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分析

2020-03-17刘静向凤娇夏天郭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屈光度高阶角膜

刘静 向凤娇 夏天 郭艺

准分子激光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近视眼的重要手术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范围逐渐变广[1]。然而,有研究表明准分子激光手术部分患者由于术后高阶像差增加出现夜间视力下降的并发症[2]。波前引导LASIK 是临床上针对原有技术做出的进一步改进,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关于该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3]。本研究探讨波前引导LASIK 在近视眼患者治疗过程中获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近视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50 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2 例,女28 例;年龄19~47 岁,平均年龄(27.3±6.9)岁。常规组患者中男20 例,女30 例;年龄21~46 岁,平均年龄(26.8±6.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临床上确诊为近视眼;符合LASIK 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合并眼部、头颅肿瘤或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肿瘤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检查方法 术前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眼压计测量眼压、检眼镜检查、验光、裂隙灯、波前像差、超声角膜厚度测量、Orbscan 角膜地形图等。术后1、4、12、24 周复查以上项目。波前像差测量采用像差仪进行,由像差仪发送780 nm 的激光投射并聚集至感光系统,由光线聚焦点与其理想位置的偏移量计算出瞳孔区范围内眼屈光系统像差的水平。该检查前需要散瞳,散瞳采用的药物2.5%去氧肾上腺素,重复测量3 次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3.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同一台准分子激光机和相同的微型角膜刀,并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眼科医生独立完成。实验组患者的角膜地形图和角膜波前像差结果输入系统的 ORK 软件后生成数据切削文件。术中对于角膜瓣厚度为130~160 μm 的患者,若患者剩余角膜床厚度>250 μm 则选择激光切削区直径。对于术前测量散光>2.00D 的患者,需要进行患者角膜缘3 点和9 点钟部位标记,以更好进行定位。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五阶像差;术前不同RMS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高阶像差;手术前后屈光度、视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五阶像差比较 瞳孔直径为6 mm 时,术后4、12、24 周,两组总体高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周,实验组彗差较本组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 周,常规组彗差较本组术前升高,且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 周,两组球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 周,两组五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术后12 周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术前,两组同一RMS 值患者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 周,两组RMS 值0.3~0.5、>0.5 患者高阶像差均较本组RMS 值<0.3 患者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手术前后屈光度比较 术前、术后4 周,两组患者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周,两组患者屈光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周,两组经测量后显示屈光度均呈轻微过矫,术后12 周后,两组均出现一定的回退,对照组呈轻微欠矫状态,实验组回退幅度比较小,仍呈轻度过矫。见表3。

表1 两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五阶像差比较()

表1 两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五阶像差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常规组比较,bP<0.05

表2 术前不同RMS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高阶像差比较()

表2 术前不同RMS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高阶像差比较()

注:与同组RMS 值<0.3 比较,aP<0.05;与常规组同一RMS 值患者比较,bP<0.05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屈光度比较(,D)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屈光度比较(,D)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 术后24 周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 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1.0 占比为94%(47/50),与常规组的88%(44/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 行占比为54%(27/50),高于常规组的28%(1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占比为38%(19/50),高于常规组的18%(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

3 讨论

LASIK 手术是目前角膜屈光的主要术式,手术效果较好,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致认可[4]。然而部分患者仍然反映术后视觉质量降低,如单眼复视、夜间驾驶困难、光晕、眩光等,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和安全隐患,值得临床医生深入思考[5]。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升高可能是导致相关术后不适或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6]。既往眼科检查受限于屈光偏差的规则成分(球镜及柱镜),而缺乏对于非对称散光或不规则眼部检查的有效检查手段[7]。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利用波前技术可以测量人眼屈光系统的高阶像差[8]。飞点扫描激光和主动眼球追踪系统技术为临床眼科手术矫正人眼高阶像差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9]。本研究探讨波前引导LASIK 治疗近视眼的疗效。结果表明,瞳孔直径为6 mm 时,术后4、12、24 周,两组总体高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周,实验组彗差较本组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 周,常规组彗差较本组术前升高,且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 周,两组球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 周,两组五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术后12 周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同一RMS 值患者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 周,两组RMS 值0.3~0.5、>0.5 患者高阶像差均较本组RMS 值<0.3 患者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周,两组经测量后显示屈光度均呈轻微过矫,术后12 周后,两组均出现一定的回退,对照组呈轻微欠矫状态,实验组回退幅度比较小,仍呈轻度过矫。术后24 周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 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1.0 占比为94%(47/50),与常规组的88%(44/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 行占比为54%(27/50),高于常规组的28%(1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占比为38%(19/50),高于常规组的18%(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波前引导LASIK 手术术后高阶像差增加幅度更小。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高阶像差主要包括前存在的像差、术中产生的像差以及在患者的角膜修复愈合过程中新产生的像差等。采取波前引导LASIK 手术只能测量及矫正术前之间的像差。波前像差检查中角膜图像与术中角膜切削区正确对合是影响手术值效果的关键因素,术前接受波前像差检查时为坐位与术中仰卧位带来的眼球旋转差异需要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术前采用在3、9 点方向标记的方式可以便于手术正确定位,减少眼球旋转带来的影响,这一点对于高度散光的患者尤其重要。波前引导 LASIK 手术目前仍然属于研究初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群对于该手术方式的过高期望例如“超常视力”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波前引导LASIK 手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优于常规LASIK 手术,但仍存在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屈光度高阶角膜
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的近视漂移1例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调整切削屈光度对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的影响研究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变形的角膜
基于高阶LADRC的V/STOL飞机悬停/平移模式鲁棒协调解耦控制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阿托品与复方托吡卡胺在儿童验光的差异比较
高阶非线性惯性波模型的精确孤立波和周期波解
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的LPV鲁棒控制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