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0-03-03薛桂香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266555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分配律正方形想象力

薛桂香(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 266555)

想象力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个人能力。学生如果将想象力付诸实践,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情境中,不仅能够快速提升数学成绩,而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因此,数学教师应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观需求为着眼点,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做好铺垫。

一、导入视频课件,引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设备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种常用的教学工具,它以丰富的色彩元素与动态画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将所要讲述的随堂内容制作成视频课件,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元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使课件中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在选取和制作视频课件时,应充分考虑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尽量通过动态画面或多种色彩元素相融合的视频,使学生与课件中的内容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点转化为视频教学课件。首先选取一个长为3cm、宽为1cm 的长方形,然后再选取一个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将两个图形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拖拽功能,将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拖拽到长方形上面,使正方形的一条边与长方形的一条边重合,然后向学生提出随堂问题,让学生结合视频课件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比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这个正方形的一条边与长方形的一条边重合以后,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个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从未被提及,因此,这也是考验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最佳时机。提出问题后,教师给学生预留足够思考和想象的时间,然后选择学生代表作答。学生甲说:“这说明正方形的一条边与长方形的宽度相等。”学生乙说:“因为长方形的长是3cm,而正方形的边长是1cm,如果有三个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恰好能够与长方形完全重合。”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方法能够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二、创设问题情境,加大问题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设置课堂问题是小学数学课堂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设置课堂问题时,教师应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然后通过提示、启发、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想象思维架构,进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以《因数和倍数》为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个学生易于理解且能快速说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5、9、45 这几个数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是基础性的概念问题,学生通过联想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够快速给出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加大问题的难度:“请同学们再仔细考虑一下,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什么?最大倍数又是什么?”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因数与倍数概念的延伸,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以想象出一个具体的数字,然后将该数字的倍数找出来。这样,正确答案也将快速浮出水面,即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这个数本身,而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个,所以没有最大倍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锻炼,而且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脑海中逐步生成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数学成绩的提升大有帮助。

三、着眼学生的兴趣,创设想象空间

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生如果认为所学的知识索然无味,将慢慢失去学习动力,甚至衍生出自暴自弃的心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从这席话中可以看出,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把利器。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学课堂中创设想象空间,并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在想象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学到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或者电子白板上面列举一些能够使用运算定律计算的数学习题,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回顾运算定律的概念及其字母表达式,继而揭开谜底。比如,35+28=28+35,13×11=11×13,(24+35)+15=24+(35+15),35×37+65×37 =37×(35+65) ,等等。当列出这些算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定律进行联想,并在脑海中将这些算式与运算定律一一联系起来,最后将正确的答案表达出来。这种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也能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开发,进而为以后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四、小组合作讨论,拓展问题广度

小学数学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学习难度逐渐增加,新知识点往往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紧密相关。因此,结合这一特点,教师设置小组讨论问题时,应拓展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另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事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并在每个小组中指派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然后,各小组围绕教师的问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法,将个人的想法与创意融入讨论过程,进而快速得到正确的答案。

以《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点为例。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为(a+b)c=ac+bc,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积不变。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后,教师设置一道与分配律相关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运用乘法分配律,34×68+66×68 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当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多数学生会发现,在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中,这道题与公式后半部分的表达方式一致,而与前半部分没有任何关联。这时,每一个合作小组进入热烈的讨论状态。通过集思广益,大家发现,这道题属于典型的乘法分配律反用的题型。因此,最终的正确答案也浮出水面,即34×68+66×68=(34+66)×68=6800。这种方法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与创新意识。而创造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均源自想象思维,学生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逐步产生创造与创新意识,这对快速破解数学难题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五、融入生活元素,播撒创新的种子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到一起,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点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化,使学生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时,逐步培养和锻炼想象思维。

以低年级数学应用题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教师在授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加减法题目,如23+12、54-39、21+9-17 等。接着让学生结合这些题目,自行创设一道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应用题,然后将计算结果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甲给出题目:“河里有23只小鸭子。这时,从岸边又跑过来12 只。现在河里一共有多少只小鸭子?”学生乙给出题目:“树上有54 个苹果。秋天来了,苹果成熟了,有39 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现在树上还有多少个苹果?”学生丙:“公交车上有21 名乘客,在第一个站点9 名乘客上车,在第二个站点11 名乘客下车。这时,公交车上还剩下多少乘客?”学生经过创意思考,在看似简单的加减运算问题中融入了生活元素,进而将其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应用题。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起到正向助推作用。

六、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大脑思维

小学数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教师往往借助于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机械式的讲授与演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被这种教学模式同化,导致其个人潜能无法发挥出来,学生的想象思维意识也难以形成,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极其不利。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轻松、和谐、有趣的求知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力,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在讲述该单元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事先选择5~10 名学生代表来到讲台前,然后利用黑板板书或者电子白板,列举5~10 个除法算式。接下来,教师逐一念出算式,如果遇到带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应快速站到讲台的一侧;如果该除法算式没有余数,则统一站到讲台的另一侧。学生针对这些算式,做出快速反应,选择正确的站位。这种方法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进而为想象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保障。

七、结语

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因此,数学教师应始终围绕学生的主观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新思路、探求新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为学好数学知识做好铺垫,打牢基础。

猜你喜欢

分配律正方形想象力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看见你的想象力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打开新的想象力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