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学活用心理效应增长教育智慧

2020-03-13傅成

人物画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效应心理学记忆

傅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让我爱不释手,作者精挑细选了64条规律和效应,把玄妙高深的心理学讲的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给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下面我就书中的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一、正确运用心理效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教育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期待渴求心理,心理学效应给我们提供了好多教学中鲜活的事例,能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很多教学困惑。如在语文教学的背诵中,我们可以运用系列位置效应解决学生背诵难的问题。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会有不同。学生背诵课文往往对于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内容记忆深刻,而中间的内容则很少能做到记忆犹新。据此,心理学家绘制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曲线是一个U型曲线。这个效应告诉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试着变换开始位置進行记忆,并且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再如7+(—)2法则告诉我们:每堂课安排的新内容不要超过七个,这样教学效果相对要好一些。 比如很多老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殊不知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即使复习也要讲究练习方法的多样性。比如学习汉字“更羸”的“羸”和“输赢”的“赢”。不能机械记忆,要比较其区别,一个下面是月羊凡,输赢的“赢”字下面月贝凡,这样一来两个比较复杂的字难点就突破了。有些字还可以发挥想象来记忆,比如“钩”和“钓”两个字时常有学生混淆,我让他们找找记忆的方法的时候,有个学生说“钩”字里面的部分就像个鱼钩,写的时候想到是鱼钩这个形状,就不会写错了。这样的记忆方法一说就能记住,大大降低了写错别字的概率。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什么叫能力,能力就是你抛开书本后剩下的东西。我们的记忆不是电脑,总有一天我们会遗漏,也总有一天我们会忘记。对于许多的学科来说记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重点是培养一种好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巧当运用心理效应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我们都知道,孩子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理、冒险心理。往往越是我们禁止的越能引起孩子的关注、探求欲望。如果能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合理使用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老师故意在学生面前在某些问题上示弱或者表现的知识的欠缺,恰好能唤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探求未知的决心和力量。“奇妙的心理效应”告诉我们强扭的瓜不甜,强摁着的鸡不吃食,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以为对学生是一片爱心,我们以为给他们的东西都是为他们精心准备千挑百选的,但有时学生却十分抗拒。作为教师,我们常常觉得很委屈,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我们的爱付之东流。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为什么会抗拒?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给他们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们知识的方式方法。所以说,在做学生工作时,光有一颗爱心,显然是不够的 ,还得有方法。再好的爱心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效果,只有摸透心理,找对方法,教育才能事倍功半。

三、科学运用心理效应能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从大处来说,可以适用于社会,从小处来说,也可以浓缩于校园。如果在教学管理中融入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方法,更能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如“鲶鱼效应”,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也往往会发挥某些学生的“鲶鱼”作用,搅搅班级里的一滩死水,从而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并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对于上课具有多动症的学生我们可以用“连锁塑造”法;我们可以运用“普雷马克”原理让学生愿意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仰八脚效应”让自己在学生中更有亲和力;我们可以用“南风效应”对待那些在成长道路上偶犯小错的学生等等。当然心理学的运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犹不及,例如表扬,对学生的表扬要适可而止。我们在鼓励、赏识教育的前提下,不应该把自己的表扬变得过于“廉价”,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是缺乏诚意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种毫无价值的表扬心生反感。因此,我们在进行任何教育行为时,都要注意把握好“度”,要适度,要恰到好处!同样这些管理不仅试用于班级管理也适用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教育教学管理。

我们常常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读了这本书,我立刻明白这是由于“边际递减效应”的缘故。我相信,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兢兢业业”培养学生厌学的老师就越少;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声嘶力竭说教又毫无效果的老师就越少;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只有挫败感没有成就感的老师就越少。因为,教育和心理的超链接,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成长。

猜你喜欢

效应心理学记忆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画与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跟踪导练(二)5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偶像效应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