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植骨术治疗牙周骨下缺损的临床研究分析

2020-03-17金鼎杜暘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根面胶原牙周炎

金鼎 杜暘

牙周炎疾病是由细菌等原因造成的牙周慢性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疼痛和牙齿缺损[1]。临床主要采取消炎治疗,若治疗效果不佳,则可能引起牙齿缺失。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保留牙根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方法为牙周翻瓣术治疗,本研究在牙周翻瓣术的基础上,给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将胶原膜置于龈瓣和处理过的根面之间,阻挡牙龈上皮和结缔组织与根面接触,延缓上皮的根向迁移,使牙周前体细胞重新聚集于根面,依靠其迁移、分化、增殖,形成伴有牙周膜中穿通纤维的新生牙骨质、牙槽骨,从而实现牙周新附着[2]。现将翻瓣术牙龈修复术与引导组织再生术对比,并将其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作者所在医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20 例牙周骨下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牙周炎患者,均无其他科室严重疾病,口腔保持卫生。将其随机分成A、B、C 三组,每组40 例,每例患者取1 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 组男15 例,女25 例;年龄19~49岁,平均年龄(31.6±5.9)岁。B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0.3±6.0)岁。C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9~48 岁,平均年龄(32.8±7.1)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牙周炎病损为单个牙面,形成两壁或三壁骨下袋,PPD ≥6 mm,检查显示牙槽骨垂直性吸收,存在骨缺损,但缺损程度<60°。

1.3 方法 三组患者均行羟基磷灰石(HA)、医用组织引导治疗。

1.3.1 A 组 给予翻瓣术治疗。所有患者以改良Widman法行牙周翻瓣术,将病灶清除,并进行清洁和消炎处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保留牙龈,以保留患者牙齿咀嚼功能,彻底刮除病变组织,保持根面平整。

1.3.2 B 组 给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在翻瓣刮治的基础上,单纯在牙根及牙槽骨表面放置胶原膜。

1.3.3 C 组 给予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植骨术治疗。在无菌盘内将HA 与生理盐水混合后填入骨缺损区,加压成型,使其与周围牙槽骨平面保持一致,然后再覆盖生物膜。

于手术完成后应用抗生素,使用时间约7 d,同时给予患者0.12%的洗必泰含漱液漱口15 d,术后7 d 去除牙周塞治并拆线,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菌斑控制过程。经过对患者1 年的定期观察,了解其牙周骨恢复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口腔护理,使术区牙龈指数<2。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 年的牙周情况(GR、PPD、CAL)及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牙周情况比较 A 组术前PPD(6.81±0.36)mm,GR(1.26±0.39)mm,CAL(8.03±1.08)mm,术后1 年分别为(4.39±1.35)、(1.90±0.77)、(6.72±1.06)mm;B 组术前PPD(6.89±0.42)mm,GR(1.38±0.33)mm,CAL(8.41±0.97)mm,术后1 年分别为(3.03±1.35)、(2.21±0.59)、(5.12±1.13)mm;C 组术前PPD(6.92±0.51)mm,GR(1.35±0.45)mm,CAL(8.36±0.68)mm,术后1 年分别为(2.57±0.21)、(2.41±0.23)、(4.23±0.24)mm。术前,三组PPD、GR、CA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年,B 组和C 组PPD、GR、CAL 均优于A 组,且C 组优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A 组显效17 例、有效13 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75.0%;B 组显效27 例、有效10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92.5%;C 组显效29 例、有效10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97.5%。B 组、C 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总有效率略高于B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牙周感染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患者会有明显的痛感,影响患者外观和咀嚼功能。口腔颌面部结构复杂,细菌侵入、外伤等原因易造成牙周骨感染,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牙周骨消炎为主,未来将以牙周缺损的恢复为主。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采用引导组织再生的方式治疗牙周缺损成为医学临床新思路,间充质干细胞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可以提高牙周的自我恢复能力,并且在既定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牙釉质和脂肪组织细胞分化[3]。人体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就是一种间充质干细胞。一些研究将大鼠的牙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移植到免疫功能低下大鼠体内,结果在大鼠体内产生了大量的骨组织,进一步说明了牙周炎后,细胞具有再生能力[4]。而将患者同样的乳牙牙髓干细胞移入猪的下颌骨时,同样可以产生再生和修复能力,但人体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的修复功能却很少报道,未来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发展就在于是否能够加速乳牙牙髓干细胞在人的牙周中的生长。一些研究将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理想的种子细胞,合适的支架使细胞快速附着并生长增殖[5]。

