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气虚毒郁探讨糖尿病皮肤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

2020-03-04田象菊高树迎

光明中医 2020年18期
关键词:皮毛三焦瘀血

田象菊 高树迎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流行病学显示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患者长期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紊乱,可导致多系统损害。皮肤是人体血管丰富、神经广泛分布的重要器官,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高凝等因素,使皮肤黏膜处于慢性脱水、缺氧及营养不良状态,致皮肤干燥,表皮纤薄,再生能力减弱,终致各种皮肤病变的发生。皮肤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合并症,常见的皮肤损害包括胫前色素沉着斑、黑棘皮病、皮肤感染、皮肤瘙痒、湿疹、糖尿病性大疱、类脂质进行性坏死、糖尿病性硬化症等。

糖尿病皮肤病变属于中医“消渴变证”的范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不调、劳逸过度等因素,致脏腑阴阳失衡,食积、痰浊、瘀血、湿热、水饮等实邪内生,五脏六腑虚损,肢体百骸失养,变证丛生。《丹溪心法》曰:“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著名皮肤科专家赵炳南指出:“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皮肤病损的变化与阴阳之平衡、卫气营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息息相关。”

1 脏腑辨证

1.1 肺气亏虚是病变发生的关键皮肤是人体之藩篱,是最外层的屏障,为肺所主,《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痿论》载:“肺主身之皮毛”,《灵枢·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气宣发、朝百脉的功能将精微物质运输布散于皮肤,以滋养皮毛。如果肺气虚,则无力及时将营养物质充运至皮毛,致皮毛失养,产生各种病证。正如《灵枢·经脉》所言:“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1.2 脾气亏虚是病变发生之根本精微物质来源于后天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运化、布散水谷精微功能正常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正常的保证。脾气充足,将胃收纳腐熟的水谷精微运化输布至脏腑,保证其功能的良好。若脾脏自身虚弱,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气散精的功能异常,致三种结果。一、脾升清功能的减弱,不能将胃所受纳腐熟的水谷精微布散,上输于肺,靠肺的呼吸、宣发、朝百脉的功能进一步布散至周身,四肢百骸、皮毛皆失于濡养,肺脏本身亦失于濡养,毛枯色焦,皮肤瘙痒、大疱、溃后难以愈合等。二、精微不能布散,聚而为邪,生热、化火,为湿,化痰,致瘀,内生病理产物增多,久而损及机体成“毒”,壅滞于皮肤,致湿疹、疮疡、溃破难愈。三、升清无力,脾气虚弱下陷,精微亦趋于下,趋于阴窍表现为尿糖、尿蛋白,下趋于皮肤,则表现为下肢溃疡、糖尿病足等。

1.3 肾气亏虚是病变之根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寓元阴元阳。《素问·上古天真论》载:“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李中梓《医学必读》曰:“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肾阳对脏腑的温煦、肾精对脏腑的滋养功能正常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劳倦、疾病的影响,致肾气、肾精亏耗,肾阴、肾阳虚损是发病的根源。张仲景《金匮要略》 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开从肾论治消渴的先河。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久病及肾。损及肾阳,肾阳虚衰,上不能温煦脾土,下不能温固下元,致水谷精微运化、输布失常,虚寒内生。肾气亏虚,不能治水,水饮泛溢肌肤,出现水肿等诸证。肾精耗损,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脏腑,且易化生虚火。

1.4 三焦道路不通是病变之表象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三焦的功能是传化运行水液、排泄浊液糟粕。《难经》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肺的宣发肃降、朝百脉、通调水道的功能要依赖于三焦道路的畅通来实现。脾运化水谷精微同样需要三焦畅通无阻作为保障,肾藏的元阴元阳、肾气、肾精发挥作用,亦依赖于三焦道路的通畅来实现。三焦为气之终始,肺呼吸自然界之清气、脾运化水谷之精气、肾藏先天之元气发挥生理作用,在内表达于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在外表现于皮毛的色泽、功能的正常。道路受损,三焦不通,皮肤可能失养出现瘙痒,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堆积,产生溃疡、坏死、疮痈等各种皮肤损害。

