底,不在于宇宙是否永恒,在于个体生命如何认知自我的永恒。苏轼将重点放在认识客体如何认知自我上,赵鼎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苏轼的观点,但是他并没有承袭苏轼的乐观心态,而是在悲观心态中学会认知自我,带着凄愁。舟行海中,生存的不自由,躲避追击的仓皇都被放大,个体情感的强烈在更辽阔的空间面前变得不值一提。赵鼎发出“人生天地间,大海一浮沤”的感慨,现下人生的困境在天地的流转之间只是一叶小舟划过,个体存在相对宇宙而言不过是朝暮蜉蝣,客觀规律并不会因为外在影响而发生改变,现在身处小舟之上,并不能脱离这样的环境而实现自由。赵鼎面对着所见的广阔天地,仍然记得自己的境况,没有脱离干戈的侵扰,又怎么能只考虑个人的身世。在小舟的摇晃之中,赵鼎只能顺应人生当下之环境,生存于人世间,本就有诸多烦恼,虽然生命有限,但也要在生命的沉浮波动之中前行,宇宙无限能包容万物,生命有限有诸多不顺,但知无限才更能显示有限之珍贵,“吾已信沉浮”舟船在海中沉沉浮浮前进,人生亦是如此。

赵鼎后期用舟船意象寄托着求归的愿望,“坐叹空山落景催,几时江上叶舟回”[6](95)。“问我扁舟流荡、几时还”[6](195)。赵鼎北人南渡,一叶孤舟之上,所见皆波光粼粼,水阻隔了赵鼎与北方的联系,南方美妙的风土情致并未使其沉浸其中,在漂泊途中,其愈加思念北方的故土。船不仅连接了渺小的心灵与宇宙,更将赵鼎带回了北方,使其找到了身心的归处。

三、结语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月夜舟中》)舟船行进之时,桨橹摇曳之中引发诗人的诗思。赵鼎诗歌中的舟船意象基于舟船出行的实用功能,记录了其乘舟南下途中的风波艰险,舟船能将其带离北方,寄居偏南一隅,也能将其带回南方,所以舟船之上承载着赵鼎的归乡之思。舟船的特殊构造,狭小的空间让个体的情感迸发得更加激烈,赵鼎在逼仄的环境中与自我交谈,精神上的痛苦难以自适,心之所想在桨声灯影里影影绰绰,展现了赵鼎的精神世界,而这对了解赵鼎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明]罗颀辑.物原·器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韩格平.全魏晋赋校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顾廷龙,王世伟.尔雅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0.

[6]赵鼎.忠正德文集[M].李蹊,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徐梦华.三朝北盟会编甲[M].河池:大化书局,1979.

[9]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汪圣铎.宋史全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2]苏轼.苏轼文集[M].顾之川,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0.

猜你喜欢

生命体验诗歌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九辩》中的时空意识探析
文本解读教学需要生命在场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