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题情境 驱动深度学习

2020-03-03吴擢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小学365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新旧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吴擢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小学 365100)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问题驱动,推动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学习情境,捕捉到情境中的关键要素,甄别“相似情境”和“新情境”,遇到新情境也能分析提取差异,正确迁移运用已有解题方法,并将获得的新知方法与原有认知储备相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拓展重组,真正摆脱“伪学习”“浅层学习”现象,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一、创设整合性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现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接,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在比较中提炼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从而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形成内容整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以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在教学中以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过去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规律之间的联系吗?学生进行叙述后,借助多媒体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二者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值相当于商进行表述。这样的知识接收和记忆方式就摆脱了孤立、无联系状态,成功地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长期记忆。学生基于这样的认知基础到高一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自然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串起各年级相似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并进行有效整合,学习才有深度。

二、创设建构性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整合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依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审视反思,主动对新知做出理解和判断,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进行新知序列的自我建构,并且把建构结果作用于学习过程的诊断反思、激励调控、优化改进。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拼转化为长方形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模型,再立足于具体的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规律。之后提出问题:用木条做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框,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与原来长方形相比有什么变化?通过拉动长方形框架,学生在操作中直观体验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各边的长短不变,周长不变;拉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小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于长方形的面积。通过问题情境的驱动,辅以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探究知识的数学本质,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实现深度学习。

三、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习情境,准确判断和把握情境中的关键要素,提炼出一般原则和解题思路。在新情境中既能举一反三,也能分析判断差异,并正确迁移运用思路方法。以“相遇问题”的教学为例,相遇问题是探究两个物体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情境模拟、画线段图分析,提炼总结出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相遇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学生在脑海中已经基本建立了相遇问题的模型,但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相遇问题还存在着多种不同情况,它们糅杂在一起,给学生准确地分析解题造成困扰。因此,教师应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体现同时出发或一方先出发,行驶的方向是相向、同向还是背向,是否相遇还是相遇后又错过等各种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理解情境,把握解题关键,弄清当前情境与基本情况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将解决相遇问题的原理方法顺利迁移运用的目的,后续学生就能用“相遇问题”的原理分析“追及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创设批判性问题情境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原有认识储备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创设一些有助于引发学生批判性思考的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困境,制造认知冲突,唤起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以“租船问题”的教学为例,教材和练习中出现的情境基本上都是尽量租大船、大车,再根据具体数量计算组合租小船、小车最划算的情况。练习中,教师可以提供如下问题情境:六年级5 名老师带165 名同学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怎样租车最省钱?需要多少钱?(大车:900 元/天,限乘40 人;小车:500 元/天,限乘25 人)。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很快列出租3 辆大车、2 辆小车的方案,共需要3700 元,一个位置也不浪费。真的最省钱了吗?引发思考后,学生再次计算,发现租小车的人均单价比租大车便宜,应该是尽量租小车省钱,最后确定租7 辆小车,共需要3500 元。由此总结出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一定要先计算出哪一种车船的单价便宜,再通过组合计算,对比后确定最省钱的方案,学生茅塞顿开,对“租船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数学情境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联想、反思,经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积累解题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潜能,学习就有深度。

猜你喜欢

新旧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我爱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看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