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思辨情境”的创设与实践

2020-03-15喻志钦

人物画报 2020年23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中职语文

喻志钦

摘 要:古诗文历来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难点和痛点,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文本年代久远造成解读困难,二是学生文言知识储备不足和学习能力欠缺,三是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本文以2020年版中职语文新课标为指引,以学习任务群等教学理念为依托,对标语文四大核心素养,采取“融创结合”的方式,从精选思辨之援、巧选思辨之时、妙选思辨之式三个环节入手,积极创设合适的“思辨情境”,引领学生在有趣、有料、有品、有用的思辨活动中进行快乐的合作学习,进而提升中职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辨情境”

一、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与成因分析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中职语文新课标以“基础模块·专题4·古代诗文选读(36学时)”的形式,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它的重要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职语文古诗文课堂上,仍然经常出现“开讲5分钟,底下乱哄哄”“讲课刚过半,趴倒一大片”“云里雾里师催眠,听取哈欠连连”的尴尬场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材文本的年代过于久远,客观上造成了解读的困难;二是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往往不足,学习能力相对欠缺;三是不少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以满堂灌为主,毫无兴趣可言。

那么,如何来改变古诗文教学现状呢?或许我们可以从《论语》和《中庸》里边找到一些启发。《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关注思辨是古人推崇的教学之道。而中职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和任务”中也明确指出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聚焦思辨、巧创情境,是改变古诗文教学现状的一条路径。

二、“思辨情境”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创设与实践

本文所谓的“思辨情境”,是指教师在中职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具有明显思辨特质的情感氛围及其相应的教学活动,借思辨出情境是它的独到之处。

创设“思辨情境”,应以2020年版的中职语文新课标为指引,以学习任务群等教学理念为依托,对标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借助“融创结合”方式来进行。而创设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以下三个环节。

1.精选思辨之援,夯实创设基础

有趣、有料、有品、有用的思辨活动离不开适切的“思辨情境”,而“思辨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在情境创设之前,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辨援助。结合实践和理论逻辑,我们将思辨援助分为资源型和程序型两大类(见图一)。其中,提供资源型思辨援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填补知识层面的不足,提供程序型思辨援助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路径(主要是解决问题的路径)。而所有的思辨援助均应有序提供,形成体系,以便于学生更有效地接收和运用。

2.巧选思辨之机,强化创设效能

在古诗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的机会虽然很多,但只有经过巧选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情境创设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思辨之时宜选在以下三处:一是选在激发兴趣时,二是选在补“料”、解惑时,三是选在赋能、创生时。如此选择,将有利于提升“思辨情境”的品味。

(1)激趣之时介入思辨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古诗文教学的最大障碍就是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无趣和无感。因此,选在激趣时进行思辨,是开启教学成功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我们以《琵琶行》为例予以阐述。该诗连同序文共700余字,不少学生一见文本就心生厌倦,不想再学。对此,教师一上课就抛出怪问题——“白居易请琵琶女弹唱花了多少钱?”以此来进行激趣和氛围的创设。这个陌生而好玩的问题一经抛出,立即激起了学生从文本中探尋答案的欲望,也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比如为同学庆祝生日点歌的经历等等)。于是,课堂上马上有人喊——“老师,诗中没有写!”“老师,我觉得应该很贵,因为琵琶女原来是大腕,有范儿!”“不对!她落魄了,值不了几个钱!”“白居易被贬了,哪有钱挥霍?!”……原本沉寂的课堂瞬间被兴趣燃爆,教师的介入和教学环节的推进也成为了一种自然而迫切的“被需要”。

(2)补“料”、解惑之时渗入思辨

古诗文知识储备的不足,是学生惧怕甚至讨厌古诗文的“原发性诱因”之一。因此,创设“思辨情境”,适时进行补“料”(如相关文史背景和文言知识等)和解惑,是提高古诗文教学“破难”效率的关键。

比如,学生对《呆若木鸡》这个相对浅显而又具有故事性的文本比较感兴趣,但是对“谈训鸡是为了劝导齐王治国理政”这一点感到十分迷惑。此时,教师可提出“惊天一问”:“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特别亮眼的身份标志是什么吗?”经过一番愉快的猜测和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给出“惊人的答案”——斗鸡。并在学生的强烈好奇中分享了一个史实——斗鸡是战国时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而齐王是当时著名的斗鸡迷。通过这番补“料”之后,轻松而热烈的学习氛围得以形成,学生也秒懂了故事的深刻寓意,感受到了纪渻子劝说的艺术魅力。

(3)赋能、创生之时融入思辨

这里所说的赋能、创生之时,即是指落实重难点、提升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此时融入思辨创设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深读文本、提升能力、催生素养的高阶目标。此类创设的特点是:聚焦古诗文阅读要点(比如“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及其所言之志和所载之道等),对标语文核心素养,注重教学效果的物化呈现。

例如在初读《将进酒》之时,学生会对诗中李白形象的解读产生较大分歧:有的认为李白是一枚潇洒的开心果,有的认为李白是一个醉酒发疯的狂徒,有的认为李白是一个借酒消愁万念俱灰的颓废老人……此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凹造型+说理由”的PK游戏,让学生在简单的“微型表演”中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主旨,同时又对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有了一次可视化的演绎和创生。