2 气血津液辨证

2.1 气郁、气虚是病变之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皮肤病变的早期,以气机郁滞为主。仝小林院士[1]认为2型糖尿病发展分“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气机郁滞为病变之始,由于饮食失节、情志不遂、脏腑功能失调等,影响气的升降出入,气机郁滞,可内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病久疾病本身邪气耗伤正气,脏腑功能失调,气的生成、运化失常等众多因素,致糖尿病的大部分病程阶段属气虚证。气郁、气虚致卫表不固、水湿内停、血行不畅、瘀血阻络,皮肤组织失于濡养,邪实壅滞,最终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痈疮、皮薄易溃、溃后难愈等诸多皮肤病变。

2.2 津亏、血虚、血瘀是病变之渐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疾病的消耗,津液运化、输布障碍等因素,出现津液亏耗,阴津不足,滋润和濡养功能不足,排泄代谢产物的能力下降,表现在皮肤上,皮肤干燥、瘙痒等。血濡养、滋润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皮肤对外界的灵敏反应和色泽的正常赖于血液的滋养。血的病变主要表现在血虚和血瘀两个方面。血的生成不足、消耗过度,致血虚,皮肤、毛发失养,皮肤干燥、色白或萎黄,毛发干枯、稀少,感觉障碍(包括温度觉、振动觉、针刺痛觉等),皮肤卫外功能减弱,极易破溃。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组织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表皮和真皮乳头水肿、细胞血管外渗、轻度淋巴细胞浸润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积、毛细血管壁增厚等。周光霁教授指出: 糖尿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微血管病变,而在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皮肤”都有微血管病变[2]。久病致瘀,瘀血为糖尿病日久气血津液耗伤、脏腑功能失调等代谢紊乱的病理产物,肢体脉络痹阻,气血不能荣于皮肤,致皮肤紫暗、瘀血、肌肤甲错等。

3 微观辨证

3.1 “毒邪”壅滞是病变的外在表达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病理机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我们要积极参照新的研究成果,做到“西为中用”。宋美芳等[3]认为微观辨证是在微观层面上对疾病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和真实性,是“司内揣外”。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慢性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等,属中医毒邪的范畴。《说文解字》载:“毒,厚也,害人之草”。现代毒物学认为,毒物是指进入机体并与机体组织发生某些作用,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病理状态的物质。姜良铎教授[4]指出,只要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就可称为“毒”。 毒邪具有骤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内性、趋本性、兼挟性、顽固性等病理特性,其致病具有虚、郁、瘀、痰、湿、燥热等特点。陈娟等[5]将毒邪分为外毒和内毒。外毒如气毒、水毒、药毒、食毒、虫兽毒、漆毒等是部分糖尿病皮肤损害的直接原因。内生毒邪是致病的最常见原因。糖尿病长期处于代谢紊乱状态,脏腑功能失调,易生痰浊、瘀血、湿热、寒邪、水饮等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瘀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损害机体即为毒邪。热毒上灼,表现口苦、咽干、多饮、或干咳,或口舌生疮;与瘀血灼于肌肤则见肢端灼热疼痛,疮疡红肿溃烂。湿毒易伤阳气,易胶着其他毒邪,致病程长而迁延不愈,伤及元阳,致水闭不行,泛溢肌肤,发为水肿、大疱。痰毒为患,壅滞中焦,则脘痞腹满,痰毒上犯,则见头晕目眩,阻于肌肤脉络,则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疮疡溃烂不愈合。消渴日久,血虚生风,风毒在表,常可出现皮肤瘙痒难耐,甚至瘙痒破皮渗出;风毒留滞,皮肤瘙痒、干燥甚至皲裂。消渴日久,气血阴阳失调,血液瘀滞,瘀久化毒,则为瘀毒。南征教授认为[6],消渴已成之时可以调节机体的气血、阴阳,防止毒邪导致的并病; 消渴并病已成,应解毒通络,清除毒邪。

由是可见,气虚可致痰浊内停、湿热内生、瘀血阻络等,终致肌肤失养,毒邪壅滞,发生各种皮肤病变。气虚血瘀,毒邪内生是糖尿病皮肤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益气活血解毒为重要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皮毛三焦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
皮毛工厂斗匪记(上)
动物玩家之“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