纤维蛋白则是一种具有广泛作用的可注射性生物支架,通过人工提取动物或人血液中的成分,可以为种子细胞增殖、分化提供三维环境,同时能够携带蛋白因子,起缓释作用。纤维蛋白能够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因此可以作为骨修复移植的支架材料。研究认为,牙周炎引导组织再生术后,占据根面的细胞决定附着的性质[6]。如上皮细胞占据根面,可形成长结合上皮,阻止新附着的形成。另外,Nyman 等[7]采用生物膜屏障能有效的阻止上皮细胞和牙龈结缔组织细胞的根向生长,这也是牙周骨缺损采用引导组织再生术理念的最初形成过程。

本次研究以1 年为研究期限,其中,单纯翻瓣组的牙周缺损恢复效果不及引导再生术联合植骨术,X 线检查缺损区,说明引导再生术对于重度牙周骨内缺损的治疗效果良好。本次治疗所选择的再生组织为再生胶原膜,与牙周组织能够很好的溶和,不产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再生胶原膜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并且是一种再生的天然基质,可促进牙周骨髓愈合。再生胶原膜降解时间约为2 个月,可以为牙周韧带细胞和骨细胞向根面移动和再生分化提供时间,无需二次手术,植骨术可以将骨或骨替代物植入到缺损区域,修复牙槽骨,形成与原牙齿相同的结构,并具有相应的功能。

HA 目前可作为临床上牙骨缺损的补充,与以往填充物在效果上基本保持一致,由于填充方便,价格低而受到患者的欢迎[8]。将HA 与牙龈成纤维细胞共培养,能够增强细胞增殖及粘附活性。植入HA 可促进牙周炎的恢复,补充牙周缺损,但HA 愈合时间长,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牙骨根基不深,对牙齿功能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治疗中,强调将本HA与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应用,与单纯的HA 或引导组织再生术相比,牙骨恢复效果明显提高,可见,两种方法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牙齿的恢复效果。同时,骨缺损区骨粉的植入可为胶原膜提供支架,防止胶原膜塌陷和变形,对缺损内成骨造成不良影响。但本研究中,并未见塌陷和移位不良反应,窄而深的二壁或三壁骨袋,周缘扶壁骨的支持可以起到较好的稳定作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牙周炎等疾病的治疗水平将会提高,目前,牙周组织再生技术通过基因治疗、组织工程技术和激光修复等可实现部分牙周组织的再生,未来将针对牙周炎的特点,实现牙周硬组织与软组织的再生,研究领域将涉及生物科技、药物反应、3D 打印技术等[9]。

在本次研究中,A 组单纯采用翻瓣术治疗、B 组给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C 组给予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植骨术治疗,C 组GR、PPD、CAL 均最优,术后1 年PPD(2.57±0.21)mm,GR(2.41±0.23)mm,CAL(4.23±0.24)mm。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可以进一步说明探索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植骨术在治疗牙周骨下缺损中的积极作用。另外,在本次研究中,B组和C 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A 组。研究认为,这与牙周炎的患病原理、组织瓣的处理、术后牙槽嵴的进一步吸收稳定、口腔卫生控制等具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植骨术可更好的治疗牙周炎造成的牙周缺损,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根面胶原牙周炎
牙龈瘤切除后不同术式治疗根面暴露的临床效果比较
重度牙周炎牙齿的牙髓治疗时机及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对重度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口腔护理干预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黑鱼胶原溶液的流变、热稳定性及化学交联改性研究
隧道技术在前牙区连续牙龈退缩伴非龋性牙颈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激光疗法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胶原代谢与纤维化疾病研究进展
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上颌前牙畸形根面沟的分型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
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中胶原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