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洛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3-16翟建红许云鹏王敏珍段光耀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成效问题

翟建红 许云鹏 王敏珍 段光耀

摘要    本文总结了商洛市休闲农业发展成效,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商洛市休闲农业发展质量的6项对策,以加快商洛市休闲农业发展。

关键词    休闲农业;成效;问题;对策;陕西商洛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2-022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居家生活、乡村民俗文化为基础,开发农业与农村多种功能,提供休闲观光、农事参与和农家体验等服务,满足城乡居民乡村休闲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发展休闲农业是践行“两三”理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商洛山好水好风光好,素有“秦岭最美是商洛”的魅力,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为加快商洛休闲农业发展,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对商洛休发展闲农业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1    成效

1.1    产业基础初具规模

2019上半年,商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58个,其中农家乐428家,观光农园(庄)30个,从业人员1 400人,带动农户717户,农民就业1 300人,接待人次逾194.4万人,营业收入达6 700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近1 180万元,利润总额1 093.70万元,从业人员工资总额8 942元,人均月工资1 490元。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

1.2    产业形态日趋多元

按产业形态划分,商洛市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7种业态:休闲农家(农家乐)、休闲观光农园(农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乡村(美丽乡村)、精品民宿、秦岭特色产业小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1.3    产业融合不断加深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绿色化、田园景观化的发展路径,商洛市充分利用农村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形态、乡村民情、礼仪风俗和已有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副产品,发挥休闲旅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美丽田园综合体,建成了一批特色小镇,成功谱写了美丽经济新篇章。丹凤民乐等一批园区采用“畜、沼、菜、果、加、游”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交融循环、效益叠加互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均衡优化,成为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的典型缩影;柞水西川、洛南东晋桃园、丹凤棣花3个园区初具田园综合体雏形;商南富水茶坊小镇、马泉山茶旅融合示范园、山阳法官秦岭原乡农旅小镇、山阳县南宽坪镇黄花岭茶园小镇、镇安童话磨石小镇,打造茶旅、产旅融合小镇;积极扶持商南县歪歪园区等建成集种植、养殖、生产体验、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度假康养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

1.4    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近年来,商洛市借助 “秦岭生态农产品示范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金字招牌品牌,柞水縣荣获“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柞水营盘镇终南山寨民俗文化村、商南金丝峡镇太子坪村荣获“全国精品线路特色村庄”;柞水营盘镇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山阳县漫川关镇、镇安县云盖寺镇成功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开展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系列活动,在柞水县成功举办“商洛市首届农歌大赛”活动。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理念陈旧

商洛市休闲农业缺乏规划,定位不准,对目标消费群体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经营理念落后,坐等待客现象普遍。

2.2    品牌创建不佳

业态发展不充分,局限于吃饭采摘,没有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潜力,未拓展休闲农业的多种功能,注重于埋头做经营,不注重品牌创建,不利用互联网扩大休闲农业知名度和影响力[1]。

2.3    配套设施不足

一些休闲农业不善于吸引国内外先进理念来引进全新要素,住宿条件差,卫生设施简陋,文化运动、休闲设施缺乏。比如个别休闲农家乐至今仍采用旱厕,也没有充分考虑妇女、儿童、老人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夜晚入厕很不方便。

2.4    内涵品质不优

大部分休闲农业依赖于山水风光,局限于传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房,未能拓展产业链条和农业功能,不能实施农、文、旅跨界融合,彰显文化魅力,提升产值效益。

2.5    经营人才短缺

大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都是农民出身,缺乏系统的烹饪、礼仪、接待经营管理知识,菜谱不能长优长新,缺乏特色,接待服务不周到、不细腻,难以赢得回头客,未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2.6    标准体系不全

一些地方休闲农业发展缺乏行业标准,业态形象参差不齐、标识不全、杂乱无章,缺乏有效的行业资质自治组织,规范管理不到位,存在安全和经营发展隐患。

3    对策

3.1    以规划设计为引领,加快发展理念升级

商洛市要按照“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的模式,坚持靠城(区)、近景(区)、依产(业)、沿路,紧扣“规划理念新、产业定位准、文化挖掘深、小镇环境美”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域旅游规划,开展休闲农业规划编制工作,全面谋划休闲农业发展。商洛市结合实地调研及各县区规划,聘请专业规划公司做好全市休闲农业规划,将各县区有特色、重点的休闲农业项目列入市级休闲农业规划大盘[2]。

3.2    以品牌培育为重点,加快业态类型升级

一是在商洛市组织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尽快形成市县联动的示范创建机制,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等工作。二是继续开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田园观光类、民俗风情类、农业体验类、民宿度假类等特色鲜明的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休闲乡村。三是整合项目资金,按照扶优扶强原则,支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特色产业小镇。四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等主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发布推介活动,培育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地方品牌。五是配合有关单位做好“绿水青山家乡美”特色与休闲农业品牌推广系列活动[3]。

3.3    以设施建设为支撑,加快硬件配套升级

把握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和金融机构等不同渠道资金,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的活力。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丰富产业类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农业园区与农村特色产业小镇。

3.4    以融合文化为核心,加快内涵品质升级

一是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着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园示范样板,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产业融合发展,让商洛茶园变公园、果园变景区、山水变景观,叫响“商洛蓝”生态招牌。二是围绕茶、果、菌等特色小众产業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紧抓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将农耕文化融入休闲农业,体现二十四节气,保护文化遗产。三是市县各部门联合发力,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系列主体活动,提升农业的内涵与品质。

3.5    以培养人才为关键,加快服务能力升级

落实中省人才振兴计划,加强管理经营人才、接待服务人才等内容的培训。一是组织开展针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业主、专业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等管理人员的培训,为经营主体注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二是加强经营点管理人员营销推介、产业运营,培养一批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全面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三是开展品牌创建和维护等方面的培训,推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四是充分依托市旅游局和相关社会机构,鼓励举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专业和短期课程。五是开展游览服务礼仪、餐饮服务礼仪、解说服务礼仪等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全面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接待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供给量,优化行业人才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4]。

3.6    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加快标准体系升级

结合实际制订(修订)完善现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出台相关制度,加大贯彻力度,提升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水平。注重发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产业联盟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形成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管理机制和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完善预警机制,提升应急能力。

4    参考文献

[1] 邵宝成,王凌云,刘欢.商洛市休闲农业实践与思考[C]//陕西休闲农业发展研讨会论文汇编.西安:陕西省农学会,2015.

[2] 刘昭云.梅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3):16597-16599.

[3] 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4]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66-71.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成效问题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