3.妙选思辨之式,提升创设品味

“思辨情境”创设的精妙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思辨类型及平台的选用是否恰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托学习任务群理念、跨界融合理念、逆向设计等理念,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优势以及各类思维的自身特点,创设了以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思辨之式。

(1)互怼式

即引领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口头表达为主的观点互怼。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直接、简明、聚焦,操作方便且容易瞬间形成理想的“思辨情境”。其基本操作程序如下(见图二):

例如,在教学《静女》时,一上课笔者就抛出了一个问题:诗中的女孩,算不算静女?要求学生以算与不算为标准分成两大组进行互怼式辩论。结果,学生的互怼精彩纷呈。当正方学生说“算淑女,因为她只爱一个人”时,反方立即问“静是什么意思?”;当正方学生回答“是安静、文静、娴静的意思”时,反方马上追问:“那她一会城隅一会郊外一会院子的老约会,还能叫静女吗?”……学生的激情四射,证明“思辨情境”的创设取得了成功。当然,考虑到中职学生在古诗文学识修养和表达能力上的欠缺,在具体操作此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良好的组织调控能力和引导能力来保障其有序、有品、有效推进。

(2)表演质疑式

本式是通过学生的个性化表演——包括即兴表演和有准备的课内剧表演来创设“思辨情境”的,旨在促成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统一,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品质。

例如,在教学《静女》时,笔者提前数周安排班里有舞蹈基础的“古典式小美女”担任“静女”形象代言人并进行反复训练,正式上课时请她登台表演。表演结束,笔者立即开问:你们觉得演得怎么样?已经被表演惊艳到的学生齐喊“好!”。笔者追问:和文本中的静女吻不吻合?男生说:不太吻合?笔者又追问:为什么?其他男生抢答:这静女……太……欲擒故纵了!……连续的追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辨学习的品质。看时机已成熟,笔者突然打开课件,呈现几个词:作?潮?撩?静?让学生结合刚才的表演和质疑作“终极选择”。课堂再次燃爆……

由此可见,只要准备精心,表演到位,引导给力,表演质疑式容易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和所学专业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的欲望。需要强调的是:表演不能离PK太远,因为一群闲散的“观众”无法让教学真正发生。另外,表演的准备和训练教师也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3)产品PK式

产品PK式,是指以学习任务群、跨界融合、逆向设计等理念为依托,以任务完成和“产品”(即学生作品等)PK 为手段的一种“思辨情境”创设方式,具有陌生化、可视化、产品化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分别以《劝学》和《庄周梦蝶》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在教《劝学》一文时,我们在课前布置这样一个任务——“从现代人的角度去找找《劝学》中不靠谱的论据”。该任务既迎合了学生“懒学”的心态,又激起了他们的好奇之心,有利于预习的快乐进行。在完成此任务之后,再下达一个“奇葩的任务”——根据课堂上“怼”的经验,针对自媒体时代虚假信息频出的现状设计一份以“如何识别伪新闻”为主题的海报。相关资源包也同步发布。通过两个连续性的任务,学生很快在作品的PK中“玩会”了论据必须科学、普适,论证必须严谨、缜密的要求。同时,也通过查找資料、相互探讨等自身活动论证了《劝学》观点的正确性。

再来说说《庄周梦蝶》的产品PK式情境创设。在美工专业教学《庄周梦蝶》时,我们给出的任务是——给文中的庄周设计一张脸谱,要求尽可能体现“梦境”和庄周的思想特色。相关的学习资源包也同时下发。这样的任务,将学生的专业优势和古诗文教学无缝对接,起到了很好的情境创设和教学效果。而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又依托学生的创造(画)展开了“寻找最美庄周”的PK式评价活动。由于设定了所述理由必须来自文本和资源包的要求,PK很聚焦,氛围也很热烈。

三、成效与反思

1.成效

(1)课堂:创新与精准齐聚,灵动和高效共生

“思辨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不仅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灵动、有趣、民主、轻松,也让教学变得更加趣味化、精准化、可视化和高阶化,学生在更聚焦的内容、更多维的碰撞中进行了更充分的个性化展示与互动,实现了深读文本的目的,催生了优质高效的动态课堂。

(2)学生:心态与习惯俱优,自信和阳光同在

通过“思辨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心态日趋阳光,学习习惯明显优化——特别是能思辨、乐思辨已渐成学习新常态。“昔日听取鼾声一片”的阅读课堂,渐渐步入了“全班理性嗨起来”的佳境,爱经典、爱思辨的“高阶学习生活”已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他们的文化自信也日益彰显。

2.反思

在创设“思辨情境”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将可思辨和不可思辨的问题及时区分开来,最大限度地保障其有效性。二是要通过连续任务、有效追问等手段,强化“思辨情境”创设的延续性和深刻性。就此而言,古诗文教学我们仍需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中职语文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从“意会”走向“言传”
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