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①

2020-03-03姚玥明

关键词:培育院校职业

姚玥明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与技能,更需要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深入研究当前的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的开展现状可发现,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依旧存在过度重视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忽视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为有效推动学生健康的发展,应将培育重心置于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层面上,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一、职业素养的主要内涵与价值构成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

职业素养问题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需要以企业需求与市场导向为前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内涵,进而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学生职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在做好技能教育与专业培养的同时,需要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观,培养学生市场预判、社会交际、创新创业等能力,进而在明确包括专业认同、专业素质及基本素质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同时,将教育重心放到学生人文知识、文化基础、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上,以能力培养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要根据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与特征逐渐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以身作则、奉公守法的职业责任感,以及理念新颖道路鲜明的就业创业意向等。

(二)职业素养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应结合专业教育内容及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的就业创业方向,进而通过探析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以专业教学特征、行业发展方向为抓手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满足行业管理、服务、建设、生产的需求。其次是企业特色。现阶段,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对高校的人才供给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及时掌握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构建科学完整的培养机制,并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与教学改革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市场理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责任意识及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最后是创新。创新是新形态下,我国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是企业或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高校应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职业素养的主要价值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在关注学生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及职业认知的培养。即在培养能够满足现代企业服务、管理、建设、生产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展并推动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课程改革层面上,以职业素养为根本的专业教育,能够有效融合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破解学生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创业就业成功率,彰显院校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使高校培养出数量更多、技能更强的专业型人才。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影响要素

(一)重培训轻培育

伴随我国扩大招生政策的持续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压力逐渐加大。部分院校为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力,逐渐加深操作技能、“新学专业”、精品课程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而对能够体现并彰显学生素质的隐性培养工作则设计不周、重视不够。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通常缺乏科学全面的培养机制,导致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说教化、模块化、灌输化等问题严重,俨然忽视学生的思想特征与时代特点,造成职业素养难以真正融入高校教育育人的全过程。此外,在能力培养、意识培养等素质培养过程中,我国大部分院校缺乏系统合理的评价标准,难以根据现有的培养机制,对学生的各项职业素养进行评价,而这便是制约我国诸多院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培训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认识现代企业与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职业素养培育是相对“隐性”的教育过程,学生无法利用以往的专业知识及社会经验对职业素养进行概括及定义,导致学生忽视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作用与价值。

(二)重课堂轻社会

我国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在构建人才培育计划时,通常存在缺乏行业调研的问题,导致课程设置失范,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以及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不均衡。然而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高校必须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及行业发展要求,通过加强与行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教育或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然而相关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大部分院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重新构建人才培育方案,然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仅仅将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专业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路径上依旧以传统的人才培育手段为主,即现代高校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难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当前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体系,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而在职业素养培育的理论层面,高校通常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明确人才培育方向,开展专业教育,学生难以适应我国其它地区的企业发展需求,无法充分体现高校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

(三)重引导轻培养

根据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仅仅通过外部推动与理论灌输,将难以有效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力度。现阶段,我国各大院校虽然增设相关培育机构,开展针对职业素养的活动,然而由于学生参与面窄、活动针对性有限、质量不高,导致教师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往往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价值观淡薄,一味追求高工资、岗位舒适的大企业,难以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与价值观。因此为彻底改变当前的学生就业问题,院校最基本的任务是在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认知及自我教育,将知识传授与目标导向、考核评先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特征及认知心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与价值观,既要找准定位,又要做好职业规划。

三、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路径

(一)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高校要提升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需要通过专业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紧迫性与自觉性,践行并发展职业规划是学生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及提升自我的主要方向,需要根据自身的成长特征,明确创业就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制定出一条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体系。高校方面应以基础教育为抓手,设计职业规划培育方案,引导学生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明确行业对人才的岗位素质的具体要求,形成个人发展与就业创业的基本能力。最后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知识现状、能力现状、素质现状,继而根据自身的不足,确定专业学习目标及能力发展目标,解决学生的个体能力认知薄弱的问题,主要包括价值观、动机、兴趣、能力、性格等层面的认知。进而帮助学生明确理想的职业与自身的个性是否相符,进而通过结合社会资源、市场需求,帮助学生确定行业选择范畴与个体发展方向,最终为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要素

高校应根据专业教育优势,满足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围绕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构建基于就业创业导向的培育模式。首先,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及企业岗位的素质要求,通过开展针对性的社会调研活动,明确行业对学生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等层面的要求及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构建出以创新为动力、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及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框架,增强职业素养在专业教育中的教学比重,将企业岗位标准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的发展动力,推出专业教育的技术性、针对性及职业性。其次,在确保专业教育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并完善职业素养的基本组成模式,从学生个体发展、社会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形式灵活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法,以此提升专业建设的稳定性与规范性,增强职业素养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三)提升渗透企业文化的力度

文化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既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价值观,又能保障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进行。在实际的人才培育过程中,高校应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校园文化,以此为学生的专业成长与职业素养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融合,既能够帮助院校将企业的文化与岗位要求有机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又能让行业人员真正走进课堂,真正了解专业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而根据企业文化与岗位培训内容,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理念的专业人才。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企业可在院校设置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通过模拟职业环境,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现代企业的创业精神与文化环境,进而通过一系列的仿真实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热情。

(四)大力构建仿真就业创业中心

仿真就业创业中心是西方高校针对学生职业发展所构建的网络信息系统,是以相关政府部门为引导,联合院校与企业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层面,却起步较晚,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因此,高校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首先要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力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企业人力部门在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通过仿真招聘活动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确自身的定位与能力不足进而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确定专业成长方向,补齐能力短板。其次,在仿真就业创业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为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提供要求严格、数量可观的企业资源,进而在满足高校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过程中,为企业选择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提供平台。最后,构建相应的职业素养评价机制,根据仿真中心的评价结果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学生公平、公正、客观的职业素养评价。

四、结语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是深化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新经济形态下,院校应紧密结合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育目标,以学生个体发展、主体意识为引领,制定出全新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