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的价值及途径探析

2020-03-18付相华山东省泰安第十三中学271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学法教学方法

付相华(山东省泰安第十三中学 271000)

中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比较强,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紧密结合的问题。如果脱离生活经验,学生在理解知识点时,就难以快速抓住认知规律,导致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低下,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薄弱。相关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会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应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以生活教育改善“教、学、做”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实现“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基于此,文章深入研究中学数学生活化情境的应用优势及实现途径,以期构建中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

1.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生活情境围绕生活实际创设。对学生来说,这些场景、事物熟悉又亲切。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能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学生不会因为数学知识抽象性强、逻辑性强而产生畏惧心理或排斥心理,反而积极投身其中,深入研究。此外,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寓教于生活,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学好它,才能更好地生活,以此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有助于开发更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

生活中有丰富的资源,它们可以在经过适当的整理后,被转化为教学素材。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无时不变。无时不变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同时,无时不变的生活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让教师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让中学数学课保持与时俱进的新鲜感,让数学这门学科在学生眼中始终充满魅力。所以,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开发更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

3.降低数学的学习难度

在当下的中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学数学知识十分吃力,这与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强有关。而生活情境具有亲切感、熟悉感,且学生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熟悉、形象、直观的场景能够做到快速理解并掌握。生活情境教学法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让学生在联系生活情境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意识。这样当他们再遇到抽象的、有难度的数学知识时,能够通过联系生活来剖析理解。

4.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使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这是目的之一,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换言之,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学生不仅知道如何通过联系熟悉的实际生活解读抽象的数学知识,还知道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以解决具体问题。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育与生活脱节的局面,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1.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设计导入

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激趣,二是引导。具体来说,教师要保证设计的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充满期待和兴趣,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引进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应积极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给学生熟悉感、亲切感,从而发挥课堂导入的激趣和引导作用。

例如,给学生讲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而是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首先,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各种汽车的标志,如雪铁龙、奔驰、本田、大众、海马、奥迪等。中学生每天都会看到这些汽车标志,对它们十分熟悉。在学生的听课兴趣被唤醒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相信这些汽车标志大家都认识。现在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汽车标志,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认真观察并比较,最终发现对称性。接着,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出轴对称的概念,继而分析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讲解重难点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分析重、难点知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的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知识源于生活。数学书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这也为数学教师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提供了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时,针对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难度大的问题,可通过联系学生走路到学校的生活情境阐释数学知识难点。在课程导入中,教师提问:“我从学校出发,沿街向东走a 米,再继续向东走b 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两次行走的步数均为有理数,通过联系生活情境,学生得出答案,即两次行走的步数之和。然后,教师提问:“既然a 和b 都是有理数,它们可以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或零。大家思考一下,a 和b 的符号有几种情况?”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很容易想到几种情况:同为正数,同为负数,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以及两个数中的一个为零。此时,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将有理数的不同情况联系“走路”的生活实际:假设a 是20 米,b 是15 米,分别设计几种生活情境:(1)两次均从学校向东走,则a、b 同为正数,答案为两次行走的距离之和;(2)两次均向西走,两次均为负数,答案为-a、-b 之和;(3)a、b 中的一个为负数,则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先向东走20 米,后向西走15 米,或者先向西走20米,后向东走15 米,两次结果不一致。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指导学生通过分段划线的方式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拓展教学内容

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去开发,弥补数学教材的不足,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换言之,数学教材篇幅有限,承载的数学知识十分有限,若是教师仅依据教材上有限的知识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而生活中有丰富的资源,若是将其开发出来并有效利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新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当突破“教教材”的局限,学会灵活地“用教材”,即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应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众数与中位数》时,对于刚接触统计学的学生来说,众数、中位数的概念理解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教师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认知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位数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生活情境:“赵老板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赵老板和六个亲戚,工作人员有五名领工、十名工人和一名学徒。赵老板招聘一名新工人,小张应征报名。赵老板说:‘我这里工资很高,平均工资每月3000 元。’一个月后,小张找老板说:‘你骗了我,这里每个人都不超过3000 元,怎么可能平均工资3000 元?’”此时,教师展示赵老板及工人的工资总额和人数表格(如表1 所示),计算平均工资,并鼓励学生讨论:赵老板的说法是否欺骗了小张?平均工资3000 元是否准确反映了工人的平均工资?如果不能,你认为什么方法合适?教师提问后,学生纷纷发言。部分学生认为,平均工资是3000 元,老板并未欺骗小张;部分学生认为,因为3000 元不能客观反映工人的实际收入,老板的工资过高,所以所有人的平均工资都被提高了;部分学生提出,应当去掉老板和学徒的工资后,计算剩余工人的工资,而2190 元基本能够反映工人的实际工资。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继续举例说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既解决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数形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有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表1 案例表格

4.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设计课后作业

传统的数学课后作业多是书面型作业,内容、形式都很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往往抱着“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的心态,而不是真正投入其中,享受做作业的过程。这不仅降低了课后作业的价值,而且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排斥心理。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来设计课后作业,一方面唤醒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继续以“众数与中位数”课后作业布置为例。教师可布置作业:(1)如果你去找工作,你会如何了解工作报酬?(2)请大家到市场上,对一些产品的价格数据进行统计,利用本堂课学到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制订合理的购买方案。通过建立数学作业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能增强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唤醒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在促进学生吸收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开发更加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客观、深入地研究生活情境教学方法,利用这一方法设计课堂导入、讲解重难点、拓展教学内容、设计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教师所讲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学法教学方法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