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俗类插画画面氛围的营造

2020-03-13詹瑞婷周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光影插画民俗

詹瑞婷,周艳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民俗类插画的概念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民俗有着社会性、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它丰富多彩,在时间的磨砺中继承和发展着。

在中国美术大辞典中对插画的解释是“插图亦称插画,绘画的一种,指附在书刊中的图画,对正文内容起形象的补充说明和艺术欣赏作用。”插画这种表现形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868年,以版画形式存在,随佛教文化传入,最初的作用是“图解经文”。如今的现代插画在用途上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快餐文化盛行,读图时代来临,图画比文字更加受欢迎。它不仅出现在教科书、报纸、教材、小说、绘本上,也可以出现在动漫、游戏、平面海报、唱片邮票上。功能上从补充文字的作用,慢慢地发展到广告、叙事、科普、传播文化等多个功能。从插画的题材上来说,分为神话类、民俗类、情感类等,其中描绘普通人生活为主题的民俗类插画渐渐步入了我们的视野。

民俗类插画不仅是以百姓生活为主题,描绘普通人在传统文化下生活场面的插画,也有吉祥祈福主题,还有神话类主题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也造就了文化的丰富多彩,是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类插画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一方面,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题材表现我们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通过以画面为载体,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拨动读者记忆深处对生活的情思,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宣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民俗插画从对乡村生活的描述演变到对传统文化下的城市生活的描述,表现风格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与现代化。一批优秀的创作者以多元化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画面上的元素如形体、颜色、光影、构图等进行思考设计,对民俗类插画的画面氛围进行了研究、改进和创新。本文分析如何通过人物造型、色彩、光影、构图这四个元素,来营造真实且动人的画面氛围。

二、插画画面氛围表现的作用

插画中画面氛围的表现十分关键,它的作用主要是烘托人物的情绪。与情绪不同,表情可以很容易被观众看到,只要对人体结构足够了解就可以达到效果,而情绪则含蓄得多,需要很多个画面因素通力合作才能表现出来,我们会因这种氛围产生联想和感触。在一个成功的插画画面氛围的塑造里,尽管画面所描绘的场景可能会是经常见到的,但作者总会有能力让我们看到画面外的东西。

一张好的插画作品中,画面主题的演绎、人物的喜怒哀乐,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离不开画面氛围的塑造。一味地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还远远不够,要给人以高雅的审美体验并带来思考,就得从人物造型、色彩、光影和构图四个方向下功夫。

三、人物造型对画面氛围的营造

图1 Duane Bryers《胖妞Hilda》

图2 吴冠英 二十四节气系列插画《大暑》

图3 李龙燕《童谣乐》

人物是民俗类插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插画的设计中,往往以造型——即体型、服饰、动作、表情来呈现人物。人物造型能直观的体现插画所描绘的故事内容,同时通过生动的动作与神态的设计,能营造出独特感性的生活画面氛围。

在设计角色时,人物的不同体态带来的画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胖的角色会给人带来健康、美满、娇憨、可爱的感觉,而干瘦的角色会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灵活、清廉、环境萧条等。如美国西部风情画家杜安Duane Bryers《胖妞Hilda》(图1),这个胖胖的女孩有着橘红的头发、梨子般浑圆的身材、饱满的胸脯。她不是那种拥有魔鬼身材的美人,但是她的形象是那么的真实,显得乐观、好奇、健康。体型浑圆饱满,憨态可掬,这样的造型显得休闲、慵懒、轻松,给读者以美好、幸福的感受。

在民俗类插画中,除了遵循大的法则,民族化的角色造型是非常重要的,要突出自身的民族风格,为表现民俗内容题材服务。贴合主题的体型也需要服饰来衬托,服饰是现实存在的物品,从面料和款式来看,它仅仅只是一种工艺与色彩的美感,只有穿在了角色身上才能够展现更丰富的内容。民俗类插画的内容大多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要充分考虑到服装的特点,才可以让人们更能够身临其境。设计好了体型和服饰,动作和表情就可以随着画面主题呼之欲出了。作者需要敏锐地捕捉人们平凡生活下具有感染力的动人瞬间,牢牢抓住人物所处的环境下独特的神态、动作与情绪,紧贴主题,围绕人物本身的属性去思考。设计时可以从人物的年龄、身份,再到性格与心情,以此为基准设计人物的表情神态以及动作夸张幅度。人物都来自于生活,而读者也身处生活之中,看到由熟悉而又真实的人物构成的画面,心中自然会勾起对往事一些美好的追忆,真实又打动人心的画面氛围就会呈现出来。

