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M 课程的校本行动研究

2020-03-03于庆丽山东省青岛香港路小学266071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融合探究学校

于庆丽(山东省青岛香港路小学 266071)

STEM 教育作为国际探索21 世纪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与举措,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它融合了多门学科,特别注重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校围绕“幸福三原色”的课程规划,按照“整体架构—选点实施—研学结合—总结提升”的原则,加强STEM 课程的融合研究,力求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整体架构,明确STEM 课程的研究方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任何一项课程的科学规划与建构都是课程实施的前提。STEM 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要注重学生的创造过程。我始终认为,STEM 课程的核心理念应源于儿童本身的创造性活动。只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STEM 课程才能彰显其生命力。为此,我校STEM 课程立足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理念认知,架构了“一核四维”的课程体系,即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四个维度推进课程实施,即国家地方课程的融合研究、校本课程自主研发、隐性课程的显性实施与引进课程的辐射带动。

在整体架构STEM 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为加强学科融合、资源融合和实践融合,学校还构建了三大研究团队,即学校STEM 课程的种子教师研发团队、学生创客团队、专家资源团队。团队的建设为课程以点带面地有效实施注入了活力,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为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幸福儿童奠定了基础。

二、选点实施,开展STEM 课程的实践探索

STEM 课程作为一项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对学校的课程安排,对教师、学生的认知均有较高的要求。为注重课程实效,我们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依托国家、地方课程,选择不同的研究点和拓展点逐步推进,融合研究,让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主动探究,自主成长,实现STEM 课程的实践价值。

1.以科学课为依托

对小学科学1~6 年级“生命科学”中的植物单元进行内容统整,组织全校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开展研究。每学期利用8 课时的科学课进行集中研究和日常观察。以“种植”为主要研究方式,以查找资料、考察访问等为补充,将猜想、观察、实验、推理、预测、阅读、分析、沟通等科学核心素养要素融入植物知识学习与种植技能训练之中。课程打破学科壁垒,通过精心选择探究内容、设计探究过程,将学生对植物的探究与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信息、艺术等学科教育融合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自然与人文科学的认知。

2.通过“做中学”创新实践

学校充分挖掘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在家中完成基于主题项目的生活化科学研究,亲历“跨学科”“多时空”合作,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同时,学校还依托“创客实验室”,组织学生创客团队成员利用废旧材料,动手动脑,拼搭出梦想中的小家园,制作环保服饰等,并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物品加以创新应用,鼓励学生争做小小发明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依托信息技术课程

五年级开展了mblock 慧编程和mbot、kittenbot编程机器人STEM 学习。学校还引进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课程,讲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体系中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特征,把社会责任、实践创新、批判质疑、理性探究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放在真实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中。六年级加入python 编程入门学习。这些课程将mblock、Kittenblock 图形化编程工具与机器人金属积木结合到一起,并使用MBLOCK 设计程序,驱动与Arduino 电路板兼容的传感器,从而灵活控制MBOT 机器人,软硬件结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同时,python 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4.与综合实践活动、美术、语文等学科进行整合

在美术学科中开设固彩沙画和贝壳镶嵌画课程,把海洋教育研究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学生写的“战疫家书”、动手创作的“抗疫绘本”等,将科学、人文等因素融合于项目式学习中,凸显STEM 教育的创造活力。

三、研学结合,STEM 课程研究成效初显

研究性学习是STEM 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拓展了有限的课堂,使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边界,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1.开展主题研学,研发STEM 校本课程

学校STEM 课程种子教师研发团队依据所教学科的特点,积极进行学科融合研究,带领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玩”中做,在“做”中研,在“研”中学。疫情期间,以在线STEM 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围绕“科海‘战疫’居家也精彩”这个主题,开展了“‘战疫’中的口罩”“我的疫情防控日——防疫装备”“家庭实验室——豆芽的种植与研究”“人工智能‘温度计’的制作”四个项目系列研究性学习。初步研发了“动力车”“椅子”“防疫口罩”等主题的校本课程。研学结合,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更多书本以外的自然知识,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求真的态度。

2.盘活多种资源,注重隐形课程的显性实施

为了不断挖掘、发展学生的优长,学校一方面争取科创专家资源,面向学生创客团队,开展航模、机器人、3D 打印等STEM 研究;另一方面,突破校园限制,通过校外实地考察、场馆参观研学等(科技馆、研究所),建立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其次,挖掘家长教育资源,请家长进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搭建平台。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让学生不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小就有“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意识,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

3.引进优质课程,形成学校STEM 课程的有益补充

“维京时代”“设计思维”作为引进课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以系统思想理解设计案例,有智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校先在中年级分别开展STEM 教学,三、四年级各设立一个实验班,每周一课时开展,逐步推进全年级学习。“超级工程师——改造跨海大桥”和“我的世界永不缺水——科技PBL”两个贴近岛城学生生活实际的项目式学习课程,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团队建设的角度,调动整个学生团队的积极性。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在一次次探索与实践中,学生开启了不一样的学习创新之旅。引进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还拓宽了教师的研究视野,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成为学校STEM 课程的有益补充。

四、总结提升,让STEM 研究赋能未来

近年来,学校基于校本的STEM 课程整体构架与实施,不断挖掘了学生的潜质,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的“睿享种植STEM 项目”科技实践活动获青岛市创新大赛二等奖。多名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未来工程师、青少年航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在全国、省、市、区级比赛获奖累计达200余人次。以课程研究为载体,实现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零的突破”。2018 年,学校被评为“中国STEM教育2029 行动计划”种子学校,学校申报的全国课题《STEM 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成功立项。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距离课程的核心理念认知与广泛普及,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STEM 课程研究,我们还在路上。

猜你喜欢

融合探究学校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融合》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