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淮北李氏泥塑艺术形式的探讨

2020-03-13朱兆辉

人物画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

摘   要:笔者以普遍性的民间泥塑入手,进一步探讨临涣的李氏泥塑,概述其艺术风格、使用工序、泥胎制作、工艺程序以及艺术题材,从中体现出该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反映出其继承價值。

关键词:李氏泥塑;艺术风格;泥胎制作

李氏泥塑“出生”在淮北地区的临涣古镇,此地早在春秋战国便有较大的名气。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有诸多艺术大家来源于此,如将漆器技术融入到雕塑的戴逵等。直至两汉时期后,在宗教的影响下,此地的泥塑作品增加了神像题材。

一、民间泥塑呈现形式

民间泥塑的制作原料是泥巴,制作模式也相对自由,无过于苛刻的规定,能根据个人偏好,制作泥塑,完全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增加生活情趣。另外,还有根据民间传说及神话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将抽象及虚拟的想象利用泥塑呈现出来,以填补内心的需要。此类泥塑作品,是手艺人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及精湛的工艺,有不同于系统化艺术作品的冲击力,并逐渐产能为当地民众的情感寄托。简言之,民间泥塑整体形式简单多样,可以适应不同群众的实际需要,而此也正是其可以广为流传的原因。

二、李氏泥塑的艺术形式

(一)艺术风格

李氏泥塑属于一种民间工艺,此类艺术形式完全是从生活中,从泥土里创作出的艺术。泥塑形式多样,包含万事万物,在众多场所中,均具有其身影,或粗狂,或清雅,或精致可爱,或高大壮硕。在我国的淮北地区,拥有可追溯的农耕文明,并形成本地的民间特有文化,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艺术形式的风格。李氏泥塑是淮北地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在造型方面也简单且多样,主要包括圆雕、群像以及单尊三类,在艺术设计上,不局限于泥塑本身,融入多种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年画等,通过对造型的精修,补充形象的丰满度,增加多种色彩,使泥塑作品整体呈现明艳之色。形象逼真生动,并蕴含乡土气息。在制作技艺上,看似线条简单,但极为精细,即使是艺术形象的毛发也根根分明。以佛教内容为主题的泥塑,多以大型作品为主,摆放在寺庙场所,制作周期长,工艺繁多,一般由多人合作完成。而有关于历史故事的泥塑,重点是还原当时的情景,发挥教育意义,以确保产生正面的效应,体现出该民间泥塑对文明及文化的继承及保护。在李氏泥塑家族继承,下一代通过结合个人的社会经历,在艺术风格方面也进行扩展及创新[1]。

(二)工具材料

李氏泥塑在制作时所用的工具,并非批量生产,而是采用竹木材料自制而成,包括棒、锥、棒槌等,而规格较大的工具,需使用枣木等制作,精细部分使用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的小型刻刀、模具等。由于工具完全是由手艺人自己制作,所以从中也能反映出其泥塑水准。泥塑的材料基本是就地取材,其处于平原地带,在当地深两米左右的地层下,有可供泥塑的材料,便是由天然形成的纯粘土。

(三)泥胎制作

将深埋于地下的泥土,变成富有生气的作品。根据李氏传承人的叙述,泥土是保证作品最终呈现的根本,取材来源于本地的黄胶泥,此类泥土质地细腻且无杂质,有较高的粘性,静置放干后,不容易产生裂痕。制作过程中,提取泥土后,需先将其通过自然阳光,把水分蒸发,经过筛选后,放入特定的缸内进行泡制,持续搅拌,直至呈糊状,持续揉打,过程中添加适量的棉絮和稻草,强化其粘性,人工进行踩踏,通过观察确定泥质均匀,转用手揉,“醒”过的泥继续揉。此过程中,必须实现泥光及板光、手光,确定泥可以揉成长线且不断,制作材料处理完成,在外包裹浸有适量水的布,放置阴干。若制作后的泥放置时间偏长,会出现过干的情况,对此仅需将其粉碎,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制作泥塑时,通过隔离挤压动作,尽量将其内部空气挤出,以控制泥塑作品的收缩程度,并增强泥的拉力,避免形成裂痕。

(四)创作程序

泥塑制作无明确的模板及图样,所有的形象及状态完全“储存”在手艺人的脑中,下刀跟随心动。如果是规格偏小的作品,不应架设支撑架,但若规格偏大,必须使用架子,该工具的原料是木头。该民间泥塑的作品,均为实心,若都是泥,难以保持泥塑的稳定。第一步是上泥,共有三层。一是运用粗泥,制作出作品基本的形态,确定局部尺寸,此时为泥塑的雏形。二是在此基础上,多次添加泥土,进一步完善整体的造型。三是添加细泥,经过持续压光,使泥胎更为细腻,此过程可提高其硬度。而后在外层包裹上湿润的布,进行风干处理。避免出现拉力不均的问题。但在包裹湿布的过程中,不可间断,若整个制作过程中间有大量的间隔,易使泥胎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完成泥胎的全部制作处理后,需要进入上彩环节,根据此类艺术形式制作的常规理解,上彩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前期刻塑。如果为大型泥塑,需先磨光其表面,而后使用洋干漆或熟桐油进行封闭处理,在表面覆盖一层绵纸,用作上彩的底色。最终自然风干便可完成。在李氏泥塑中,仅有佛像及神像会进行上彩处理,其他个人创作的泥塑一般不会进行上彩[2]。

(五)艺术题材

李氏泥塑早期是以佛像等作品为主,形成此种选材特点的原因是家族传承,其中著名的代表作有当地相王庙的大型泥塑。但实际上,此类民间泥塑题材较为宽泛,包含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传统故事等历史性故事,还有本地发生过的战役中,人物形象及情景,主在写实。例如:关于纪念淮海战役的泥塑作品,对于细节部分的把极为深刻,为人们呈现诸多引人动容的历史瞬间。

李氏泥塑来源生活,其作品反映出本地人们的生活及思想观念,展现不同时代下的生活状态。如今,李氏泥塑得到传承并发扬,一直植根于淮北地区,运用传统的黄胶泥,创作出富含情感的泥塑作品。

参考文献:

[1]黄荣博.浅谈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J].佛山陶瓷,2020,30(06):52-53.

[2]赵楠楠.淮北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朱兆辉(1990.3),女,汉族,安徽蚌埠人,硕士,讲师,从事美术教育、艺术设计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9年人文社科项目: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泥塑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K2019A0974)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略谈秦观闲适诗
水彩画赏析
浅析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及其影响
歌曲《那就是我》艺术风格特征解析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
《小森林》系列电影幽玄美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