在利用动作和表情营造画面氛围的优秀作品上,吴冠英老师便是其中非常好的代表。他的画作很多都源自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擅长捕捉生活的每个看似平凡却具有意义的瞬间。如作品《大暑》(图2)描绘的是在大雨天,两个孩子和两条小狗顶着荷叶奔跑躲雨的模样。所有的角色靠向画面右侧,物体前后具有遮挡关系,孩子藕节般的小腿大大张开,狗也张开了腿奋力跑着。但孩子开心的笑脸,符合了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无畏天性,和对体验踩水乐趣的兴奋之情。尽管画面是静态的,但这充满张力的人物造型,将紧张又不失童趣的画面氛围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色彩对画面氛围的营造

如果说人物造型是为了讲好故事,配合插画的主题内容,具有叙事的作用,可以表现特殊的氛围,那么对于民俗类插画而言,色彩的意义便是将人物造型与环境氛围在画面中被渲染得更加深入。色彩本身就具有象征和联想的功能,可以加强所表达主题的情感氛围,加上对色调、色彩的联想,和对色彩调配有意识的调控,能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丰厚且同时富有艺术上的质感,让读者所接受。

在民俗类插画的画面氛围中,色彩的联想可以塑造人物个性,升华画面情感,感知画面中物体和场景的体积。色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环境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某种色彩刺激发生呼应时,就会产生联想从而激发某种情绪,因此我们利用色彩的联想去渲染画面,实质上是激发出生活画面中所潜在的情绪。色彩的联想在画面氛围的表现中有很多种形式,如从色彩可联想到空间的大小、从色彩联想到物品的温度以及质量等。在同一个场景里,色彩会带给人对空间不一样的体会:暖色显得空间小而温馨,给人以一种压缩感,而冷色系会让人觉得空间更大,也更有联想的空间。在民俗类插画的氛围表达里,色彩的联想更多的可以表示对温度的感知,让读者轻松地感知到画面表达的是什么季节。

在民俗类插画的画面氛围中,色彩的象征性可以用来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用色彩烘托画面氛围时,需牢牢抓住色彩所能象征的情感性,插画家们会仔细考量色彩象征下所能体现的情感价值,判定其与画面所描绘的情绪价值是否契合。笼统地从大色调来说,锐利的色调富有激情,淡色调让人感觉柔和。而细化到单个的颜色,回到本民族中,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红,代表着团圆与吉祥,看到红色就能想到春联烟花爆竹的喜悦气氛,因此在描绘传统团圆主题的插画时,可以看到大片的红色占据在画面中,红色变成了生活喜庆情绪的一种符号(图3)。但也不存在固定的公式,颜色根据主题的不同所带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当描绘战争、暴力、鬼神等主题时,红色的出现也能让人感知到暴力、欲望与鲜血。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并且在冷暖、饱和度上的不同也会影响一个颜色带来的象征感受。首先明确自己描绘的生活主题的情绪属性,再去推敲色彩所拥有的象征属性,才能将画面下感性层面的情绪渲染得更加动人又丰富。

五、光影对画面氛围的营造

色彩可以深入渲染画面的氛围,那么光影可以将画面氛围夸张化。客观层面上,光影能塑造角色,能表现场景的形态,通过虚实对比使整个画面拥有空间层次感。在情绪的营造上,利用光影的虚实特性,更能够渲染特定的环境氛围,烘托角色的情绪特征。光的塑造需要从强弱、方向和位置三个大方向来考量。

图4 上杉忠弘作品

图5 熊亮《二十四节气》

光影的强弱能快速地将人们引入营造的画面氛围中,如静谧或者神秘的场景里,光线的明暗之分就会比较弱,而在画面有冲突或富有戏剧性时,光线的明暗对比就会非常明显。强光适合营造富有张力的气氛,也适合营造紧张的画面氛围。

