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3-17王晓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造影剂颈动脉造影

王晓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斑块形成后,患者多表现出晕厥、头痛、头晕等症状[1],随着斑块不断增大,导致颈动脉管径狭窄、颅内低灌注、斑块脱落,进而产生栓子引发颅内动脉栓塞,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诊断技术,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与狭窄程度,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了解是否有新生血管,准确判断其危害性[2]。当前,临床多采用超声技术检查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帮助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且具有无创的特点[3]。本研究选取180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颈动脉超声造影的评估效果,具体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80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6 例,女74 例;年龄37~78 岁,平均年龄(61.95±8.83)岁;经临床检查确定斑块总数281 个。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临床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液系统功能正常且血管无病变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评估内容,自愿签署试验同意书;无造影剂过敏反应或过敏史者;近期未进行过超声造影检查者;获取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语言沟通无障碍且听说读写感官功能健全者;无需哺乳与妊娠者。

1.2.2 排除标准 近期使用过影响超声造影结果药物者;病例资料信息不完善者;内分泌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异常者;合并甲状腺功能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者;智力或认知功能不全、有精神病史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颈动脉超声造影。

1.3.1 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选用德国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高频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7~12 MHz,协助患者调整至平卧位且头部轻微向外侧外展,将探头放置在颈部,对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位进行横切、纵切扫描,观察是否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查看斑块内部回声特征,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选择IMT>2.0 mm 斑块。

1.3.2 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 开启造影模式,闪烁帧数12 帧,焦点(距离颈动脉深度)2~3 cm、机械指数0.14、频率设置为1.7~3.4 MHz,聚焦在颈动脉水平,将5 ml 生理盐水与SonoVue 粉剂(Bracco,Imaging B.V.Switzerland,含六氟化硫气体59 mg)均匀混合后,充分振荡至冻干粉末状且完全分散,待获得白色乳状微泡混悬液后,通过18G 套管针对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2~3 s 内经注射器团注上述微泡混悬液2 ml,再用2~3 ml 生理盐水按照相同速度进行冲注,注射完成15~30 s内观察颈动脉内造影显影情况,获得颈动脉内造影剂前3 个心动周期、造影剂后15 个心动周期图像,实时动态分析斑块内增强状况。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由同一位医师回放、观看超声造影动态图像,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分析斑块内造影感兴趣区。分析超声检查结果,并比较超声造影不同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程度、RBF、RBV,不同类型斑块增强程度、ratio、EI 等情况。根据斑块内造影剂形态、分布情况确定斑块增强程度[5]:Ⅰ级(斑块内部未出现增强)、Ⅱ级(斑块内部有局部小范围增强或少量分散点状增强)、Ⅲ级(斑块内部表现出短条状或点状增强)、Ⅳ级(斑块内部表现出网状、条索状增强),增强率=(Ⅱ级+Ⅲ级+Ⅳ级)/总例数×100%。根据回声划分斑块类型:硬斑块:斑块内部回声比管壁回声强或相接近;混合斑块:斑块内有低回声,也有强回声;软斑块:斑块内部回声比管壁回声低[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经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斑块279 个,通过超声造影检查显示1 个漏诊、1 个误诊。其中强回声15 个、混合回声68 个、低回声198 个;斑块类型:硬斑块70 个、混合斑块105 个、软斑块106 个。

2.2 不同回声斑块增强、RBF、RBV 比较 强回声斑块的增强率、RBF、RBV 分别为20.00%、(3.60±0.71)ml/(min·100 g)、(271.87±29.20)ml/100 g,混合回声斑块分别为76.47%、(18.24±3.05)ml/(min·100 g)、(1001.28±70.96)ml/100 g,低回声斑块分别为86.36%、(19.32±4.26)ml/(min·100 g)、(1023.59±82.04)ml/100 g。强回声斑块超声造影的增强率、RBF、RBV明显低于混合回声、低回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混合回声、低回声增强率、RBF、RB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类型斑块的增强率、ratio、EI 比较 硬斑块的增强率、ratio、EI 分别为71.43%、(0.06±0.01)、(2.52±0.34)dB,混合斑块分别为75.24%、(0.08±0.12)、(3.09±2.40)dB,软斑块分别为95.28%、(0.43±0.21)、(4.55±3.48)dB。软斑块的超声造影的增强率、ratio、EI 明显高于硬斑块、混合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硬斑块、混合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率、ratio、E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回声斑块的增强率、RBF、RBV 比较(n,%,)

表1 不同回声斑块的增强率、RBF、RBV 比较(n,%,)

注:与强回声比较,aP<0.05;与混合回声比较,bP>0.05

表2 不同类型斑块的增强率、ratio、EI 比较(n,%, )

表2 不同类型斑块的增强率、ratio、EI 比较(n,%, )

注:与软斑块比较,aP<0.05;与混合斑块比较,bP>0.05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的是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总动脉分叉处的管壁僵硬、内膜下脂质沉积、内-中膜增厚、溃疡或斑块形成、宫腔狭窄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的总称[6],其成因与高脂血症、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长时间吸烟、年龄增长等有关,斑块增大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近几年,人们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运动习惯逐渐变差,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污染恶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8],故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当前临床筛查颈动脉斑块常用的一种手段,其能直观显示出颈动脉斑块形态、大小、性质,综合评估宫腔血流动力学变化、狭窄程度,初步评估斑块形态特征与稳定性,但无法检出斑块内部是否有新生血管,且容易遭受操作者经验干扰[9]。超声造影是在彩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超声技术,其将含气体的微泡当作强烈的散射体与反射体,增强组织与器官影像,有效提高影像对比度,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分辨率高的特点,注射的造影剂能自由流进毛细血管,实时动态追踪红细胞血流动力学特征,直观显示斑块灌注状况与内部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有助于预判缺血性脑卒中[10]。本研究结果显示,强回声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率、RBF、RBV 明显低于混合回声、低回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的超声造影的增强率、ratio、EI明显高于硬斑块、混合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提供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能准确判断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帮助鉴别易损斑块,科学评估斑块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造影剂颈动脉造影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