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羟考酮对下肢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镇痛效果研究

2020-03-17刘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羟考酮椎管体位

刘冰

麻醉镇痛是舒适化医疗理念的重要内容[1]。随着医疗水平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下肢骨折行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镇痛对于减轻患者疼痛不适具有重要作用[2]。麻醉方式的选择受到患者代谢情况和生理状况的综合影响,尤其是临床为老年患者进行麻醉的时候需要慎重考虑麻醉药的使用剂量和给药方式,避免由于麻醉药物使用超标导致不良的医疗安全事故[3]。研究表明,椎管内麻醉效果较全身麻醉更好,麻醉方法更加安全可靠,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4]。下肢骨折导致剧烈的疼痛反应可以引起患者一系列情感及生理变化,影响麻醉过程中患者的配合程度和依从性,从而影响麻醉成功率[5]。本研究选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羟考酮对下肢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镇痛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研究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31~67 岁,平均年龄(45.5±7.2)岁;体重48~71 kg,平均体重(59.6±4.7)kg。对照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32~68 岁,平均年龄(45.7±7.5)岁;体重47~72 kg,平均体重(58.9±6.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为临床病史、症状体征符合下肢骨折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愿意承担相关风险及配合研究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严重的肝脏功能或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其他具有高度传染性疾病的患者。③合并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躁狂等精神障碍性疾病难以配合研究工作的患者。④合并肺癌、肝癌等可能影响研究试验结果的肿瘤性疾病的患者。⑤对治疗药物羟考酮过敏的患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⑦近期服用镇痛药物或其他成瘾性药物的患者。⑧符合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⑨合并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椎管内麻醉前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患者呼吸、HR、血压、SpO2等生命体征变化。

1.3.1 对照组 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椎管内麻醉。患者椎管内麻醉摆体位前5 mim 给予2 ml 的0.9%氯化钠注射液。随后进行麻醉给药,麻醉方法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定位于腰2、腰3 间隙,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回抽见脑脊液表明针道通畅,向蛛网膜下腔注射盐酸布比卡因后,退出麻醉针并置入硬膜外导管。

1.3.2 研究组 采用羟考酮进行椎管内麻醉。患者椎管内麻醉摆体位前5 min 给予羟考酮注射液0.1 mg/kg。随后进行麻醉给药,麻醉给药具体方法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T1、T2、T3 的MAP、HR、SpO2、VAS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VAS 评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MAP、HR、SpO2、VAS 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T2 的MAP、HR、VA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2 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3 的MAP、HR、SpO2、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MAP、HR、SpO2、VAS 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MAP、HR、SpO2、VAS 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T2 比较,a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现1 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出现1 例头晕,1 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骨折临床发病率高,常常导致患者活动困难和难以忍受的疼痛。手术是治疗下肢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及时的手术治疗复位固定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措施。临床上进行下肢骨折手术的过程中结合良好的麻醉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静脉麻醉等方法[6]。老年患者是下肢骨折的高发人群,该人群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包括合并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如心脏病、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敏感性,使得老年患者多数对疼痛的耐力降低[7]。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镇痛对于椎管内麻醉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患者椎管内麻醉对体位的要求较高,容易导致麻醉失败,不得不再次进行麻醉或者更换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等,延长麻醉时间,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治疗痛苦[8]。临床通过使用合适的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技术来达到降低患者疼痛的目的。羟考酮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同时具有μ 受体和κ 受体,该镇痛剂对于呼吸系统的抑制较少,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9]。本研究结果显示,T2 时段,研究组MAP、HR、VA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是手术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临床上继呼吸、血压、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特征。阿片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舒芬太尼、芬太尼等,这些药物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常常表现为嗜睡、呼吸抑制等,一定程度上影响麻醉苏醒质量。虽然全身麻醉也是骨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但是全身麻醉的苏醒期质量控制要求更高,苏醒初期麻醉深度的减弱容易导致患者对外界刺激敏感度增高,镇痛不全可以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影响术后生命体征的平稳和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羟考酮是一种μ 受体、κ 受体阿片类激动剂,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内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并且对κ受体的激动强度更加明显。羟考酮可以直接对血管平滑肌产生作用,降低血管张力,减少组胺释放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羟考酮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感,对于处于骨折疼痛中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效果,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下肢骨折较身体其他部位较难固定,操作较为繁杂,在缺乏有效镇痛的情况下患者容易因为体位变动加重疼痛导致患者心脑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效减轻患者麻醉体位摆放时的剧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提高患者手术舒适度和麻醉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羟考酮虽然优势众多,但临床上关于其使用的最大给药剂量缺乏统一标准,而且具体镇痛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从而需要完善进一步的研究,进一步保障该药的用药安全性,避免由于药物使用剂量或者尚未明确的用药配伍禁忌导致用药相关安全事件的发生。T 淋巴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尤其是其主要的类型CD4+T 淋巴细胞和CD8+T 淋巴细胞,作为一种异质性T细胞可以发挥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下调机体的免疫能力。有研究表明,羟考酮可通过抑制疼痛、降低炎症损伤等机制降低术后免疫能力下调程度,使患者获益。

综上所述,羟考酮对下肢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镇痛效果显著,患者VAS 评分明显降低,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羟考酮椎管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效果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羟考酮在妇产科手术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进展
盐酸羟考酮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盐酸羟考酮负调控LncRNA LINC01857抑制宫颈癌细胞Siha增殖、迁移及侵袭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