例如插画家上杉忠弘的插画作品(图4),画面中的两位女士和一位男士在庆祝圣诞节,房间内部灯火通明,屋内灯光反射在玻璃上,更显得光彩夺目。屋外的雪地面积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一,使画面充满呼吸的空间,同时雪地的亮面也反射了屋内的光线,消除了强烈的明暗对比,使画面充满节日的温馨;对比一明一暗,一面有深入感,一面有体积感。画面最左侧空间的冷色调和前面的暖色形成强烈对比,因为几乎没有明显光源,空间上也向后推去。

在光影方向的选择上,不同的角度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画面氛围。顺光与侧光经常用于表现和谐自然的画面,去表现正面积极的人物与内容。逆光能使主体物跳出背景,人物与物体只剩下轮廓和剪影,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留白有着相似的特性,对主角情绪和意境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一些反常的角度,如底光,经常出现于五官上以营造出强烈不和谐与恐怖感,烘托恐怖荒诞不安的氛围。

光无法捕捉,只有在位置上精心布置,才能将画面升华。在一幅完整的插画中,角度、强度还有对比度这三者的相互组合才能营造出一幅精彩的光影氛围。光的造型作用分为好几种,画面环境中的主要光源叫主光,是布光中占支配地位的光,也常称为“基调光”或“造型光”,它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基调。副光是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照明了画面的阴影部分,还有环境光、修饰光等,有了它们的加持,画面会更加丰富。同时在表现时也要避免被常识束缚——一些完全违背常理的用光手法也许在荒诞的画面氛围的营造上非常合适。创作者们需要对不同的光影特性的氛围详细了解,才能抓住刻画的方向,让自己的想法有迹可循。在民俗类插画中,画面的重点是“人”,要刻画出这样一个情绪饱满、行为复杂的生物,一定要在光的位置中下足功夫。

六、构图对画面氛围的营造

在绘画中,构图是画面的灵魂。构图对于插画的意义而言,是将脑海中幻想的概念化的事物,具体到画面中去安排其关系与位置,把个别或者局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它可以决定画面是否平衡。艺术家利用构图带来的形式感,从而将其想凸显的情绪放大到极致。

我们经常可见到的圆形构图,就是抓住圆形饱和有集中力且凸显中心的特点,适合用于强化描绘的中心主题,表现中心人物;也能营造出有安定感的画面氛围,适合用于描绘生活中人们团圆下的和谐场景;垂直分布的垂直式能营造出严肃端庄、具有朝圣感的画面氛围,适合用于严肃的传统民俗活动的描绘;也有一些以形状为基准展开的构图方式,比如三角形构图,是利用三点成面几何构造来安排物体的位置,具有稳定、均衡的画面情感,适合用于描绘人物之间的关系,营造出强调生活中不同人物关系的画面氛围;我国经典传统水墨画的S形、之形构图,配合留白,营造出一种气韵与呼吸感,适合表现生活中抽象的诗意生活情绪,经常用于表现意境与人物的感情。构图方式的关键是经营位置、详细分析生活画面,从而结合到构图的形式感中,是营造画面氛围的核心。

在我国插画师熊亮的作品《二十四节气》(图5)中,借鉴中国水墨画的构图风格与表现形式,运用了大量留白技法,营造了一股淡然又富有禅意的画面氛围。画面以孩子为中心,将其身体比喻成大地,让二十四节气的一些特点在孩子的身体上呈现。这种留白的构图能给画面以诗意,留出遐想的空间,整个画面有一种气在弥漫与流动,这种独特的意境让整个系列的插画拥有了空灵的禅意,观者的身心似乎能随安静的画面一同呼吸。熊亮将节气体现在孩子身上的感觉描绘得清新、无欲,紧紧抓住了留白构图下空灵的画面氛围,与内容核心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七、结语

一幅具有感染力的民俗类插画本质上是一种对美的提炼,离不开对生活的详细观察,为了让观众能看到画面之外的东西,更离不开对画面本身构成元素的理解。应当通过对人物造型、色彩、光影、构图等多个方面的积极考量,和对艺术技巧的运用来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对于民俗类插画的创作者来说,更应该深入研究插画画面氛围的艺术形式与创作规律,以投入到更加有深度的作品创作中去。

猜你喜欢

光影插画民俗
就要紧紧粘住你
民俗中的“牛”
光影
光影
民俗节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光影之下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无脸小插画
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